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珊
摘 要 高考作文考什么,是我们研究高考,做好备考工作绕不开的话题。了解高考作文题的价值取向是了解命题的起点,也是破题的密钥。笔者认为高考作文题的价值取向是立德树人。基于此,本文以2021年高考全国卷和新高考卷四个作文题为研究对象,细析其价值取向并试图找到破题技巧与备考启示。以期提升高考作文备考工作效率。
关键词 高考作文;备考;价值取向;立德树人
“分析”与“整合”是构成周密逻辑的两种思维方法,我们既要对每一道不同的作文题进行分析解读,也要站在整体的高度对不同的题目进行整合分析。笔者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对2021年高考全国卷、新高考卷的四个作文题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以求得出一些共同的写作方法,提升高考作文备考的效度。
从以上表格可见,这四道题目,呈现的形式各不相同,既有文字材料,也有漫画材料;所涉及到的内容更是不同,Ⅰ卷为体育锻炼与强弱之变,Ⅱ卷为写“人”与为人,甲卷为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可为与有为”的启示,乙卷为扬雄的“弓矢的”论与追求理想的关系。不过,这几道题也有共性的地方,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其共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首先,“立德树人”是四道题目共同的价值取向,是命题的出发点,也是解题的起点。什么叫“立德树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德”是前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又被后人验证过的优秀品德、正确做法。“树人”就是让当代青年去学习、落实这些品德和做法,以完成自己的时代使命。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把本身“长在”前人身上的品德与做法,“移植”到当代青年身上。而能“移植”成功,一来它与青年人不排斥,所以要结合青年人的青春特点去分析;二来它必须适应当下的时代,也就是要结合时代特点写出其存在当下的必要性。
其次,“立德树人”也是考生写作的归宿,是考生文章应该呈现出的思路。
具体而言,“立德树人”的写作思路一般可以这样展开:
①立德:分析“德”。
②举例证明“德”的意义:前人验证。
③树人:当代青年传承“德”的必要性:青年特点;时代使命。
那么这四道题目是如何体现“立德树人”的要求的呢?
第一,“立德”。
全国新高考一卷要求写“以上论述的启示意义”,就是要求领悟毛泽东的体育锻炼能够实现弱强转变的智慧,倡导勤加锻炼以成强者以及正确运用其强之“德”。
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这里的“启示意义”是针对“以上论述”,而非单纯“体育”。“以上论述”是个整体,是指“体育锻炼能够实现身体弱强转变”。所以最好的写法,是从“体育锻炼能够实现身体弱强转变”开展论述,得到“个人、国家、民族勤加锻炼(不仅仅指体育锻炼)也可以实现由弱变强”的启示。
全国新高考Ⅱ卷要求对漫画内容和寓意进行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也就是要关注漫画书法写“人”对现实生活“为人”的其实意义。全国甲卷直接引导考生学习前人的“可为与有为”的方式。全国乙卷要求学习古人关于追求理想的思考与做法。
第二,“树人”。
四道题目都或直接或间接要求作为当代青年一员的考生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其实就是引导当代青年传承“德”。全国新高考Ⅰ卷在引导语中有“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的表述,“你”即是作为青年的考生。同时在材料中提到论述的出处《新青年》,也在暗示考生要从结合“青年”的身份对象谈启示意义。全国新高考Ⅱ卷在引导语中直接提出要“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的要求。全国甲卷在引导语中没有直接出现关于“青年”的对象字眼,但在材料中提到“我们”,这个“我们”对于高考场上的阅读者来说,自然就是青年考生。全国乙卷同样在引导语中提到“当代青年”,明确要求写作中要结合当代青年的“自身发展”。
我们把上述的分析用表格的形式更直观地呈现出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四道题目的价值取向一致,写作思路也可一致,可按照“立德树人”的思路展开。而“立德”与“树人”两个方面的要点均集中在引导语和材料语。
事实上,这几道题都是由材料语、引导语、要求语三部分构成的。其中要求语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我们比较的重点应该是在材料语和引导语两部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材料语和引导语的关系:“引导语”相当于一个路标,它在于指引考生走到正确的目的地——找到写作核心,这个写作核心一般而言就是命题者需要我们分析的“德”,它源于对材料的理解。我们不仅仅是为了来到这个地方,而是从这个地方走出去后,我们能从这个地方学习到多少东西去建设延伸之路,哪些适合继承,哪些需要扬弃,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来到“德”这个目的地,看到什么,能领悟到多少,最终会影响到我们对未来的建设。
因此,我们一般需要立足材料进行分析,而“横看成岭侧成峰”,需要从哪个角度看材料,四道题目都从引导语点明了“德”的分析角度出处。在引导语或在材料语中,题目都提出了“树人”的要求。而其实哪怕题意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我们写作的时候都可以从这方面进行升华。
从今年的四道作文题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1)重视引导语。引导语一般给我们提示了写作的核心。如果我们关注到全国新高考一卷中引导语“以上论述”的字眼,就不会抛弃“强弱”来谈“体育”;如果我们看明白引导语的意思“以上论述的启示”,就不会只谈“体育的强弱转化之效”,而会由此作延伸。这里“启示意义”是中心词,“以上论述”是限制语,按照“以上論述的启示意义”的表达顺序,其实就是一个写作逻辑:从“分析论述”得到“启示意义”。所以,我们不妨仔细观察引导语,先不管青年的要求,因为青年的要求是建立在理解写作核心的基础上,根据核心之“德”联系现实分析即可。我们找除了青年之外的其他对象,尝试着把它组成一个定中短语。例如新高考二卷的写作核心可这样表述:漫画内容揭示的寓意。中心词为“寓意”(为人处世之道),限制为“漫画内容”,那么写作逻辑就是从漫画内容说到漫画寓意。其余两卷同理。有多少个对象构成限制成分,就有多少重写作思维。例如“苹果的价值的启示”,从外往内可以是:苹果——苹果的价值——苹果的价值的启示。
(2)遵循引导语的方向对材料语进行分析。如果没有引导语的指引,材料可解读的方向是非常丰富的。全国新高考一卷引导考生从“论述”这个整体的角度分析材料,而非只是分析“体育”。而全国甲卷,如果没有引导语“可为与有为”的引导,对材料我们还以挖掘出“我们心中的阳光和脚下的力量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团結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写作角度。所以在审题的时候,我们也要像全国乙卷作文材料提到的“弓矢的”理论一样,把手中“利箭”的角度与方向摆好,才能射中靶心。
(3)分析材料语后可举例印证其理论。要实现“立德树人”,前提是这个“德”有说服力。所以先用一些依靠这些“德”去获得成功的例子去论证,无疑是增强了说服力,为后面的“树人”做了铺垫。而事实上,这些举出的成功例子也可以看做是“树人”的一个体现,他们是“树人”的成功例子,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样又增强了“树人”的说服力。
(4)从青年人的特点,以及所处时代特点、使命写材料语体现的道理的现实适应性。
高考作文“立德树人”的最终归宿不仅仅是完成一篇考场作文,而是引导未来的考生要写好“立德树人”这篇文章,要走好“立德树人”这条路。
“德”来源于毛泽东主席论述、书法的道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扬雄的“弓矢的”论,其实就是引导考生要关注前人的智慧思想,要关注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关注身边的榜样,并对此进行深入学习。
“树人”源于对自身处境的适应,与青年的青春朝气有关,更与当下的时代特点有关,与未来的使命担当有关。所以这里引导考生要关注身边,关注时政,放眼国内外,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国家建设,设置世界格局中来,自觉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
总之,考生要有“立德”与“树人”两方面的积累,才能写好高考作文——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发现“德”的魅力,更自觉地靠近“德”,渐渐成长为有“德”之人。这也是以“立德树人”为命题出发点的高考作文的最终归宿。
附笔者按照“立德树人”思路完成的对应四个题目的下水作文:
【新高考Ⅰ卷】
体育之效,强弱之变
毛泽东主席一生当中,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智慧之语。其中发表在1917年4月《新青年》上的《体育研究》一文,就给我们揭示了“体育之效,强弱之变”的道理。【引素材,亮观点】
毛主席说,体育锻炼可以让人体格强大。他身体力行,一头扎进湘江激流中畅泳。橘子洲头那万山层林,经受风霜的浸染,于是有尽染的亮丽;人类经过体育锻炼,可以唤醒身体的潜能,从“天生”的弱者长成后天的强者。伟人能以老鹰般锐利的眼光为中国人民指出一条解放之路,能以游鱼般的敏锐听觉辨别各方声响,谁又能否认与这湘江的锻炼没有关系呢?【议,分析素材——就事论事】
伟人话语的智慧之处不仅仅在于启迪我们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还在于揭示了万事万物只要勤加锻炼,也可以由弱变强的道理。【联,就事论理】
对于袁隆平院士来说,他的锻炼方式就是头顶烈日、脚踩泥泞,日复一日在田间寻找“野败”,研究突破杂交水稻的产量。烈日下的汗水锤炼了他的意志,脚下艰难的脚步开阔了视野,于是他渐渐成为了一个强者,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
对祖国的航天事业来说,在浩瀚宇宙不停奔跑便是其“体育”方式,在一步一步坚实的迈进中,我们取得了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嫦娥”登上月球、“天问一号”着陆火星的辉煌成就,实现了航天事业的从弱到强。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和中国民族的复兴便是其“体育”方式,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上,党接受各种挑战的锻炼,一个个克服,锻炼了党性,赢得了民心,取得了辉煌,实现有一条小小红船到今天时代巨轮的弱强转变。【以上三段分别从个人、事业、政党三个层面举例分析“勤加锻炼可以实现由弱变强”的道理】
经过各种各样的锻炼,站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经从弱小走向强大,已然是个强者。不过,她从来没有滥用其强,她以平视的姿态与各国交往,她助力世界共同抗击新冠,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她以自己的强大去帮助弱小,她继续接受锻炼变得更强大,以更好地造福人类。而这,需要你我的努力,这是我等青年的时代使命。【升华——本段抓住材料“强者不能滥用其强”的观点,联系国家层面进行分析,并在结尾回扣到青年人的使命中来】
也许我们都羽翼未丰,还是弱者,但是我们应该有信心,我们可以变得强大。学习、生活,都是我们锻炼的机会,只要我们勤加锻炼,就一定可以愈发强大,完成我们的历史使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次由青年人的使命联系到“锻炼以实现由弱到强”的话题】
让我们听从伟人的指引,勤加锻炼,追求更强!【呼吁结尾】
【新高考Ⅱ卷】
习“人”之慧,成慧之人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智慧,能够给人生带来各种启迪。就像中国书法中“人”字的写法,便充分展现了为人之道。【直接入题,提出论述对象】
习书“人”之慧,成就慧之人。【围绕对象,提出论题】书法中“人”字的第一笔,讲究“逆锋起笔,藏而不露”,这启迪我们人生之始应敢于迎难而上,隐藏锋芒,不张扬虚浮。接下来的一笔强调“中锋用笔,不偏不倚”,这启发我们为人要端方正直,坚守初心。写“人”字收束的一笔要求“停滞迂回,缓缓出头”,这启示我们为人做事要行稳致远,徐徐图之,切忌冒进。【结合材料,揭示寓意】
古往今来,许多人对书法“人”字进行“描红”,写出了自己灿烂的人生。【过渡,领起下文举例】书法名家颜真卿,他逆锋而起的第一笔是生于贫困,却勤奋好学;他韬光养晦,然后在官场秉持正直,从不屈意媚上;他以凛然拒贼,直面绞杀,而非屈膝苟且偷生的方式书写了“停滞迂回,缓缓出头”的人生最后一笔。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之一张富清,他书写人生的第一笔则可看作是在青春绽放的年华冲进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他立下赫赫战功,却深藏功与名,主动到偏僻的湖北来凤县支持贫困山区工作,“中锋用笔”,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他在迂回曲折的人生道路上认真书写,从未求出头,却缓缓走到出头。
袁隆平院士,他的“逆锋起笔”体现在他选择踏上被权威放弃的杂交水稻研究道路,他踏实走在田间,找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诠釋了“藏而不露”的人生笔法;他手握禾苗,却始终未忘他的水稻梦;这一路不乏“停滞迂回”,可一直到生命的尽头,他仍然牵挂继续突破水稻的产量,完美地写下了“缓缓出头”的一笔。【以上三段举例论证文章第二段,每个例子都按顺序完整诠释前三幅漫画的寓意,关注点题的写法】
他们都是习得“人”字书写智慧的人,都是智慧之人,都是能让我等正当学习做人的青年的描红模子。【对以上三段的总结,同时落实第四幅漫画的写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使命,所以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会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由彼到此,落实“新时代青年的思考”的任务,写出“鉴别与取舍”】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时代当中。前人给我们创造了安稳、幸福的生活条件,所以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人生之初并不需要“逆锋起笔”。然而,我们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冠的突然来袭,科技时代的瞬息万变,世界格局的加速转变……站在充满挑战性的第二个一百年的起点的我们,即将接过前人手中接力棒的我们,依然需要“逆锋起笔”。
我们需要牢记自己的时代使命,“不偏不倚”走在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之上。对于我们来说的“藏而不露”,是韬光养晦,脚踏实地,而不是隐藏实力,明哲保身。我们应该像敢于把“清澈的爱”献给中国的陈祥榕战士一样,像把自己的光与热献给贫困事业的黄文秀一样,像敢于逆风而行的白衣天使一样,展露自我才华,奉献自我。这是个“停滞迂回”的过程,尽管缓缓,却总会出头。【结合时代特点、青年使命,写出漫画的现实意义。这其实就是“立德树人”了。】
让我们以智慧的前人为“红模”,认真描摹自己的人生,成为后人的“红模子”!【总结呼吁】
【全国甲卷】
选择“可为”,追求“有为”
每个人身处的当下都是过去与未来的交点。对于今天年轻的我们来说,过去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一百年,未来是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下一个百年征程。站在两个百年的交点,我们应该选择“可为”,追求“有为”。【开头就题意所有关键点进行概述,迅速入题】
回首百年之路,那是一条以“有为”为“可为”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多少革命烈士像《义勇军进行曲》所唱的那样,以“把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作为“可为”,“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前进,实现了建立新中国的“有为”。在艰难的国家建设年代,军人雷锋、人民公仆焦裕禄、科学家钱学森、教师黄大年……多少平凡的人物成为《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他们身处不同的位置,却共同选择以国家需要、人民需要为“可为”,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文韬武略,在平凡位置做出不平凡贡献,实现建设新中国的“有为”。【结合材料所举例子进行论证,抓住例子之间的联系进行叙述,避免累赘】
他们给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可为”: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以一朵小小的奔腾浪花的姿态,呼啸着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他们给我们诠释了什么叫“有为”:踏实走在“可为”的道路,不忘初心,克服困难,坚定前行,做出有利家国的奉献。他们告诉我们:“可为”是“有为”的前提,“有为”是“可为”的方向。他们选择“可为”,追求“有为”,形成优秀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后人带来了光亮和力量。【例后分析,揭示“可为与有为”的含义】
环顾身边,今天多少青年把这些优秀文化融入血脉和灵魂,从中汲取精神的滋养和激励,在大有可为的时代,选择正确的“可为”之路,奋发实现“有为”。我国抗击新冠的阶段性胜利的“有为”成果,离不开无数逆风而行的“00”后、“90”后发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五四精神的“可为”选择,出征的每一天,都是他们的“五四”青年节。18岁的战士陈祥榕,他的“可为”是把“清澈的爱”献给中国,他的“有为”是以大无畏的精神守卫国家的安全,写成一部大写的《红岩》。而为祖国扶贫事业牺牲的黄文秀,她无疑正在践行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的“可为”与“有为”。他们,给我们开创了如今新的大有可为的新时代;他们,告诉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便是我们心中的阳光,脚下的力量。【紧扣“青年”,联系现实举例论证优秀文化对青年“可为与有为”的意义】
展望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启新的征程,而我们即将接棒前行。我们不该把 “十一”只当作假期,把《沁园春·雪》只当作背诵拿分的考试篇目,把先辈榜样只当作平面的作文素材。我们风华正茂,青春正好,复兴中华民族之事,我们“可为”!借助优秀文化的光亮与力量,在“可为”的道路上,我们能够实现“有为”!【回归写作主体,结合青年特点与时代使命,再次回扣材料素材分析新时代青年的“可为与有为”】
选择“可为”,追求“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吁结尾】
【全国乙卷】
良弓利矢瞄靶心,一击即中圆理想
转眼之间,我们已经身处高考考场。接受过高考的洗礼,我们即将面临大学志愿的填报——这是我们人生道路上一次关乎理想的重大抉择。追求什么样的理想,怎样实现理想,儒学家扬雄的“弓矢的”论能够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开头及从考生的写作情境出发,紧扣“当代青年”的写作主体,提出“追求理想”的写作主题】
追求理想如同射箭。【过渡句引出对材料的分析】射箭要一击即中,需要有清楚的靶心,然后用力拉满良弓,瞄准方向,发出利箭。扬雄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作为靶心的理想,应该是关于正义的追求;通过修身获得的能力是“射击”的基础——良弓;通过端正思想找到的正确方法路径是射向靶心的利箭。只有弄清楚“弓矢的”的关系,并辅之以行动,才能一击即中,实现理想,让理想具有现实意义。【从“是什么”的角度,分析材料中“弓矢的”与“追求理想”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射好了箭”,实现了有意义的理想。【过渡到举例论证】
袁隆平院士,以“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为奋斗理想,结合自己的学识,沿着杂交水稻的方向不断努力,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巨大贡献。
黄文秀,以国家脱贫为理想,研究生毕业的她选择把学识用在国家攻坚扶贫的事业上,以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为导向,为国家的脱贫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理想,不断锤炼党性,结合实践经验,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成功书写了一百年的辉煌历史。【列举三个例子进行论证,每个例子都契合“弓矢的”的每个要素】
理想可以仅仅关乎个人之私,也可以与广阔的祖国长空相连。【例后分析小结,完成“追求什么理想”的写作要求】前人修身立德,明辨方向,脚踏实地,努力实现了一个个与家国正义相关的理想,为我们开创了今天的繁华盛世。【这句话分析追求这样的理想的意义(为什么)】放眼今天,我们可深感幸福,而展望未来,我们亦必须看到征途之漫漫,任务之艰巨——“天问一号”登上了火星,然火星之外仍浩瀚无垠;我们成功脱贫,但乡村振兴的任务接踵而来;我们取得抗击新冠的阶段性胜利,但疫情尚未结束;我们能平视世界,但外界还有俯视我国的眼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任务艰巨,仍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仍该是我们的共同理想!【联系现实,谈当代青年按照“弓矢的”理论追求理想的必要——立德树人】
如若我热爱医学,我绝不愿只把它当做谋生的工具,而是要服务群众。如若我选择做一名公务员,我绝不把它当做悠闲工作的代名词,而是要成人民公仆。而当下,我愿选择努力学习,聆听前人的教诲,找准方向,积蓄力量,以求一击即中!【结合自身发展谈做法】
前方靶心正红,手中利箭在弦,大学之门敞开,我愿意投身其怀抱,锻良弓,拉满弦。射中红心,指日可待!【展望未来结尾,点题】
[作者通联:广东佛山市狮山石门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