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毓
已经105岁的BMW,改变了发声的口型。
在日前举行的宝马集团创新日上,向来以“驾驶乐趣”为荣的宝马,破天荒地没有谈发动机、变速箱,没有谈底盘、悬架,更没有谈提速转向与驾驶体验……
8位工程师、75分钟时间,只讲了一件事:数字化,让产品体验、服务生态与众不同。
这8位工程师常年居于幕后,但他们却并非只会写代码的程序员,不仅沟通客观全面、毫无保留,而且将艰深的概念、复杂的程序,以巧妙的比喻呈现。
从5G技术支持的电子电气架构,以毫秒计算的响应速度,直接奠定数字化体验的基础,到车辆总线系统使用千兆以太网,将绿皮车升级纵横相连的高铁网络,再到超带宽UWB技术支持全数字车匙,让车辆“认识”车主的同时,还能防范潜在安全风险……他们让每一辆BMW汽车都成为互联更智能的移动终端。
从斜切角设计将如天使眼、双肾格栅一般被广泛应用,仅凭这一细节也能认出BMW,到微信即将入驻BMW,确保用户安全驾驶的同时还能保证实时在线,再到“按需订阅”2.0版的全车FOTA,覆盖且不限于驱动系统、行驶系统、驾驶辅助系统……他们让每一辆BMW汽车都成为属于你、更懂得你的BMW。
全程干货,没有尿点。他们揭秘技术细节背后的极致,讲述应用升级带来的改变,分享数字化战略的明天,将观众对全新BMW iX的期待不断拉高。
在所有的创新与坚持、设计与科技之外,我们能够看到,宝马“用户为中心”的原则没有改。
宝马开发用户交互系统、交互界面,是请用户来当“老师”。邀请用户到实验室,在模拟设备上驾驶,除了观察用户操作新系统是否有失误、有不便,还有专门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去观察用户的微表情、反馈偏差……以操作、表情的反馈作为依据进行下一步优化。
再比如,调节座椅舒适度的时候,如果屏幕出现并排的两个座椅,用户多会出现“镜像混淆”:有人会默认主观视角,认为左侧是主驾座椅;有人会认为是窗外视角,认为右侧是主驾座椅……工程团队由此调整了页面,每次只显示一个座椅——无论大脑工作机制如何,都要让你有准确的判断。
在所有的科学与哲学、融合与连接之中,我们还能够看到,宝马“专注驾驶”的初衷没有变。
“信息密度”,是车内导航系统设计中的一个关键词,是用户认知负担的关键kpi。在正常行驶的时候,HUD(全彩平视显示仪)中会有车速、导航甚至交通提示信息;但车辆通过路口的时候,HUD内仅有通过路口的指示,信息密度降低、用户认知轻松,有利于用户专注于驾驶。
还比如,今天的BMW产品,已经可以由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意愿,通过数字商店购买数字化服务和产品,包括动力系统、行走系统等传统硬件,都可以如智能手机一样解锁、升级甚至是自主设定……为打造更具个性、更优性能的BMW产品奠定了基础。
今天,汽车已经从纯粹的交通工具延伸为移动智能终端、家与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间,具备了互联属性和智能属性,也更加强调车内独处的私密性与安全性。从客户关注角度出发,汽车原本的驾驶性能、马力扭矩正逐渐被车辆的智能算力、联网速度所替代。
135年前的汽车,只有三个车轮和一只单缸发动机,甚至没有封闭的车厢和完整的方向盘。那时的汽车,是100%的机械制造、机械连接。6000个焊点成型、20000个零件组装,是每一台车都要经历的过程。
而今天的汽车,无论发动机管理、智能辅助系统启动,以及娱乐系统运行、车载系统通信,都离不开电子电气架构,都离不开芯片、互联网,都要求具有可延展性、可升级性……这不仅要求汽车基于数字化平台设计、研发,更要给用户提供“常用常新”数字化体验、即插即用的数字化生态。
但汽车并非智能手机,不仅要求复杂且精密的系统集成、高温高湿震动的使用环境,更强调令人愉悦的使用体验与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可靠……这是汽车产品区别于电子消费产品的根本,也是豪华汽车品牌百年屹立、拥有口碑的关键。
8位工程师的简单介绍,不过是掀开了窗帘的一角。但我们确实能够看到,以软件定义、以数字驱动、以智能为名的宝马,已经站在我们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