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融课程思政于中国法制史的教学课堂

2021-09-27 13:45冯曙霞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8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重要意义现状分析

摘 要:融课程思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我国新时代高教工作的根本遵循和明确指向。中国法制史属法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将中国法制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课堂讲解、课堂讨论、课外考察、课后阅读、课程考核等教学环节,润物无声地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能,既是切实落实我党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需要,又是提高中国法制史课堂教学效果的要求。

关键词:中国法制史;课程思政;重要意义;现状分析;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教学是指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挖掘、梳理和升华,通过课程思政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传递到学生中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思想政治素质也得到相应提高,从而更好地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更好地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全面双贏。所以,课程思政教学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我们必须对此认真探讨、深入研究,使课程思政教学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获得应有的教学实效。

一、中国法制史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中华民族奋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融课程思政教学于课堂,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一个专业、每一个学科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的确,对每一个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融课程思政于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课堂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法学专业也不例外,甚至更为迫切。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需要法治建设保驾护航,而法治建设的进程快慢是由法治人才质量的优劣决定的。高校法科作为培养法治人才的主战场,课堂教学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应该充分利用法学专业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现在到未来,全方位、多环节,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而中国法制史属法学专业的基础必修核心课程,其自身蕴含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秉公正、向廉洁、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所以,在中国法制史的课堂上深入挖掘中国法制史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传递给学生,对于润物无声地提高学生的各种素养、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成为执法为民、取信于民、廉洁奉公、立志报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法制史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分析

2016年12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思想理论的提出,总结了千百年来以德育人的宝贵经验,指明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基本方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正当其时,必要可行。为此,我国教育战线高度重视,各个高校大力响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来说,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广泛热烈,仅从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章来看,仅2021年1—3月短短3个月时间,就有以“课程思政”为篇名的文章1282篇。研究范围从理论课到实践课,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从人文学到理工学;研究内容涉及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及适用方式、基本路径、实施对策等。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方面也如火如荼。如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创建课程思政研究基地,设置课程思政教改立项,树立课程思政先进典型,进行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开展课程思政经验分享等。总的来说,课程思政教学正像春风化雨,深入人心,成绩显著。

但是,课程思政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难点需要突破和解决,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完善和弥补。突出表现在由于课程思政教学是一种新的概念、新的理念,需要新的思维、新的举措,这些工作的开展及其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时间、人力不断探索、健全。就中国法制史的课程思政教学来说,目前对于中国法制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挖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实施效果不理想。而且,对于中国法制史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尚不多见,因此,在中国法制史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对蕴含宝贵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中国法制史的课程思政教学进行认真研究,将课程思政教学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使中国法制史的课程思政教学真正掷地有声,为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中国法制史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

课堂教学是推进课程思政的主要渠道,在中国法制史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将中国法制史的思政元素适时、适量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使中国法制史课程思政教学让学生既乐于接受又学有成效。

(一)课堂讲解环节,将课程思政资源传输于具体的课程知识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课堂讲解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因此,课程思政教学必须在这一环节得以真正落实,否则,课程思政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体到中国法制史的课程思政教学而言,必须首先充分挖掘其蕴含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结合相关内容适时传输给学生。例如:在学习“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时,随之讲解大禹为天下黎民百姓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高尚情怀;学习夏朝“不孝罪”时,随之讲解中华民族“孝”的传统美德;学习“商朝的刑罚制度”时,随之讲解比干的忠心报国;学习西周“‘明德慎罚的量刑原则”时,随之讲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学习西周的“周公制礼”时,随之讲解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动人美谈;学习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时,随之讲解子产的爱民如子、廉洁奉公;学习“商鞅变法强秦”时,随之讲解商鞅悬金移木、为人诚信;等等。以此,使学生在教师的课堂讲解中受到正向启发,得到正向引领,既实现了专业知识传授与育人目标的统一,也充分体现了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与功效。

(二)课堂讨论环节,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为活跃中国法制史教学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法制史的热情,教师平时在课堂中可设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经常注意提问,适时进行比较分析,旁征博引与学生进行对话,让课堂上常常能听到学生的声音。除此之外,还应该适当安排专门的课堂讨论,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开展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对此,可在学期一开始就从讨论时间、讨论题目、讨论方式方面做出规划。讨论时间可根据教学的进度结合教学的内容而定;讨论方式可安排分组进行,也可全班共同开展;讨论的选题可设置课程思政为主题的题目,如夏朝“孝”的问题。在中国法制史的课堂上设置“孝”的讨论,以增进学生与父母、家人的感情,强化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孝敬之道。再者也可以对中华法律文明史上治国安邦的基本理念——西周“明德慎罚”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党一系列大政方针的正确性、科学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课外考察环节,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考察

由于中国法制史课程的内容距今历史遥远,只凭课堂讲授,学生听来有时感觉很抽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利用相关的历史古迹遗址,带学生走出一成不变的课堂,实地接触历史文物古迹。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推动课程思政入课堂,可选择对学生有实际教育意义的历史古迹参观学习。以处于中原腹地的郑州为例,其周围有得天独厚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可以科学地加以利用,参观学习。比如,学习春秋时期郑国子产公布成文法时,可带学生参观位于郑州金水河畔的子产祠园,现场给学生讲授子产公布成文法对郑国以及后世的重要意义,现场向学生讲授现今横穿郑州市金水河的名字来历,是因为子产在郑国执政26年爱民如子、廉洁奉公,以至于在他过世时家中无钱安葬,郑国臣民听说后纷纷捐献金银财宝,但是,子产的子女坚决拒绝接受,臣民们就把这些捐献的金银珠宝抛洒到当时子产封邑的河水中,河水以此泛起了熠熠生辉的金色波澜,这条河从此就被命名为金水河。同时,在子产祠园现场也可向学生讲授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流泪称赞子产“古之遗爱也”,向学生讲授近代法学之父沈家本在西行拜见慈禧和光绪皇帝途中,专程拜谒子产而赋诗“此人端为救时来”,使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子产爱民如子、廉洁奉公而流芳百世的可贵品质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受到正向的熏陶启迪,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实践证明,参观古迹这种方式是学生非常乐意和向往的。这样将课堂理论教学同课外实地考察和直观亲身感受切实联系在一起,将课程思政教学融入课外考察的教学环节,很显然也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四)课后阅读环节,向学生推介课程思政的课后学习文献

课后阅读是扩充学生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知识积淀,开阔学生社会视野的重要方法。当下的世界,科技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各种网络信息丰富多样、应接不暇。如何使學生有选择地接受正向网络信息的滋养,抵御负面网络信息的侵扰,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操守,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宝贵美好的青春时光阅读以汲取知识的营养十分必要。为此,在中国法制史的课堂上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便利,向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推介课程思政方面的文献资料,如一些名家名著、中国知网的文章、学习强国的文章等。当然,有关中国法制史课后学习文献涉猎中华上下五千年,遍布全世界,真可谓浩瀚无垠、蔚为壮观,教师要从汗牛充栋的史料之中摘取对学生有实际意义的文献进行阅读学习。例如:学习唐朝的法律时,可选择我国保存最早、最完整的作为中华法系代表之作的《唐律疏议》,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学习清末的法制变革时,可选择近代法学之父的人物传记《沈家本》,以增进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等等。当然,任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教学也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认真落实,既要认真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又要深入研究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教师的研究成果,学生会更为好奇、更有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会更有成效。所以,教师也应把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和学生分享。

(五)课程考核环节,设置课程思政为主题的考核试题

课程考核既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依据,更是学生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所以,将课程思政教学融入这一环节必要可行、行之有效。对于学生的考核,为了更为准确全面、公平公正,应使用多种综合考核方法,包括平时作业、期中考核、期末考试等项目,考试的题型也有客观和主观多种。所以,在设置各种考核题目时,可充分考虑课程思政方面的问题,如选择可以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充分证明我党大政方针正确性的内容等。具体来说,如谈谈你对“孝”的理解、论西周的“明德慎罚”思想、论中华法律史上的某一法律文明等。这样,学生对课程思政方面的问题会愈加重视,认识也会更为深刻。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又了解了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也更为有效地利用中国法制史中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引领了学生的正向思想。

润物细无声,思政入课堂。“课程思政作为思政课程的重要拓展和延伸,目的是要调动高校各类课程教师履行思政职责,赋予高校各类课程思政内涵,让所有教师挑起‘思政担,各类课程上出‘思政味,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诚然,教书育人历来都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明确方向。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指示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将课程思政内容不失时机地融入专业课的教学课堂。所以,中国法制史的课程教学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讲解、课堂讨论、课外考察、课后阅读、课程考核等多种方式的多元化教学,切实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以此,使中国法制史的课程思政教学,真正滋润到学生的心田里,切实播撒到学生的心坎上,为润物无声地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能,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赖金茂.“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建设难点及其解决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

[2]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Z].(教高〔2019〕6号),2019-09-29.

[3]冯曙霞.育人需育德[N].河南财经学院报,2004-4-30.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5]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Z].(教党〔2017〕62号),2017-12-4.

[6]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2019-10-27.

[7]林新樵.左传选[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

[8]沈家本.枕碧楼偶存稿[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

[9]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10-15.

[11]习近平.致信祝贺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N].人民日报,2021-04-07.

责编:莞 尔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重要意义现状分析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提升党员素养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公路桥梁加固设计及其施工建议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