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毓
未来的28个月,可能是决定车企“江湖地位”的关键周期。对于大众汽车,尤其如是。
自2016年以14万辆的微弱优势超越丰田,“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的桂冠,大众汽车已经戴了四年。直到2020年,丰田汽车以22.3万辆反超。
在“芯片短缺”的影响下,大众汽车今年仍然有望超越丰田。且更具决定性的转折点已经出现,New Auto战略下的电池驱动与自动驾驶业务已在成长,强大的品牌力、规模化的架构、创新的软件会产生协同效应,将助力大众汽车走得更远、行得更稳。
对于纯电动出行,大众汽车有着较高的期待,甚至不惜一把梭哈背水而战。
在今年的股东大会上,大众汽车集团CEO赫伯特·迪斯博士勾画了大众汽车的新蓝图:发展零排放车型、发展软件和服务,以此重塑大众汽车。为了让这一愿景成真,大众汽车不惜砸重金、投资源。
在2021年-2025年的五年间,大众汽车准备投入730亿欧元,以发展电气化和数字化技术。迪斯博士认为,利润丰厚的传统内燃机业务,会为电动化转型提供资金;此后,软件和服务会为大众汽车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撑。
确实,即使不考虑国际社会碳中和与碳达峰的大趋势,传统燃油车的蛋糕被新势力瓜分已是不争的事实;各国出台的碳积分交易,与其说是市场化激励,不如说是变相的“惩罚”——坚守燃油车的结果便是沦为新能源车企的赚钱工具。
反观特斯拉今日的一骑绝尘,正是“电气化与软件化的巨大投入带来持续收益”的最好证明。从这一角度出发,丰田汽车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独大,或许并非是一件幸事。
为了实现电动化与智能化的转型,大众汽车选定全电动化、全数字化、高扩展性的SSP架构作为集团转型的关键跳板。
大众汽车投资8亿欧元在沃尔夫斯堡建立一个新的R&D设施,用于研发SSP架构的核心及其模块。位于安徽的大众工厂会成为中国的SSP中心,专门支持本地的消费需求。
首先,SSP架构不再强调动力布局对空间及性能的影响,而会成为统领娱乐、互联、通信、辅助驾驶等各个模块的神经网络,让汽车拥有更强算力、更高智商。
其次,SSP架构拥有更大的宽容性,支持车型覆盖轿车、SUV、小型货车,有利于大众汽车发挥千万辆级的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让电动汽车盈利成为可能。
再次,在SSP架构下,电机、电池也变成可以选择与堆砌的模块,并可以借此搭建支持L4级自动驾驶的基础能力,让大众汽车获得“未来出行市场”呼风唤雨的能力。
为此,大众汽车在电池价值链中创建闭环,致力于将材料成本降低7%。以大众千万辆级的年销量,即使材料成本降低1%,也是巨大的成功。但与其通过谈判说服旁人,不如自己动手稳住基盘。
大众选择先绑定欧洲六家供应商,确保电池供应稳定;再与瑞典供应商Northvolt AB合作建厂,以降低成本;萨尔茨吉则是与中国电池供应商国轩高科合作,主攻电芯的测试、生产与回收,为2025年量产电芯奠定基础;规划产能40GWh的第三工厂选定西班牙,可以作为战略总攻的预备队。
为此,大众汽车还致力于发展无缝的软件平台,将汽车的灵魂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预计到2030年,会有4000万辆不同品牌的车基于这一软件平台运行。
大众旗下的软件公司CARIAD会在2023年提供1.2版本,支持全新的信息娱乐系统;2025年会发布可扩展、支持端到端的电子架构。而2.0版本不仅适用于集团旗下所有品牌的产品,还能提供L4级自动驾驶能力,可以将操作完全交给汽车。
无论比较净利润还是比拼销量,丰田汽车今年都有实力再拔头筹。但从长期发展看,大众汽车更有王者气象。
今年7月,半年财报如期而至。排名前三的大众汽车、丰田汽车和戴姆勒集团的半年营收分别为1540亿美元、1425.6亿美元、996.7亿美元;净利润则以丰田为最(152.8亿美元),大众汽车和戴姆勒集团分别为100.4亿美元和95.3亿美元。
销量方面,大众汽车今年1-6月全球交付497.8万辆,同比增27.9%;中国市场交付184.8万辆,全球销量贡献率37.1%。丰田汽车今年1-6月全球交付546万辆,同比增31%;中国市场销售堪破160万辆,全球销量贡献率29.3%。
从半年数据看,丰田汽车盈利能力强、全球销量旺,再次折桂已是定局。
自7月16日起,受到芯片供货困扰的丰田汽车连发停产公告,从高岗工厂、富士松工厂的2厂2线停产,到田原工厂、吉原工厂的2厂3线停产,再到8月19日公布的14工厂27条产线停产——既有元町工厂2条产线的“9月不营业”,也有岐阜车身2线只停一天(9月3日)……风云突变,丰田汽车下半年业绩难期。
芯片短缺或许不足以改变力量的对比,战略的推进才是决定未来的根本。
迪斯博士表示,他相信电动化是显著降低二氧化碳的唯一方法。大众汽车的目标是成为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导者。
今年上半年,大众汽车的纯电动车型全球交付量达到17.09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的全球交付量为17.13万辆,而2020年同期的数据分别为6.4万辆和5.6万辆。目前在售的纯电动汽车包括大众ID.4、大众ID.6、斯柯达Enyaq iV、奥迪Q4 e-tron、奥迪Q4 Sportback e-tron、奥迪 e-tron GT和保时捷Taycan Cross Turismo。
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等领域遥遥领先的丰田汽车,在电动化的赛道上已经远远落后。在今年4月举行的全球气候峰会上,丰田章男表示,从一开始就禁止汽油和柴油汽车的政策只会使选择的范围变窄,甚至可能最终失去力量。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碳中和,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应该不止一条。
可以看出,丰田章男的心中并没有BEV(电动)的位子——HEV(混动)是基盘,FCV(燃料电池)是方向。今年前6个月,丰田汽车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只有不足6万辆。而中国市场销售的新能源车型仅有雷凌/卡罗拉 双擎E+、威兰达/RAV4荣放 双擎E+和纯电动的C-HR/奕泽 EV。已经在上海车展亮相、基于e-TNGA的BZ系列则要等2022年天津工厂竣工。
去年10月,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发布,新能源车(BEV和PHEV)2025年要占总销量20%,2030年达到总销量的40%。按照2020年销量计算,50%的意思是1200万辆起跳。
今年8月5日,在美国三大车企CEO的见证下,拜登签署行政命令:到2030年,美国电动车的销量要占乘用车总销量的50%。以2020年轻型车(含轿车、SUV和皮卡)销量计,50%是700万辆打底。
以日本市场的现地现物,丰田章男的选择无可挑剔。但面对全球棋局,则需要更大的格局。放弃至少50%的市场,无论是营收利润还是销量市场,都会迎来陷落式的崩溃。
缺少电动车销售的丰田,要面对略带惩罚性的“双积分”,而现有HEV车型并不足以填平燃油车挖的坑;而决然投入电气化赛道的大众,或是一场破釜沉舟的豪赌,惟顺应大势方能事半功倍。
在所有的布局之下,电动车的销售或许是大众汽车惟一的软肋。
今年上半年,大众汽车发动了强大的电动化攻势。欧洲作为大众汽车的本土市场,前6个月的交付量达到12.8万辆,市场份额达到74.9%;美国市场和中国市场分别交付1.85万辆和1.83万辆。
在刚刚过去的7月,上汽大众的ID.系列(ID.4X和ID.6X)总销量突破3000辆;而一汽-大众的ID.系列(ID.4CROZZ与ID.6CROZZ)总销量超过2500辆。
如果考虑大众汽车在华经销商数量,无论是半年销1.83万辆新能源车,还是单月销5500辆的纯电动ID.系列,都无法令人感到振奋。5年前,大众汽车在华经销商数量就已经接近1600家。6个月销1.83万辆,即使以千店计算,单店月销也不过3辆而已。
目前,大众ID.系列的销售采取直销模式,厂家负责生产、定价和发货,经销商负责接待、交车,从而获得佣金。对于用户而言,线下看车、线上订车,价格变得透明了;对于经销商而言,虽然考核机制仍在,但少了批发环节的财务成本,运营压力变小了。
但是,在售卖ID.系列的问题上,经销商与厂家不再是利益共同体。这或许是ID.系列在华销量低迷的根本原因。
传统的批发-零售模式下,经销商需要拿出真金白银去进车;无论短期拆借还是合格证抵押,买回来的商品车成为库存;在库房多停一天,都有成本压力不断积聚。不管是商超推广、二级飞车,还是和销售顾问玩朝三暮四,都是奔着一个目的:尽早把库存清空。
在这一模式下,经销商和厂家的利益点是相同的:卖出去车,你好我好大家好;卖不出去车,紧俏的热车、考核的返点,你还就别惦记了。
但在直销模式下,商品车是厂家的,空间和时间则是经销商的。销售顾问的提成奖励是由厂家发,而经销店不计业绩。即使有kpi考核,占用自家资金的和不占自家资金的,哪一个要大力推、哪一个可以稍缓缓,还需要商量吗?
直销模式的闪光点很多,但现有批发模式也并非全无优点。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既然经销商仍是品牌销售的最前线,那经销商的积极性就必须做到超量发挥,利益捆绑或许粗暴但绝对有效。
在新能源的赛道上,可以有一键启动,但绝没有弯道超车。如果车企没有足够的纯电动产品矩阵、没有相应的发展战略,便失去了发展的先机;面对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大潮,与其观望等待最佳入场时机,不如破釜沉舟来一场豪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