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1-09-28 01:19郭晓琳
三明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问卷法律

郭晓琳

(三明学院 教育与音乐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法治建设要求每位公民都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法律素养就是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包括法律知识、法律观念、法治意识、法律信仰、法律能力等多方面内涵,比较注重对法律的实际运用。[1](P332-344)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法定职责的专业人员,这种特殊身份决定了教师除需要具备普通公民的法律素养外,还需要具备较高要求的教师职业法律素养。国家在教育领域力推“依法治教、依法执教”,教师作为主要的教育工作者,是依法执教的主体,其职业法律素养是实现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必要条件。

教师职业法律素养是指为从事教师职业,经过学习和培训获得的关于教师职业的法律法规知识以及形成的相应思想观念、意识、信仰、能力等[2](P37-42),即教师要知法、懂法、守法、尊法、用法,包括熟悉教师职业的法律法规知识、具备依法执教等教师职业的法律观念、遵守和维护教育法律法规、依法行使教师权利履行教师义务,以及具备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认识、掌握和运用教育法律的能力,是教师在其教书育人过程中所应具备的法律知识、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法律信仰和法律能力的综合反映。[3](P135-138)

教师职业法律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它能够促使教师自发学习法律知识、更新法律观念、强化法治意识、建立法律信仰、增强法律能力,能运用法律法规处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大多数问题,避免违规违法甚至犯罪行为的发生。然而,近些年来,幼儿教师虐童事件、教师体罚学生事件、校园安全事故、学生伤害事故、聘任合同纠纷等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均与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缺失与不完善相关。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情境下,各类事件的影响被进一步扩大,教师职业法律素养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引起政府、社会以及学术界的密切关注。

已有学者对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重要性、缺失原因和提升措施方面进行了理论层面的研究;少数通过调查问卷进行实证研究,但缺乏对问卷进行数据信效度分析和检验,即缺少研究结论的验证;也较少对教师职业法律素养影响因素开展专门研究。要提升教师职业法律素养,探索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分析是当务之急。笔者在已有文献基础上,通过收集调查数据并进行检验和验证,分析各因素对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影响程度,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提升策略提供参考。

一、研究假设

已有学者研究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缺失原因和提升策略,内容主要集中在国家、学校和教师个体几个层面。

首先,从国家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来看,董爱玲[4](P104-106)、叶芸[5](P105-106)、李叶欣[6](P53-54)等认为国家必须加快健全和完善教育相关立法,为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提升保驾护航;李娜[7](P65-70)等认为还应当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执法;王虹[8](P37-38)、季明茹[9](P123-125)提出要对教师职业的准入及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法律监督。董爱玲[4](P104-106)、张波[10](P28-29)、王德禄[11](P181-183)等认为应该在社会上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加速全民普法,全民法律意识的增强会形成一种正确而强大的社会舆论,促使教师认知发生变化,树立依法执教意识,进而对教师职业法律素养产生影响。学者们大都认为国家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态度和立场会对教师的职业法律素养产生影响,主要通过教育立法、教育执法和教育法律监督等影响教师职业法律素养。国家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态度及相应措施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具体行为举措,同时,国家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态度和立场会影响教师认知,从而间接影响教师职业法律素养。据此,提出假设:

H1:国家态度与学校行为之间存在正向影响关系。

H2:国家态度与教师认知之间存在正向影响关系。

其次,从学校层面来看。在欧美国家,有关教师聘任和教师法律教育的方式研究与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相关,Stuckey[12](P51-58)认为教师法律教育的专业指导是教师法律教育新的路径方式。在中国,叶芸[5](P105-106)、李娜[7](P65-70)认为学校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培养内容的缺失是教师职业法律素养不足的因素之一,要创新法治培训模式,培养教师法律实践操作能力;李叶欣[6](P53-54)、王志彦和杨荔[13](P154-156)、李晓燕[14](P7-10)等认为学校应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育法治文化、多开展法律法规相关教育教学活动;蔺艳娥[15](P46-47)、李晓燕[16](P42-48)认为学校要通过更新校领导管理理念、实施依法治校管理模式,加强对校领导的法律考核,为教师法律观念、法治意识的形成具有现实基础。学者普遍认为学校的行为举措会直接影响教师认知,并对教师的职业法律素养有很重要的影响。据此,提出假设:

H3:学校行为与教师认知之间存在正向影响关系。

H4:学校行为与教师职业法律素养之间存在正向影响关系。

最后,从教师自身来看,叶芸[5](105-106)、柳丽娜[17](P113-114)、陈永福[18](P95-96)等认为教师应当积极更新观念、树立教育法治意识,不断提高自身职业法律素养;左敬梅[19](P37)、李晓燕[14](P7-10)等提出教师要通过自主学习提升自身职业法律素养。较多学者认为教师的个体投入包括其自身观念、自主学习意识等都可能影响其职业法律素养,并且教师的个体投入还会受到学校和国家的影响。据此,提出假设:

2.提倡绿色出行,提供创业新思路。节能减排是我国一项重大工程,不少企业为我国绿色出行和节能减排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滴滴出行”、“共享单车”等为我国减少碳排放量做出不小的贡献,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新思路和新想法。全面健身,绿色出行是我国近年来人民探讨的热门话题,这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新路径,从绿色出行和全民健身出发,寻找商机的同时,为我国的绿色发展也贡献不小的力量。

H5:教师认知与教师职业法律素养之间存在正向影响关系。

综合以上分析,围绕影响因变量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因素研究,确定四个潜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模型构建

二、研究过程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问卷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观察指标题项,分别测量国家态度(2个)、学校行为(2个)、教师认知(3个)、教师职业法律素养(4个)。对各观察变量,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量化,分值为 1~5,“1”代表非常同意,“5”代表非常不同意。

下面简述问卷的产生经过。首先,构建模型后,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参考相关量表,归纳可直接应用的测量题项;其次,根据研究目的设定观察变量,修改或设计问卷题目,初步确定各观察变量对应的题项,形成可测问卷;最后,对问卷进行预测试,在福建省范围内随机抽取50名教师填写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后形成正式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对象范围选择在福建省范围内随机抽取在岗教师,包括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由于疫情影响,通过“问卷星”网络问卷平台发放电子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82份。

(二)研究方法

用Excel对问卷星后台统计数据进行整理,以CSV格式导出,采用smartPLS 3.0结构方程模型建模软件来创建项目,构建理论假设模型。结构方程是一种用以检验某一理论模型或假设模型适切性与否的统计技术,它可以同时处理模型中的多个变量。通过对假设模型的构建,并赋予模型中每个潜变量相应的观察变量,应用SmartPLS 3.0对5个研究假设进行数据的信效度分析与检验。通过PLS Algorithm和Bootstrapping的计算得到相关分析数据并计算假设模型中潜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

(三)模型的信效度分析与检验

1.模型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通过α系数(Cronbach's Alpha)、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即 CR)、外部载荷(Outer Loading)平均抽取变异量(AVE)和AVE值的平方根等数值来衡量。使用smartPLS进行PLS Algorithm运算得到的数值如表1所示。各潜变量的α系数均大于 0.7,最小为 0.733,同时CR值均大于0.7,最小为0.832。一般情况下α系数和CR值均达到0.7即表明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同时,各观察变量上的外部载荷数值均大于0.7,最小为0.727,且各潜变量的AVE值均大于0.5,最小为0.554,说明各指标间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并且,AVE值的平方根大于与其他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说明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各潜变量之间共线的可能性较小,见表2。

表1 信效度相关数据

表2 AVE平方根及因子相关系数

2.模型假设验证

采用smartPLS 3.0检验模型中各潜变量关系的假设。先对模型进行路径参数估计,通过smartPLS 3.0的Boot-strapping运算,对原始数据选取容量为5000的重抽样样本,在此基础上检验路径系数的显著性。H1、H3、H4、H5 的 T 统计量均大于 3.29,P值均小于0.001,H2的 T统计量大于2.58,P值小于0.01。5个假设的显著性检验均达标,假设成立,见表3。因此,国家态度对学校行为、国家态度对教师认知、学校行为对教师认知、学校行为对教师职业法律素养、教师认知对教师职业法律素养均有显著正向影响。

表3 模型假设检验数据

三、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1.国家态度对学校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表3中“国家态度→学校行为”的路径系数说明国家态度对学校具体的行为举措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这意味着国家越重视教师职业法律素养,学校越会采取具体措施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职业法律素养。国家享有立法、执法等权力,国家基于什么态度、如何行使权力必然直接影响学校的行为举措。国家应当通过科学立法,确认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重要性,通过严格执法和监督,在教师准入制度等的执行和监督上影响学校,促使学校重视教师的职业法律素养。

2.国家态度对教师认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表3中“国家态度→教师认知”的路径系数说明国家态度对教师认知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国家应当通过大力宣传普法,促使全民守法,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从而影响教师认知,促使教师转变观念、提高依法执教意识,提升自身职业法律素养。

此外,国家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态度和行为通过影响学校,从而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法律素养。国家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越重视教师职业法律素养,学校就越重视对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这会促使教师认知发生变化,使教师能够从自身观念和意识上重视职业法律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3.学校行为对教师认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表3中“学校行为→教师认知”的路径系数说明学校行为对教师认知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作为教师的直接管理者,学校的具体行为举措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认知。学校应当积极开展教师职业法律培养培训,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

4.学校行为对教师职业法律素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表3中“学校行为→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路径系数说明学校行为对教师职业法律素养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学校是教师的管理者,学校的行为举措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法律素养。学校应当积极开展教育法律法规相关活动,营造良好法治文化氛围,注重校领导法律素养的考核提升等,从而促进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提升。

5.教师认知对教师职业法律素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表3中“教师认知→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路径系数说明教师认知对教师职业法律素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教师自身的认知包括教师自身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法律信仰等,这些会直接影响其职业法律素养的高低。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方面,本研究收集的数据仅限于福建省,所调查区域覆盖范围有限,研究成果可能难以解释不同地区的教师职业法律素养影响因素。将来应扩大研究区域范围,获取尽可能多的有效样本,也可尝试使用AMO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提高研究成果指导实践的可行性。

另一方面,本研究是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收集的大都是以理论研究为主的文献,缺少实证研究的数据分析和检验。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提升还可能受到受教育程度、社会环境等的影响,今后可对模型进一步优化,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和验证是否存在其他影响因素,以丰富该领域的实证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问卷法律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问卷网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