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颖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以胃黏膜上皮受损伤而出现固有腺体萎缩为特征,伴或不伴幽门腺化生和(或)肠腺化生[1]。该病多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上腹隐痛、消化不良、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及嗳气等症状为其临床主要表现[2]。中医学中,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将其归属于“胃脘痛”等范畴。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多进行忌酒戒烟、增加黏膜营养、给予消炎抗菌药物治疗等,短期疗效较好,但病情易反复发作,而目前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优势已日益凸显[3,4]。基于此,本研究分别采用中药颗粒配方与传统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旨在比较2种治疗方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中医证候评分、炎性因子及氧化应激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经济花费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根据以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2018年1月—2019年3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87例,所有入选者均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5]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标准,并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脾胃虚弱证所述病症,主症为胃脘隐痛或胀满、胃部喜暖喜按、乏力、大便稀溏,次症为气短、食少、懒言、呕吐清水,舌脉为舌质淡且边有齿痕、脉弦细数。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以上入选者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43例)给予传统中药治疗,观察组(44例)给予中药颗粒配方治疗。2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见表1。
表1 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经胃镜、活体组织病理确诊者;②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资料均完整者;③年龄30~70岁者。排除标准:①合并消化道气质性病变者;②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③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者;④存在药物过敏史者;⑤精神疾病、沟通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43例)给予采用传统中药胃安汤治疗。胃安汤组方如下:柴胡15 g,枳实15 g,丹参12 g,茯苓12 g,石菖蒲15 g,香附20 g,青皮12 g,陈皮12 g,白术10 g,佩兰10 g,黄芩9 g,生薏苡仁10 g,郁金10 g,广木香6 g,白豆蔻6 g,甘草3 g。加水煎煮,弃渣留汁300 ml,1剂/d,分2次服。观察组(44例)给予院内协定处方中药颗粒配方胃安方治疗。其药物成分如下:广藿香20 g,紫苏梗20 g,威灵仙20 g,枳壳15 g,茯苓15 g,陈皮15 g,厚朴12 g,蒲公英15 g,白花蛇舌草15 g,白芍15 g,预知子12 g,三七6 g,甘草3 g。每次将一袋颗粒加200 ml开水,搅拌使颗粒溶解,分早晚2次温服。30 d为一个疗程,2组均治疗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①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制定,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情况。临床痊愈:胃痛及其他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黏膜无腺体萎缩,逆转为浅表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消失;显效:胃痛及临床主要症状明显改善,病变范围明显缩小或固有腺体萎缩程度明显减轻;有效:胃痛及临床主要症状均有好转,胃黏膜腺体萎缩程度减轻;无效:胃痛及临床主要症状均无改善,病理复查均无好转甚或加重。②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患者胃脘疼痛、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及饥不欲食等症状进行评分,症状显著或症状持续发生记6分;症状较重且间断发生记4分;症状较轻或偶发记2分;无症状记0分。③炎性因子及氧化应激因子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空腹采集患者肘静脉血5 ml,抗凝,以转速为3000 r/min低速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及C反应蛋白(CRP),以比色法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试剂盒均购自深圳市晋百慧生物有限公司。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相关不适症状。⑤经济花费:统计并比较2组治疗3个疗程经济花费。
2.1 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2组胃脘疼痛、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及饥不欲食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述中医证候评分均有降低,且观察组均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例,
2.3 炎性因子水平治疗前,2组IL-6、IL-1β及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IL-6、IL-1β、CR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例,
2.4 氧化应激因子水平治疗前,2组MDA、SOD及GSH-Px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DA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2组SOD及GSH-Px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氧化应激因子水平比较 (例,
2.5 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心电图检查、三大常规检查及肝肾功能检查等检查,均未出现明显异常。
2.6 经济花费观察组3个疗程平均花费(2792.45±376.87)元,比对照组(1658.32±289.18)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523,P=0.000)。
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病程较长,发病原因复杂,研究已证实该病发展与胆汁反流、口腔及鼻咽感染、饮食、免疫因素、药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等有关,胃黏膜表面由于反复受到损害,导致患者胃分泌腺体萎缩,胃蠕动功能失调,最终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7,8]。若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该病可向胃癌发展,使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受到威胁[9]。慢性萎缩性胃炎为消化系统中治疗较困难的疾病之一,很难彻底治愈[10]。常规西药治疗该病具有药物依赖性,停药后极易反复发作,且不良作用较多,患者预后较差[11]。
传统中医学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属“胃脘痛”“痞满”“胃痞”“嘈杂”等范畴,多因脾胃遭外邪侵袭、或因机体先天不足、情志不调、饮食不节、劳欲过度,耗损脾胃元气,导致患者脾胃虚弱,气机不畅,阻碍中焦,脾胃运化无力,升降失常[12,13]。本病虽病位在胃,但其与患者脾、肝等关系密切,且脾乃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久病则耗气伤阴,气滞络阻,血不养津[14,15]。故本病治疗应以健运脾胃、养阴益气、化浊行瘀为原则[16]。传统中药与中药颗粒配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较好的效果。本研究采用的传统中药胃安汤由柴胡、枳实、白术、茯苓、丹参、香附、石菖蒲、陈皮、青皮、郁金、佩兰、黄芩、生薏苡仁、广木香、白豆蔻、甘草组成,其中柴胡可疏肝理气、透邪升阳;枳实能下气破结;白术、茯苓可健脾渗湿;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石菖蒲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陈皮、青皮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消积化滞;郁金可调畅气机、行气解郁;生薏苡仁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甘草可和胃补脾、调和诸药[17]。诸药共奏健运脾胃、疏肝行气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还发现,石菖蒲和白豆蔻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及制止胃肠异常发酵、缓解肠管平滑肌痉挛;丹参能扩张血管,调控胃黏膜中MDA、SOD和GSH-Px水平,改善微循环,抑制胃黏膜微血管损伤[18]。本研究所用中药颗粒配方由广藿香、紫苏梗、威灵仙、枳壳、茯苓、陈皮、厚朴、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白芍、预知子、三七、甘草组成,其中广藿香、紫苏梗、枳壳可宽中理气、和中止呕、行滞消胀;三七养血活血、化瘀止痛止痛;蒲公英清热燥湿;白芍解痉止痛;厚朴行气消积、燥湿除满;白花蛇舌草、预知子消痛散结、利尿除湿;白芍柔肝止痛、养血活血;威灵仙祛湿通络[19]。该方标本兼治,可健脾和胃、养阴益气,使脾胃得健,气机通畅,从而病除。本研究中中药颗粒配方是利用中药制剂浸提法,以适当的溶媒、浸出并提取中药可溶性有效成分,对其进行浓缩、干燥,按特定比例制成颗粒剂,在传统中药汤剂吸收快、安全性高的基础上,克服了汤剂煎煮耗时、服用不便且不易储存等弊端。此外,相较于一般家庭煎煮中药有效成分只能达到40%~70%,中药颗粒配方可最大程度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纯度更高,减小药用资源的浪费[20]。
研究表明,IL-6、IL-1β作为炎性因子,可刺激胃黏膜发生炎症反应,诱导肝细胞迅速合成并分泌大量的CRP参与免疫反应[21]。MDA作为机体脂质过氧化损伤产物,其水平可对脂质过氧化损伤程度作出直接反映。SOD作为人体天然的抗氧化剂,可通过拮抗脂质过氧化达到保护胃黏膜的目的。GSH-Px为一种过氧化物分解酶,广泛存在于机体内,可分解有毒的过氧化物,对胃黏膜结构及功能形成保护[22]。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治疗后,2组胃脘疼痛、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及饥不欲食中医证候评分均有降低,且观察组均比对照组低(P<0.05),表明中药颗粒配方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中效果更好。治疗后,2组IL-6、IL-1β、CRP及MDA水平均有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SOD及GSH-Px水平均有升高,且观察组对照组高(P<0.05)。表明中药颗粒配方可有效改善炎性因子及氧化应激因子水平。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表明中药颗粒配方及传统中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经济花费方面,观察组比比对照组高(P<0.05),究其原因为中药颗粒配方在制作过程中的多道工序增加了生产成本,导致其价格高于传统中药。
综上所述,中药颗粒配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效果更好,可有效改善炎性因子及氧化应激因子水平,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