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香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开端,《诗经》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她是中国文学陌上最质朴、最浪漫的一枝花。通过设置个性化作业、创编型作业、合作型作业、实践型作业,在与古人精神对话的同时,让学生生发新的感悟和理解,让这朵陌上之花愈发艳丽。
教材分析:
《〈诗经〉两首》是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均为古代诗文名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反复诵读,把握文章内容,增强语感,体味语言之美,体会写作技巧;随文理解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本单元选入的《关雎》《蒹葭》两首,风格质朴,节奏鲜明,双声叠韵,四言句式,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更是让诗歌宛如一曲天籁,有余音绕梁之感。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把握这些特点,可以使诵读过程更丰富有趣,从而提高诵读的效率。
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诗经》,引领学生体会《关雎》《蒹葭》的艺术魅力,就如给了学生一把开启通往《诗经》艺术大门的钥匙,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鉴赏《诗经》等其他古典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诗歌学习的一些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这两首诗歌语言平实朴素,诗歌中有些诗句学生已经耳熟能详,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学生基本能读懂诗歌的内容;两首诗歌朗朗上口,学生易于背诵,也乐于背诵,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两首诗歌突出表现了《诗经》“双声叠韵、重章叠句”的艺术地点,大多数学生不理解什么是“重章叠句”;学生不能关注到例如“双声叠韵词”“叠词”“语气词”等语言的细处,所以无法体会《诗经》具有和谐的“声韵美”;八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断增强,不喜欢被动接受,对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而这两首诗歌很多学生之前已经背诵过,“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学生对于这两首诗歌学习的热情很容易打折扣。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在交流、比较中,筛选整合信息?需要在教学中深入研究。 《诗经》两首两课时完成。
教学目标 :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知识;反复朗诵诗歌《关雎》《蒹葭》,理解诗歌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以《诗经》两首为例,在比较阅读中体会《诗经》回环往复的节奏美与音律和谐的声韵美;理解 “押韵、双声叠韵、重章叠句”的基本含义。
3.运用群文阅读的方法,通过示例研讨、比较分析,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诵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通过比较分析,体会《诗经》回环往复的节奏美与音律和谐的声韵美;理解 “押韵、双声叠韵、重章叠句”的基本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诗经》回环往复的节奏美与音律和谐的声韵美;理解 “押韵、双声叠韵、重章叠句”的基本含义。
教学分析: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活动一:指导阅读,感悟理解
1.自由朗读——正音——指导朗读。
2.借助注解,梳理诗歌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大致意思。
活动二:比较阅读,整合建构
1.出示阅读提示。
结合两首诗的具体语句,根据提示分析,简要说明原因。
《诗经》中有生命力的词语和句子:分析这些千年传唱的词语或句子的特点,感受他们的表现力,探究其广为流传的原因。
《诗经》里的君子或淑女:通过三首诗歌,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歌中“淑女”“君子”有怎样的品质和特点。
撩动心弦的“比兴”:分析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体会诗经运用比兴的特点。
一枝一葉总关情:找出诗歌中的环境描写,分析作用。
与爱情的一次邂逅:阅读两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诗歌中人物对待爱情的态度,谈谈你对爱情的理解。
也可以自选角度,解读两首诗歌,发现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自读——选择品析角度分析——组内合作,整合观点——汇报总结。
活动三:分层作业(任选其一)
1.完善课堂教学 “阅读提示”中的话题写作内容。可以查找资料,在分析文中语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自己的“阅读品析”,将自己的“阅读品析”展示在班级的“读书角”。
设计意图:
有效作业是基于预定的课程学习目标而设置的,应该利于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根据教师的提示,基本完成了“阅读品析”,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后查找资料,在分析文中语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 “阅读品析”,利用作业有效延伸课堂教学,巩固和深化课堂学习,进一步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引导学生以课堂教学为原点,进行更广泛的阅读分析,拓宽学习的思路,丰富学习手段,帮助学生从有限的课堂空间和时间拓展到无限的语文学习之中。
2.学校的校刊新增了一个“经典共读” 栏目,本期推荐的是《诗经》,需要栏目编辑部写出 “导读词”或者“小编的读书感悟”,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欣赏、感悟作品。请同学们分小组成立栏目编辑部,完成下列任务:
(1)每一位编辑先独立思考,写出几句或赏析,或评价,或理解,或感悟的话。
(2)编辑部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品评、修改,最终综合大家的推荐词形成一份一百字左右的“推荐词”。
(3)将每组的成果展示在班级的公共区域,供大家品评。
设计意图:
为学校校刊的“经典共读” 栏目撰写《诗经》的“导读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欣赏、感悟作品。这样的项目化作业设计是有意识地联系生活,为作业设置真实、实践的情境,帮助学生学会围绕学习项目确定思维起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和兴趣。
情景化、项目化、生活化,贴近学生身心特点和实际生活的作业设计更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和思维养成。对于语文作业而言教师要从文本特质和学生学情的重合处捕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教师应通过搭建合宜的支架,帮助学生迈上新台阶。
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因此设计了多个学生共同完成的合作型作业,即编辑部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品评、修改,最终综合大家的推荐词形成一份一百字左右的“推荐词”。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交流、品评、教师总评,这些多元多向的评价,改变学生的“被动评价地位”。
展示作业成果给学生留下交流和探讨的空间,收获了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同时在此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的热情。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活动一:细读赏析
采用删、换、改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诗经》的语言特色,在细细的比较、咀嚼中体悟《诗经》的语言特征。
1.将反复出现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刪去,与原文进行比较,体会“重章叠句”带来的回环往复的节奏感。
2.“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通过改词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语气词、双声词在声韵上的独特韵味;将余冠英的《诗经选译》与原作比较,体会叠词、叠韵词带来的韵律美。
活动二:比较阅读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上和表现形式上有何异同?
活动三:理解感悟
《诗经》回环往复的节奏美与音律和谐的声韵美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极大,请阅读汉乐府《江南》、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现代歌曲《送你一朵小红花》歌词,以“我跟《诗经》学写作”为题,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温馨提示:可以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可以从“重章叠句”的写法、真挚的情感、集中的主题等方面入手。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活动四:分层作业(任选其一)
1.进一步梳理“我跟《诗经》学写作”的感受和发现,可以写成文字,也可以绘制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支架的基础上,将“支架”分成不同梯度以适应不同学力学生的需求,“量体裁衣”进行分层作业设计。千年前的儒家教育理念中即有“因材施教”一说,强调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个体差异,进行切合学生需求和能力、有的放矢的教学,使每个学生既能“扬长”,又能“弥短”。将作业进行分层次有梯度地设计,就是根据学生实际为他们搭建不同梯度的“支架”,引导学生逐层而上。“分层作业(任选其一完成)”“可以写成文字,也可以绘制出思维导图”这些分层作业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进行选择作业形式、难度和内容。
2.选择一个喜欢的主题,可以叙事,可以描摹事物,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设计意图:
作业已经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和提升课程意义的重要内容,每一次写作业都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的运用中,在知识和能力的互动中成长。紧扣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设计有挑战的实践型作业,帮助学生体验创造的快乐。因此设计的作业为:选择一个喜欢的主题,可以叙事,可以描摹事物,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创作一首小诗。目的在于立足课堂教学,围绕教学难点,从教材文本出发,进行拓展训练。这既是对学习内容的检测,也是学习能力的外化训练。“写一首小诗”是运用知识、能力提升、思维训练的过程,也是书写内心感受、加强个性化体验的过程。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作业设计,增强教学魅力,为学生开辟出一片探索发现的沃土,让有温度、有深度、有趣味、有创新、有实效的作业成为美丽的陌上之花。
■ 编辑/李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