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院 沈垚焕
副词“还”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极高,根据词频统计,居于常用副词的第五位。副词“还”的语义也比较繁杂,只有在具体语境中它的语义才能确定。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副词“还”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将其列为甲级词,要求外国留学生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必须掌握。但日语中对于副词“还”的不同语义有不同的日语词汇相对应,所以日本学生容易出现负迁移,导致各种偏误。
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副词“还”的意义和用法一直颇受关注,其核心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还”的基本语义,第二是“还”表示的量级关系,第三是“还”的语气用法。但归根到底,还是研究一个问题,那就是“还”的义项分类。笔者认为叶姣蒂根据“还”内部各义项的相近程度,对现代汉语副词“还”诸多义项进行的分类符合对外汉语教学的“从简不化繁”的特点,其主要分为“持续不变”义的“还1”、“补充增加”义的“还2”和“逻辑相反”义的“还3”。
副词“还”的对比研究,主要分为中外对比和近义对比。中外对比即副词“还”和其他国家的语言相互对比研究,比如张复东为了使日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中国初学者掌握“还”的翻译方法,将其译法归纳为八种。近义对比即副词“还”与其近义副词如“再”“又”等的对比。杨淑璋从两个副词出现的条件和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两个角度,对副词“还”和“再”进行了区别。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副词“还”的研究主要是偏误分析和习得顺序的研究。在副词“还”的偏误分析方面,研究成果集中在“还”与“再”“又”“也”三个多义副词的误用上。毛婧雅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平面分析了“还、再、又、也”表重复义时所体现出来的异同。仇冬青则直接以37名来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偏误“共性”与“特性”并存,认为其“共性”与教学环节有关。在习得顺序方面,高顺全通过中介语语料库的相关统计分析,证明了语法化顺序与习得顺序的一致性。
学界对副词“还”的研究可谓多角度、全方位,涉及副词“还”的方方面面。但在很多方面还没有能够达成共识,仍存在许多有争论的地方,如义项的分类、副词“还”的语用功能等。此外,对副词“还”偏误的国别化研究也存在不足,对于某一国家地区的“特有性”偏误研究甚少。因此,笔者选择日本学生副词“还”的偏误进行分类与量化统计,以得出日本学生的“特有性”偏误。
本文所分析的日本学生语料全部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分别来自《我的一个假期》《由“三个和尚没水喝”想到的……》《如何看待安乐死》《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我学汉语是为了……》《静音环境对人体的危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面对挫折》这八个题目,共分析了542条语料,偏误语料共68例。根据图1可知,副词“还”的偏误率达13%。
图1 偏误语料占比
图2 正确语料与偏误语料数量
根据Carl James提出的偏误分类方法,偏误类型分为“误代”“误加”“遗漏”“杂糅”“错序”这五个类型。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将“杂糅”改为“关联词”(即因为关联词引起的偏误),把“误加”再细分为“还”的误加、“还”前后其他成分的误加,把“遗漏”分为直接遗漏、“还”后成分遗漏、“还”和“还”前后的成分都遗漏。据图3可知,“误代”19例,“误加”9例,“遗漏”28例,“错序”7例,“关联词”5例。
图3 各偏误类型的具体数量
误代偏误是由于从两个或几个形式中选取了不适合特定语言环境造成的。具体偏误用例分为以下几方面。
1.“还”和“再”的误代
(1)我在这次旅行第一次喝了工夫茶,有机会再想喝。
(2)我再认为父母要耐心地、坚持不懈地教育孩子。
(3)以后有机会再想去。
(4)但我再要去很多地方。
(5)不然的话,以后会再发生这种悲剧的。
(6)曾经我去过北京,用三个星期也看不完,最可惜的是我没时间去万里长城,若还有两天的时间,我就可以去,但当时我已经买了火车票,因此不得不离开北京。
2.“还”和“更”的误代
(1)遇到困难时,三个人一起解决的话,比起一个人还容易过关。
(2)到目前为止,后者还多。
3.“还”和“还有”的误代
(1)我小时候,跟朋友打架,还有偷盗、吸烟和喝酒。
(2)第二点成功是同里和苏大的朋友们帮助我了解居民的想法、水利用的具体情况,还有提高了汉语水平。
(3)还有看到许多很美丽的景色。
4.“还”和“也”的误代
(1)按摩完了以后也继续下雨,所以我们无可奈何地回了饭店。
(2)这是我的假期,也有我度假的方法。
(3)虽然我在乌鲁木齐的时间不长,但是这是很难忘的事情,我现在也跟一个护士有联系。
(4)我可以离开这里,找别的地方也可以,但是如果以后也有人过来想喝水的话,你们怎么办?
(5)有的不能自己呼吸,有的不能自己吃饭,有的不能自己排泄,甚至也有没有意识的“植物人”。
(6)我是医生,以后我也想继续自己的事业。
(7)现代的医学已经发达得多了,也在日新月异地进步。
(8)我没有看过父母难过的表情,还没有看过妈妈的眼泪。
如图4所示,在“误代”的19例偏误中,共有4种具体的误代情况,分别是“还”和“也”的误代8例、“还”和“再”的误代6例、“还”和“还有”的误代3例、“还”和“更”的误代2例。
图4 误代的具体情况
出现误加的情况比较统一,通常情况多发生在语法形式中可以或必须使用某个成分,但当形式发生某种变化时又一定不能使用这个成分。这时,初学汉语的外国学生经常由于不了解条件的变化仍然使用这个成分,因而出现偏误。笔者将误加分为“还”的误加和“还”前后其他成分的误加。具体语料如下(句中括号内表示误加成分)。
1.“还”的误加
(1)俗话说:“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长大的。”这意味着父母还是孩子的老师。
(2)即便是老师这个词,我们不应该把它理解为像学校里的那样的教师,而要理解为只是你们经历比孩子还多的前辈。
(3)那时,我还十八岁了。
(4)我记得,我还刚来北京时,不太会说中文。
(5)最后的那位和尚个子还正好。
(6)如果她对我说很疼想死,我也要勉强地让她还活下去吗?
2.“还”前后其他成分的误加
(1)有的少数民族还(是)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大概早上四点左右到海边,天还(是)暗。
(3)我觉得今天死亡比等到“明天”还(是)安乐。
在“误加”的9例偏误中,其中“还”的误加共6例,“还”前后其他成分的误加共3例。
遗漏偏误指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或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笔者将遗漏具体分为直接遗漏、“还”后成分遗漏、“还”和“还”前后的成分都遗漏三种类型。具体偏误如下(句中括号表示遗漏的成分)。
1.直接遗漏
(1)我看了他们到现在(还)保留往日的文化习俗,很感动。
(2)我们除了西安以外,(还)去了太原、青岛和北京。
(3)以后我(还)想去旅行。
(4)来中国以后,除了学汉语以外(还)学了中国的文化。
(5)现在,做点心(还)是我的爱好之一。
(6)我希望以后(还)会有这样的机会。
(7)到现在,我们的交往(还)保持着。
(8)毕业以后有时间的话,我(还)要去中国旅游。
(9)在旅行中,我为不会说汉语的外国人当了好几次翻译,有时候(还)当了英语的翻译。
(10)所以到了现在,(还)没有实现世界的和平。
(11)连这么拥挤的火车里,服务员(还)走来走去。
(12)当然他们父母的年龄比他们大,所以一般父母先去世,那时候孩子们应该(还)活着。
(13)然而,有些病人可能想痛苦地活着(还)不如死。
(14)他有时候说:“这么痛苦(还)不如死了。”
(15)除了爱以外(还)有什么词呢?
2.“还”后成分遗漏
(1)孩子工作后,父母还(在)影响孩子。
(2)我当时发现中国经济还(在)发展中。
(3)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对父母没有什么印象。
(4)还(是)以前的样子。
(5)所以我们大人不仅(要)给她很好的教育环境,还(要)给她好的生活环境。
(6)所以要注意,教育孩子不能光在一段时间里教育就放心,还(要)注意孩子从出生在世到长大离开家乡,总是看着父母的一个个动作举止。
(7)我们的旅游还(要)继续下去。
(8)医生发出张证明,病人也同意,还(要)几个亲友也同意才能把安乐死合法化。
(9)还(要)考虑周围的人。
(10)如果在那里还有一个人的话,他们还(会)努力去山下抬水,像第一、第二个和尚一样。
(11)可是反对的人还(很)多。
3.“还”和“还”前后的成分都遗漏
(1)这正因为我父母在我(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给我听了好多音乐。
(2)我(还是)小孩时爸爸喜欢看足球比赛。
由图5可知,“遗漏”共28例,其中直接遗漏15例、“还”后成分遗漏11例、“还”和“还”前后的成分都遗漏2例。
图5 遗漏的具体情况
图6 “还”后成分遗漏的具体情况
在“还”后成分遗漏的11例中,遗漏“要”的比重最大,占6例;遗漏“是”“在”各2例;遗漏“很”“会”的情况各占1例。
错序偏误指的是由于句中的某个或某几个成分放错了位置造成的偏误。错序的具体语料如下。
1.单个“还”的错序
(1)放假之前也揣测到跟朋友过日子好快乐,但实际上跟朋友见了面比放假之前的想象快乐得还多,差得太远。
(2)现在还堵是堵,但跟以前比起来还行。
(3)我认为尽管出去旅行不仅身体很疲劳还。
(4)有些事情会懂,还有些事情不太懂。
(5)这篇短文里面的故事呢,我认为,丈夫的行为是还可以算正常的。
2.含“还”的成分组合错序
(1)我当时怎么都要去厦门,所以再三请她查看什么时候的火车票还剩下。
(2)有一天早上,还没天亮的时候,一个和尚偷偷地下山,只有他一个人喝水之后又偷偷地回来了。
在“错序”的7例偏误中,包含单个“还”的错序5例以及“还”的成分组合错序2例。
关联词语是一个汉语词语,或一组需搭配使用的汉语词组,是指能在复句中用来连接分句,并表明分句之间关系的连词、副词和短语。副词“还”能与一些副词、连词组合成一组关联词组,因此留学生在使用含有“还”的关联词组时会与其他从语法意义上可用“还”代替的关联词组混淆,例如“除了……都”和“除了……还”,因为一个字不同而造成偏误。
在本次统计中,因为“关联词”造成的偏误有5例。因为语料数目不多,统计得到三种情况:(1)关联词“除了……(以/之外……还/都)”引起的偏误2例;(2)关联词“不仅……还”引起的偏误2例;(3)关联词“不管”引起的偏误1例。具体语料如下。
(1)除此之外,我都在家里看书、复习。
(2)除了能观看丝绸之路的风景以外,(还)能理解那里的文化、生活、习惯、风俗等。
(3)不仅在学习方面,还在思想观念、行为举止上,父母也有很大的影响。
(4)她平时不仅在学校讲究健康,还在家也讲究健康。
(5)对我来说,不管假期长短,过的方法还是一样的。
根据以上的图示化分析,不难看出,偏误类型最多的是“遗漏”,其次是“误代”,而“错序”“误加”“关联词”的状况类似,且占比不高。
从“遗漏”偏误类型中占比最高的“直接遗漏”得知,日本学生对于何时应使用副词“还”是不清楚的。位列第二的“‘还’后成分遗漏”情况表明,日本学生对于副词“还”如何与其他成分搭配不熟练。由“误代”的偏误类型可得知,日本学生容易把“还”与“再”“也”“更”等表程度的副词混淆。
针对如上问题,笔者就此在教学时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注重同义辨析。与副词“还”相似的、易混淆的副词“再”“也”“更”,教师应有意识地花精力去讲解,精讲巧练。此外还需要注重中日对比,通过翻译法让学生明白何时何地该用副词“还”。
二是有语境的教学。任何副词离开了语境都显得单薄,尤其是这种含有多重意思的副词,教师需要创造合适的语境,让学生在初期接触这个副词的时候,就掌握这个副词的使用环境。此后在辨析时,同样创造语境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知道这些同义副词的用法。
三是强化标记意识。所谓标记意识就是注意成分之间的搭配。比如看见“标记”——“到现在”等表示持续到现在的词汇,必须使用副词“还”。这样学生就不会漏掉,甚至可以把“到现在还”当成一个语块去教学。
四是注意教学顺序。副词“还”拥有多个义项,但每个义项之间的难度和联系都各不相同,教师应该根据各个义项的难度安排教学,依次掌握。但并不是每一个义项的使用频率都很高,因此可以适当放弃某些不常用的义项,以免干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