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编辑·《自我保健》编辑部
供稿/指导专家·周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
王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
孙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
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且“天人合一”,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相接,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冬病夏治”就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根据气血在不同节气的运行变化,制定出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提高免疫力、“治未病”的观念渐入人心,推拿、足疗更是风头正盛,其实,与之相比,“冬病夏治”才是更有临床实践、更古老的保健之法。“冬病夏治”就是针对一些在特定的季节发作或加重,在其他季节减轻的疾病的变化规律,打破其原有的病理循环,使它向着健康的良性生理循环发展。
“冬病”从字面上说就是冬天易发的疾病。那为何一些疾病容易在冬季发作呢?这与中医的体质学说和“天人相应”的理论相关。如素体阳虚、正气不足的患者,合冬日自然界阴气盛而阳气衰之时,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相应,则体内阳气更虚而阴气更盛,故易致咳嗽、泄泻、感冒等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如体内素有水湿、寒饮等阴邪的患者,逢冬季,人体阴寒之邪与自然界阴寒之气相应,内外合邪,则易致哮病、喘证、关节疼痛等疾病的发生或加重。
近年来自然气候的改变、抗生素和激素等的滥用、空调的过度使用以及贪凉饮冷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无时无刻不在戕伐着人体的阳气,罹患“冬病”的人群也在不断地增加。
“夏治”是指在夏季气候温暖,特别是“三伏天”阳热“峰值”之时,自然界和人体内的阳气都旺盛,通过药物、针灸等治疗措施,补阳气而祛寒邪,预防性地治愈或缓解“冬病”的发作。阳虚、正气不足之人借夏季“时令长旺”之阳气,培植人体真阳,用以弥补冬令阳气之不足,抗御阴寒之邪。夏季“脾土主令,脾气健运,阳气升发”,体内寒湿、水饮最易消弭,湿气消弭则阳气得以伸展,人体机能得以重新平衡协调,病邪就会“遁踪消形”。
“冬病夏治”疗法源于清代,张璐所著《张氏医通》有“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的记载,该方法至今仍在广泛运用。
“冬病夏治”疗法是指在炎热的夏季采取各种治疗措施如三伏针、三伏灸、三伏敷、三伏补以减少“冬病”的发生和发展,目前临床上运用最多的是穴位注射和穴位敷贴。
大多数冬病患者适合“冬病夏治”,但也并非所有人群都适合:1 支气管扩张咯血者,穴位敷贴和穴位注射的药物大都性味辛温大热,有伤络动血之虞;2 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急性发作者,此时当驱邪外出,千万不可闭门留寇;3 糖尿病近期血糖控制不稳定者。“冬病夏治”的疗程一般为15~18次,反复的穴位敷贴和穴位注射容易对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造成局部感染,这三类人群就要特别注意。
中医认为汗为津液所化,汗多则伤正。夏季阳盛,暑热炎炎,常使人出汗较多,耗伤津液,呈现津液偏少的状态,故应适当进食清凉养阴生津之品,如绿豆百合汤、西瓜汁、酸梅汁等养阴护液;冬季阴盛,耗伤阳气,故当在冬季进补温阳之品,可补充阳气以御寒。
这与“冬病夏治”不谋而合,都是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调整人体阴阳,使阴平阳秘,达到人体生命活动最佳的平衡和谐状态。
但凡事过犹不及,若夏季过食苦寒生冷之品,反伤阳气,中阳受损,脾胃虚寒,出现腹痛、腹泻或便溏、恶心呕吐等中阳不运的症状;如久留空调房且室温过低、受冷气过久、久坐冷石或露宿室外等均可使风寒湿邪侵入人体,或伤脏腑,或伤经络,或使寒湿之邪伏留体内,在冬季或来年春季即会发病,此为夏季“不耐寒凉”。冬季过于进食温补药食,反生热气,如火上浇油,出现咽痛、口腔溃疡、鼻血、便秘等症。故根据个人体质,适当调补才是养生良策。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的患者的病情容易在冬天急性发作或加重,所以都适合在夏天这一阳气旺盛的季节进行防治。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都是呼吸系统常见的疾病,许多患者为阳虚体质,在夏天使用敷贴是既方便又有效的方法,一般可以选择大椎、天突等容易定位的穴位,隔日进行。通过穴位刺激,经络传导药效直达病所,辅助调整人体脏腑的气血阴阳,祛除体内的寒邪、痰阻和瘀血痼疾。
老寒腿
“老寒腿”在西医上被称为膝关节退变性关节炎(或骨关节炎、膝关节骨关节病),由于经常会在天气转寒时加重,且患者多以中老年人为主,因而俗称“老寒腿”。
对于“老寒腿”,可以综合运用针刺、艾灸和敷贴等多种外治方法,主要的穴位可以选择膝关节附近的穴位,包括内外膝眼、血海、梁丘、阴陵泉、足三里、委中等,还可以选择关节处最不适的“阿是穴”。除此以外,选用杜仲、牛膝、三七等具有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络等功能的药食同源的食材进行食疗也是很有效的方法,不过要注意的是这类食材多比较温,在夏天选用时要少放一些,并配合茯苓、山药、米仁等具有健脾祛湿功能的食材一起食用。
风湿病
冬病夏治适合各类因受风寒湿邪导致的局部关节肌肉发凉,遇风受寒加重的关节肿痛、肢体麻木,也适合外伤、长期慢性肌肉劳损、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肩周炎以及妇女产后身痛等风湿疾病。
针对风湿病,冬病夏治的外治法主要有穴位敷贴、中药熏洗、中药涂擦、火罐、温针和艾灸等多种方法进行个体调治。此外,内服夏季膏方对风湿病也有较好疗效,不仅可以治疗关节疼痛等局部症状,还可以针对体质较弱、精神不济、易患感冒、胃肠功能紊乱等全身不适进行调节,从而对风湿病的治疗或预防复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由于夏季属火,人体阳气外浮,内部阴气暗伏。夏天膏方旨在“清补”,切忌过度滋腻,同时也应依据不同体质、不同症状辨证调理。
常见皮肤病
真菌喜爱潮湿温暖的环境,夏季天热多汗,穿胶鞋、尼龙袜者更是为真菌提供了“温床”。此时最常采用的治疗方法是以中药浸泡和熏洗,源自临床悠久历史的验方“鹅掌风浸泡方”。
“鹅掌风浸泡方”具有疏通气血、杀虫止痒功效,广泛适宜于鹅掌风、灰指甲、手足角化性湿疹、皲裂疮等,可用食醋浸透药物后煮沸待用,一般自入伏开始,早晚各浸泡手足一次,每次浸泡30~40分钟,连续7天为一个疗程,通常三伏天内行2个疗程,疗程之间可间隔5~7天。经过一个伏天的治疗,患者手足皮疹、皲裂等症状次年冬季可获改善,而一般以连续3年伏天浸泡治疗为最佳。
小儿常见“冬病”
夏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阳气最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气阳不足,易在寒冷的冬天发病,若冬天的疾病在夏季治疗可以提升人体阳气,固护元阳,增强小儿的抵抗力。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毛孔开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通过将辛温的药物贴敷在人体的穴位上,能起到温经通络的作用,符合中医“春夏养阳”的理论。此法可以运用在小儿肺炎、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体质虚弱等疾病上。
大敷贴一周一次,每次20分钟左右,一月为一疗程,建议当年治疗完成2个疗程;小敷贴隔日一次,一般每次贴敷2~4小时左右,6次为一疗程,建议当年完成至少4个疗程。这里需要指出因个体差异,时间控制需要家长通过观察患儿反应而定,若患儿配合,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反之则减少贴敷时间。
慢性肾病
慢性肾脏病大多由于外邪侵袭或者内伤脾肾,导致体内水湿散布、气化等功能障碍,而水液浸淫则见肿满、虚劳,水湿郁久而生湿热,成为肾病发生发展、迁延反复的主要因素。这类疾病病程长,迁延难愈,可诱发多种并发症,甚至最终发展成为尿毒症,威胁生命。在三伏时节,合理使用中医外治法,采用“扶阳祛邪、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助于治疗慢性肾脏病。常用以下几种中医外治方法:
可将敷贴方剂糅合成药丸,贴敷于特定穴位上;或将纯天然中药材研末制成药饼,置于相关穴位上,上方施灸;又或以烫熨贴敷于肾俞穴,直接辐射双肾,温助肾阳、激发肾气;亦可采用耳穴压丸方式,通过刺激耳部穴位,起到疏通经络、镇静止痛及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作用,改善肾病患者失眠、心悸、夜尿频多、高血压、胃肠道反应、尿潴留等症状。
此外,还可通过中医定向透药技术,将治病或镇痛的药物直接从皮肤定向送达组织病灶部位的疗法,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药物靶向作用于病灶,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增强机体免疫。
冬病夏治的落脚点在于“治”。慢性疾病即使在缓解期,也往往存在一些病理状态,例如:体内持续存在痰湿、瘀血、气滞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等情况。因此,冬病夏治也会针对这些情况开展相应的治疗,例如:服用汤药祛湿、化痰、理气,外用敷贴活血通络,通过艾灸和夏季膏方调补脏腑功能,帮助重建机体平衡等。而冬令进补,主要在于“补”,因此,不论是慢性病患者还是亚健康人群,都可以在冬季,经专业中医师指导,合理进补,以增强体质,祛病延年。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节,面对酷暑,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用空调、冷饮、冰西瓜等去解暑。立刻降温,虽然会带来一时的舒爽,但随之带来的隐患也屡见不鲜,例如大家熟悉的“空调病”、腹泻、消化不良等。导致这些健康问题的原因除了温差带来的过度物理刺激,还受食物寒热性质的影响。早在数千年前的《神农本草经》时代,就已经将药物和食物做了寒、凉、温、热属性的划分。这些属性并非指温度,而是蕴藏其中的“气”或能量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因此,您可能饮用了一碗滚烫的绿豆汤,但它依然带着寒凉之气,能清热解毒;而冷藏甜品中的肉桂粉,仍含温热之气,能温阳散寒。这是现代科学尚未涉足的领域,但却是在神州大地经数千年实践反复验证的真理。
若要解暑,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暑?简言之,就是盛夏时节自然环境中的热性致病因素,有如下特点:易挟湿,易伤津耗气。常常跟湿气狼狈为奸,使人生病的暑,可导致头身困重,食欲不振,大便粘腻,舌苔厚腻。如果单用寒冷食物或药物去清热解暑往往疗效不佳,就是因为寒凉属性的食物或冷饮往往生湿。中暑的患者常常出大
汗、乏力,就是暑伤津耗气的结果,此时也不宜过度食用“冰食冷饮”,因为过多的清热不仅没法解毒,还会让身体更佳虚弱。我们不得不叹服于古人解决这些棘手问题的智慧——“因势利导”,用适度发汗的方法使从体外而来的暑气离开机体,再用适度温补的方法强化人体机能,防止我们反复受到暑的影响。因此,在炎炎夏日,喝热茶,发轻汗,真的可以解暑,还让人神清气爽。有的地区,人们还会在盛夏时节喝羊肉汤,吃鳗鱼、黄鳝等温补身体气血,帮助大家安然度夏。
不少人都有个认识误区,认为服用中药需要“忌口”是因为不恰当的饮食会影响药物疗效。事实上,会直接影响疗效的食物并不太多,而更多的“忌口”是针对患者体质和疾病特点而做出的推荐。也就是说,不论是否服用中药,特定体质和患有一些慢性病的患者都需要忌口,因为这些食物对他们的健康不利。例如,一吃生冷食物就容易腹泻的患者,不论是否服中药治疗,都应尽量避免进食生冷食物;而那些时不时会长疮爆痘的患者,经常吃油炸、烧烤或是麻辣火锅也显然不合适。坊间传闻中对忌口误会比较深的是“服中药不能吃萝卜”,几乎每天门诊都会有患者提出这个疑问:“喝中药能不能吃萝卜?”能消食、理气、化痰的萝卜是药食同源的蔬菜,并非中药的天敌或冤家。因此,偶尔吃点萝卜对于多数服中药治疗的患者而言没有明显影响。这种谣传可能源自于部分中医学者对于中药配伍的经验认识,有书籍记载“人参恶莱菔子(萝卜籽)”,即补气的人参遇到理气破气的莱菔子,其补气效果会打折扣。但这并不是说其他所有中药都会因为进食萝卜而疗效大打折扣。
因此,推荐大家在盛夏时节应注意清淡饮食,荤素搭配,营养均衡,避免油腻和辛辣刺激食物,也不要过多进食生冷食物。这有助于安然度夏,当然也有助于配合冬病夏治。
《孙子兵法》指出“上兵伐谋”,最高明的军事家比的是谋略,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打赢一场战争,的确是神一般的存在。同理,最高明的养生和治疗,就是巧妙合理地运用饮食、锻炼和作息等方法调整身体机能,不打针不吃药就解决了问题。以食为疗,需要熟知各种食材的风味和营养,还要了解它们的寒热属性、功能主治和作用,更要熟悉自身体质。对于不懂医理的民众而言,要做到合理饮食就已不易,要自行“膳食调理”更是难度重重。但以下原则,可以帮助多数人做到合理饮食。
品种多样原则。食材品种多一点,量少一些。丰富餐桌上的食材种类不仅有助于增添风味、均衡营养,还能巧妙地运用食物之间天然的相互牵制作用实现总体上的平衡。而且,由于每种食材总量偏少,即使不适合机体当前的状态,我们的身体也能从容地应对,通过调节稳定健康平衡。
避免过度原则。尽量避免长期、反复、大量吃某些食物。尤其是在不确定这些食物是否符合自身体质时,千万不要每天、反复、大量地去吃。当摄入量超过身体能调节的限度时,就会造成健康问题。如有可能,尽量避免每天吃同样的食物,例如,有人习惯每天都喝牛奶、吃鸡蛋或喝苡仁红豆汤等。
尊重身体感受原则。当我们不确定是否可以吃某种食材,但又很想尝试时,可以先少量尝试一点,如食用后无任何身体不适,下次可以再适量吃一点,通常没有大碍。但少量进食后很快出现不适,保险起见,应尽量避免再进食这些食材。
针对阳气虚弱、怕冷、病情在冬季容易复发加剧的人,夏季可以适当多食用一些羊肉汤、鸡汤、黄鳝等温补气血和阳气的食物,配合适度锻炼,就能增强体质,也能起到一些冬病夏治的作用。
生活热点
足疗、足浴算是冬病夏治吗?
热水泡脚确有一定的祛寒作用,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生姜、艾叶等成分,也有一定的治疗保健作用,但不能替代正规的治疗。在正规医院,多数慢性疾病的治疗还是需要以内服药物为主,必要时会配合外治法,包括熏洗。因此,足疗或足浴不会成为冬病夏治的主要方式。
至于夏天是否适合多泡脚,最好先给自己泡一次脚,如果感觉良好,可以适当多泡。但如一泡就全身大汗,甚至出现头晕、心慌等其他不适,还是尽快停止,不要继续为难自己。总的原则是,不要将足疗当成主要治疗方式,也不要忽视自己身体对足疗的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停止。当然,如果您自身对足疗很适应,又有专业中医大夫开的足疗处方,可放心遵医嘱使用该疗法作为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