论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中音画的交融与创造

2021-09-28 01:19陈锦华
三明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斯基漫步乐曲

陈锦华

(三明学院 教育与音乐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音乐、绘画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虽然它们在表现手法、形式及艺术风格上有着独特性,可从不同角度刺激观赏者的感知,形式上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就艺术内在核心灵魂对人的内心体验感悟上,音乐与绘画的关系最为紧密,彼此关联。音乐,从听觉角度成就心灵触动;绘画,从视觉角度激发心灵共鸣。探究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的内里,不难发现彼此的联系。一部好的音乐作品留给听众的,往往是幻化出一幅幅动感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中——好的音乐堪称动感的绘画。同样地,好的绘画也富含音乐的灵魂。两者都能让欣赏者从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得到一些内在主题感召下的相同启示。

一、音乐与绘画艺术融合的发展阶段

音乐和绘画均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适应自然、改变自然的一种情感体验的艺术创造过程。考察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创造发展过程,音乐源自于人类对声音模拟的运用模式,让人们从听觉上获得情感体验和精神升华。绘画则是使用了图形符号等模式,让人们从视觉上形成情感感悟与精神共鸣。两种艺术均源自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与融入,又融合了哲学、心理学等内容,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从历史进程来看,二者均经历过不同流派,如浪漫主义、古典主义、超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等。它们各自所经历的每一个阶段,都与那个时代的政治、哲学、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存在着莫大关系,因此也就能够一样地衍生成为艺术发展中的综合体。不同流派的发展,也就形成了人类不同民族、不同区域在发展中对自然界所形成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加之,不同创作者浸润于不同的时代背景,相当部分地融入了自己的个人观点和价值内涵,这也是不同艺术表现展现出不同形式的原因。因此,产生艺术的风格或者是艺术流派,有其规律和强烈的必然性。在经历了相应的发展阶段之后,通感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在不同领域欣赏和创作中也就逐渐形成了审美心理上的一致性。这是人类在艺术追求上和审美活动中,基于各种媒介作为根本后调动不同感官参与的结果,也是绘画与音乐二者创作欣赏相互对立又统一、相得益彰的开启。

二、音乐与绘画艺术的经典融合

19世纪中叶俄罗斯民族乐派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创作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是音乐与绘画艺术的经典融合之作。这一作品是他根据自己对朋友的图画作品进行解读而创作的,“不仅是穆索尔斯基的代表器乐作品,而且是19世纪俄国最具独创性的乐曲之一”[1](P167)。整部套曲由十首带标题的小曲组成,以“漫步”主题贯穿始终,演绎出了他置身图画展厅游历的情境,又用上了他惯常使用的生动钢琴音乐来表现,代表着19世纪“强力集团”和俄罗斯民间音乐在思想和创作上取得的成就。

穆索尔斯基年幼时即跟随母亲学习钢琴,但其在成长过程中只是业余学过作曲,并未接受系统完整的音乐教育。长大后,他遵从父亲意愿从武,成为沙俄近卫军的一名军官。由于热爱音乐,他在军营中一直坚持创作。19世纪60年代初,穆索尔斯基与当时一群有志青年音乐家为俄罗斯的民族音乐革新作出了贡献,这个团体的成立被称为“强力集团”。作为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穆索尔斯基在创作的作品中常带有独特的民主性,影射了平民的艰苦,表达了对平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统治王朝的反叛。他的作品在生前并未得到充分肯定,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得到广泛认可。[2](P9-11)

(一)创作灵感的由来

哈特曼是穆索尔斯基深交已久的密友,是19世纪俄罗斯的一位激进派建筑家、画家。哈特曼生前并无名气。他曾经出国留学,到过欧洲一些国家,并将所见所闻用画笔记录下来。在其去世的第二年,圣彼得堡美术学校举办作品展览会,展出了哈特曼出国留学期间描绘自己在法国、德国、波兰等地所见所闻的画作,包括水彩、素描、油画等。深受好友去世消息打击的穆索尔斯基,以其敏锐的观察及情感的共鸣,从中选取了十幅画作,根据画作内容进行音乐再创作,用“漫步”这一主题巧妙地将十首根据不同画作创作的钢琴小曲,串联成一部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然而,“关于穆索尔斯基究竟从哪些画作中得到了灵感,只能部分地确定,因为并非所有的油画和其他绘画作品都得以保存下来”[3](PⅦ-Ⅷ)。因此,本文仅以大多数研究者推定的画作灵感来源作一论述。

(二)画作在钢琴音乐中的呈现

《图画展览会》是一部带标题性的作品,它由 《侏儒》《古堡》《图伊勒里宫花园》《牛》《未出壳小鸡的芭蕾舞》《两个波兰犹太人,一个富一个穷》《利莫日市场》《墓窟》《鸡脚上的茅屋》《基辅大门》这十首小乐曲组成,并由“漫步”主题的引子穿插全曲。这种带有回旋曲结构的创作手法,使这一套曲成为一部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的作品。其主体结构如下:漫步—《侏儒》—漫步—《古堡》—漫步—《图伊勒里宫花园》—《牛》—漫步—《未出壳小鸡的芭蕾舞》—《两个波兰犹太人,一个富一个穷》—漫步—《利莫日市场》—《墓窟》—《鸡脚上的茅屋》—《基辅大门》。

《侏儒》原画描绘的是一个矮小跛足的侏儒儿童玩具。穆索尔斯基将其创作成一个行走着的又笨拙又丑陋的侏儒。这是一首复三部曲式结构的乐曲,起手就用连续的八分音符在ff的强度下演奏,主题采用的是不和谐的减七度音程,并在整首乐曲中穿插频繁跳跃音区和多变的节奏,充分展现出侏儒复杂又惊恐的内心世界,又给了听众一个与“漫步”不太协同的、不同寻常的听觉感受[4](P66-69),见谱例 1。

谱例1 《侏儒》乐曲之开始[3](P4)

在这首乐曲的最后五小节,作曲家运用了快速、反向、连续的八分音符行进,似乎想要表达侏儒与命运抗争的音乐形象画面,见谱例2。从某种意义上讲,穆索尔斯基似乎也从中想要表达出当时人们对沙皇黑暗、腐朽统治的不满与怨恨。

谱例2 《侏儒》乐曲之最后[3](P6)

《古堡》原画描绘的是悠闲的古堡田园景色。而穆索尔斯基却运用悲伤抒情音调,向听众呈现出一幅 “古堡墙边的游吟诗人”一般的画面。他在乐曲起始即运用“弱奏+持续”的低音,再引入高声部中优美的低音旋律,像极了游吟诗人用歌声吟唱这座古堡中悲欢离合的人与事,吟唱这座古堡的兴衰与荣辱。

《图伊勒里宫花园》原作展现的是位于巴黎市中心的一所旧花园,那时的人们常常在此休闲游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为此,穆索尔斯基在此曲中采用了大量的跳动十六分音符,用明快活泼的旋律,再现了一群孩童在花园里游玩时的叽叽喳喳和不停吵闹,使乐曲里充满生机勃勃的活跃气息[5](P142-143),见谱例 3。

谱例3 《图伊勒里宫花园》[3](P12)

《牛》描绘的是老牛在泥泞的道路中艰难地拖着轮车前行,似乎是在刻画沙皇时代某位穷苦的赶车人哼着悲伤的音调。穆索尔斯基出于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整曲都采用八分音符低音和弦节奏。乐曲起始,他就运用低声部中大量的低音及和弦,并将乐曲速度标记为“始终是沉重的、中庸的速度”来演奏,以此来表现这沉重的牛车不堪负重似地艰难行进。整首乐曲在力度上有着很大变化:从ff力度开始到乐曲中部的sf,再到乐曲结束时ppp的力度表现,似负重的牛车带着吱呀声从远处徐徐而来,又渐渐远去,余音不绝。穆索尔斯基通过这一作品,仿佛是在控诉当时的农奴制度。

《未出壳小鸡的芭蕾舞》是一件鸡蛋型的芭蕾舞服设计图,描绘出带着蛋壳的鸡雏形象,是一幅小鸡破壳而出时欢快舞蹈的画作,见图1。穆索尔斯基充分感受到了画作中雏鸡破壳而出时谐谑、活泼而轻巧的快乐与灵感。他在高音区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来模仿小鸡们欢快的叫声,用活泼轻巧的节奏、欢快的旋律来呈现小鸡蹦蹦跳跳的欢快形象。

图1 《未出壳小鸡的芭蕾舞》[3](插页)

《两个波兰犹太人,一个富一个穷》是哈特曼在旅行中的两幅写生,两个人物各有千秋,富人神情傲慢,穷人孱弱瘦小,见图2~3。正是因为这两个人形象观感的强烈反差,穆索尔斯基将他们放在同一首乐曲中以行板方式呈现。乐曲伊始,穆索尔斯基用f、sf的力度,先用多变的节奏和较低的音区来表现富人的形象,再用较高音区、较弱力度和重复的三连音来表现穷人的形象。他在乐曲中用不同的音区、节奏、音度,刻画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用乐曲的行板创作来达到用音乐重组画作形象的目的,也是对当时社会不公的控诉。

图2 《一个戴皮帽的犹太富人》[3](插页)

图 3 《一个穷犹太人》[3](插页)

《利莫日市场》与《图伊勒里宫花园》同样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原画作描绘的是法国一个古老的县城——利莫日的繁华集市上人们喧哗的场景。作曲家以生动的小快板,运用快速流畅的十六分音符,以无穷的谐谑曲音调来展现市场上熙熙攘攘的场景,极富有生活气息。

《墓窟》原作描绘的是昏暗光线下的地下陵墓。穆索尔斯基的作曲中蕴含缓缓的忧伤。他在乐曲首段里既有对逝去亡友的悼念,又通过运用不谐和的和弦连接、广板的速度来表现墓穴昏暗中的阴森氛围,音韵十分低沉。在节奏方面,他又大量运用延长音记号来延长节奏的韵律,借此表现墓穴的阴森。在第二段音乐中,高声部持久的颤音营造了墓穴的神秘感。此后,再出现的“漫步”主题音调,又好似穆索尔斯基在与亡友哈特曼在交谈。这一音画场景的再现,体现出了作曲家与友人情感的真挚。

《鸡脚上的茅屋》原作是一座俄罗斯风格的钟,见图 4。创作灵感来自俄罗斯民间传说:一位骑着扫帚的女巫在森林里飞行。穆索尔斯基在画作基础上进行了丰富想象,既赋予了乐曲童话般的色彩音调,又补充想象了茅屋中住着的“巫婆”。整首乐曲贯穿着“粗鲁而有活力的快板—稍快的行板—很快的快板”,呈现出“巫婆”在树林飞驰的画面。

图 4 《鸡脚上的茅屋》[3](插页)

《基辅大门》原是哈特曼为基辅城大门的设计图,展现了浓郁的俄罗斯建筑风格,见图5。

图 5 《基辅大门》[3](插页)

穆索尔斯基力图在曲作中表达三个音乐形象。第一个音乐形象注重谱就一首庄严的颂歌,以此突出基辅大门建筑上的雄伟气魄,见谱例4。第二个形象是虔诚的教徒们在祈祷吟诵,借此表达对亡友的哀思之情,见谱例5。第三个形象是城里的人们在欢庆,再现了节日里的“钟声”,见谱例6。《基辅大门》突出了主题的宏伟庄严和赞歌乐声的虔诚纯洁,运用二二拍子的快板,开启了欢乐节日的庆典,又在热烈气氛下结束乐曲,最后伴随“漫步”主题的再次出现,整部套曲前后呼应,统一完整。

谱例4 《基辅大门》之一[3](P35)

谱例5 《基辅大门》之二[3](P36)

谱例6 《基辅大门》之三[3](P37)

将体现不同画作的不同音乐连接成一首完整作品并非易事。为了作品的有机融合,穆索尔斯基通过巧妙的安排,处理调性、调式及画作的先后顺序,匠心独运地穿插“漫步”主题作为连接乐曲之间的纽带。在作曲家的精心安排下,十首乐曲的衔接多为等音调、关系大小调、下属调等,各乐曲主要调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整部作品形成了高度的统一。[6](P13)

三、音乐与绘画艺术融合的时代契机

作为一部典型的标题钢琴音乐套曲,《图画展览会》通过视听觉通感重塑艺术形象画面的创作手法,再现了俄罗斯画作色彩浓郁的和声学,成就了套曲创作上的成功范例。穆索尔斯基生动地刻画了社会现实,探索性地将音乐与绘画相结合,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给听众。作品中呈现的每个画面都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从作品的选材到创作,作曲家无不体现出身上的民族音乐精髓。这种旋律与绘画结合且带标题的音乐,让听众更容易理解音乐的艺术魅力,并从中寻找到共鸣。

就作品题材选择上看,穆索尔斯基独具特色的曲式结构——“漫步”主题多次穿插出现并巧妙串联,眼光独到,思想深刻。在好友哈特曼画作凝固住的一个个瞬间的基础上,他用《图画展览会》再现了这一点一滴的瞬间领悟与艺术共鸣,让这部作品成为那个时代乃至后世 “音乐中的图画,图画中的音乐”的滥觞。

音乐和绘画作为展现人类现实活动的特殊情感载体,二者间的融合发展,能够让不同的人类个体在艺术素养上得到全面提升。音乐展现出的优美旋律,绘画展现出的线条、色彩等的和谐,无不让观赏者的内心产生触动,能够陶冶心灵,形成道德情操。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虽然在外部形式上不同,但在启迪人们内心平和的本质上是相通的,也是共融的,是动态和静态艺术的融合,也是三维与二维空间的平衡。由此,人类与自然的沟通将进一步突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变得更加通畅,而人类自身的各个感官也实现了进一步的情感交流。简而言之,在时代的潮流发展中,音乐与绘画两者将相互融合,变得更加密切,两种艺术形式所展现出的共通性,不仅让人不可忽视,还将促成新形势下的艺术新载体。[7](P110-112)

四、结语

借此,我们也就容易理解自己在听某段音乐时会联想到某幅画面,联想到某种色彩带给我们的感觉;看某幅绘画作品时耳边会回响起某段曲子,感受到画面带给我们急促或是缓和的节奏等现象,这就是音乐与绘画的潜在联系在起作用。这也彰显了后来电影、电视等多媒体艺术诞生与发展的规律与必然性。因此,有理由相信,包括音乐、绘画等各种门类艺术在内,彼此之间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相通之处,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通,将创造出新的艺术门类,也将创造出神奇的审美体验。我们应当进一步去研究这些门类间的内在本质,努力寻找它们的内在契合,为艺术服务生产生活的发展和社会功用,发掘出更加广阔的空间。

猜你喜欢
斯基漫步乐曲
建筑史话
漫步春天
月下漫步
父与子
忆中伞
名导波兰斯基再遇性侵指认
悲伤的乐曲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大导演波兰斯基的罪与罚
练乐曲vs基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