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大思精?当行本色

2021-09-23 07:37胡正强
出版广角 2021年16期
关键词:教育教师教学

【关  键  词】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新闻传播教育导论》

【作者单位】胡正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6.027

当一门学科或专业发展到自为自立的阶段,必然也是该学科或专业获得系统性知识话语并进入学术研究领域之际。中国自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新闻传播教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1912年,全国报界俱进会提出并通过举办报业学堂的提案,但因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当时新闻传播教育终未成为现实。直到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中国严格意义上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才正式开始。经过一百余年的沉淀,截至2020年底,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已经发展为拥有一千多个教学点、在校生二十余万人的庞大规模,成为中国教育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实践的发展伴随着相关理论研究的进步,而理论研究的提升必然会对实践产生巨大的反哺作用,推动实践的发展。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研究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 1930年,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谢六逸先生的《新闻教育之重要及其设施》一文就探讨了开展新闻教育的理由、办学目标等问题。此后,有关新闻教育研究的论述日渐增多,探讨的问题范围也不断扩大。但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学的系统性理论建设却一直滞后,虽然单篇论文为数不菲,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都没有出版过一部以新闻传播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术性论著,新闻传播教育始终没有破茧成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张昆教授撰著的《新闻传播教育导论》一书,于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终使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无学的长期局面被一举打破。纵览《新闻传播教育导论》一书,具有如下几个值得称道的突出特点。

一、体例结构完备

体例是一部书籍的编写纲领和内容细则,纲举而目张,体例不仅能反映作者的写作主旨,而且也直接决定该部著作的框架结构,以及它所可能达到的学术高度。“史之为法大端有二:一曰体;二曰例。必明乎体,乃能辨类,必审乎例,乃能属辞,二者如鸟有两翼,车有两轮,未可阙一也。”[1]清代桐城派学者姚永朴的这段话揭示了书籍体例的重要作用,即体例不仅决定著述的内部组织结构,甚至还决定其具体的表述和修辞,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著述所能达到的学术高度。

《新闻传播教育导论》全书30余万字,除附录、参考文献和作者后记外,共由十二章内容组成,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该章主要是对教育本质以及由此而来的新闻传播教育使命的阐释,将新闻传播教育置于教育学的体系之下,厘清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学科体系归属和脉络,为后续新闻传播教育的体系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第二部分即第二章至第十章,为本书的论述主体部分,分别就新闻教育家、教师和教学团队、课程与教材建设、学科建设、实践教育、学生事务、院系文化建设、院系管理等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举凡新闻传播教育主体、客体等各个环节和要素,都被纳入研究视野进行深入分析。第三部分即第十一、十二章,主要内容分别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和新闻传播教育研究。可见,作者将新闻传播教育定位于教育学大类之下的一个亚类而展开研究,从教育学的宏观视野中观照和审视新闻传播教育的结构与要素。这样的体例结构设计有利于将新闻传播教育与中国教育有机联系起来,既从理论上保证该研究具有强大的贯通性支撑,又在具体论题方面为研究奠定宏阔的背景。

该书的体例设计使第一部分的论述富含新闻传播教育哲学的意义。在论述新闻传播教育使命时,作者认为,鉴于新闻传播教育的职业性和开放性,新闻传播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的本质内涵共有四个重要方面:一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二是促进社会大众的全面发展;三是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四是促成具有交往实践能力的人才的养成,并由此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这种对新闻传播教育哲学性的深度解析在第二部分新闻传播教育的结构和要素的具体论析中起到了统领作用,并且有更高的学理意义,而且使第三部分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与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的论述获得了结构上的存在理由。因为新闻传播教育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使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成为该领域永恒的主题,而新闻传播教育研究则是使改革获得实践上的理论指导与正确方向的有力保证。《新闻传播教育导论》的体例设计使全书三个部分的内容互为支撑、互为诠释,使新闻传播教育研究获得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将扩大新闻传播教育未来发展的理论成长空间。

该书的体例结构设计还具有极大的学术创新价值。新闻传播教育归属于教育学,其体例结构在大体上要与教育学论著保持一致。中国教育历史资源丰富,教育学研究源远流长,学术积累厚实,虽然各家教育学论著在体例结构设计方面力图创新,但也形成了大体一致的体例结构设计规范。通常教育学论著会将大学校长作为一章独立论述,并且将其放在相对靠后的位置,这就无形中使该篇的地位和功能受到限制。《新闻传播教育导论》不落窠臼,作者并没有将大学校长作为专章论述,而是在第二章设置了“新闻教育家”专题,主要围绕大学中新闻院(系)长(主任)的角色及其战略思维进行论述。这一设计不仅别开生面,而且更符合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实际情况。在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中,以学校为主体开展的新闻传播教育毕竟属于少数,絕大多数的新闻传播教育都是以高校中的二级新闻传播学院(系)为教学主体展开。因此,新闻传播院(系)的院长(主任)成了新闻传播教育的掌舵人,他们直接决定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具体组织和实施,相比其他新闻传播教育主体,其角色和地位显得更为重要。

二、论断深刻精湛

学术贵在创新,一些具有填补空白性质的著述尤为如此。《新闻传播教育导论》一书不仅在选题和体例上具有开创之功而引人注目,而且在很多章节的具体论述上也因独到深刻而令人称道。纵览全书,精警论断可谓随处皆有、俯拾皆是,从中可看出作者是在进行了一番取精用宏的艰苦思考后所得出的结论。即便是常见的论题,作者也均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如该书《教师与教学团队》一章的论述,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这个问题所做出的精湛论断。在一般的教育学著作中,作者往往把对教师的有关论述放在大学管理一章中进行论列,即从如何加强对教师的管理角度加以阐释[2]。显然,这是将教师作为被管理对象的一种理论视角,而没有真正将教师放到教育教学主体地位上加以审视,因此无法突出和呈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能动地位与真实作用。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关于教师的地位问题曾有过不同的争论,有学者从学习的角度得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的结论,但这种结论未能真实反映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实际状况。教学研究不能只着眼于学生的一个方面,而要从教与学双方的互动关系中加以探索,将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分析。在教学中,教师的主体作用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必要性,因为教学方向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法、教学进程、教学结果和教育质量等均主要由教师决定和设计,学生对此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闻道有先后,虽然随着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与教学手段的改变,教学关系会有所更移,但古今中外都是教师闻道在先,然后向学生传道,这一基本的教学秩序并未颠覆。《新闻传播教育导论》一书将《教师与教学团队》作为独立的一章进行论列,从结构设计上就体现了作者对新闻传播教育中教师与教学团队地位和作用的重视,是真正将教师作为教育主体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体现。

此外,作者并没有像其他教育学著作那样铺叙教师的地位、功能和作用等基本学理问题,而是紧紧抓住新闻传播教育领域中教师和教学团队方面所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细致分析。《教师与教学团队》一章共论述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师资瓶颈》《设立冠名教授席位的必要性》《教学团队建设》《后喻时代的教学相长》四个专题,论述中所提出的每个问题都能吸引新闻传播教育关心者,每一个问题也都有作者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例如针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师资瓶颈”问题,作者分析道:国内新闻传播院系的专职师资,除了极少数985的高校,基本上都以国内大学培养的学术型师资为主。这部分师资又有两种情况:一是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来自新闻传播类各专业,他们虽受过系统、严格的学术训练,但基本上没有在传媒界的从业经验;二是来自非新闻传播类的其他专业教师,如人文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相关专业的教师,他们的优势是能运用独特的研究方法与新闻传播学的方法相融合,从而拓展新闻传播研究的新空间,打开学生的知识和学术视野。这种师资结构导致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相对封闭,既与国际新闻传播学术界隔绝,又与新闻传播业界疏离,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质量。

作者认为,有一流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国内新闻传播院系要培养和建设一流的师资,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面向新闻传播业界,延揽一流的业界精英,充任新闻传播专业核心业务课程的主讲教师;二是面向国际,引进外国知名大学新闻传播院系的优秀博士和教授,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从而实现与新闻传播教育国际惯例的接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改革现有的高校师资评价体系,对于不同类型的师资实行相应的考核方式,推进相关配套改革,完善管理机制。作者对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新闻传播教育师资队伍的分析不仅切中肯綮,而且提出的建议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体现了作者论断的精辟而深刻。

三、问题意识明确

学术研究是否具有实用价值,主要看其能否发现实践中所存在问题并解决该问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就是实践中的矛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研究者学术能力的表现。《新闻传播教育导论》的显著特点是,每章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这些主题虽然都是新闻传播教育中的基本理论问题,但多是以提出和展现问题的方式展开叙述与讨论,进而在研究中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思路和方法。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叙述模式,使该书既注重对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系统性观照,首次搭建起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学理框架,严格遵循了新闻传播教育导论的基本建构模式,又能从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现实发展状况入手,兼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用价值取向,体现了规范与特色、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例如,该书的第四章《课程建设》,依次由《课程与课程体系》《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建设的内涵》《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完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建设的路径》四节内容组成,不仅介绍和阐释了课程与课程体系的基本理论内涵与构成,而且重点围绕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建设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學术研究性极强。作者指出: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专业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编撰、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在大学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众教育、新闻传播人才在市场上供过于求的局面日渐突出、传媒业快速走向融合的大背景下,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而当前我国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内容严重脱节,存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外国、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二是内卷化趋势日益凸显,具体表现为在新闻传播一级学科范围内,专业越分越细,内容越来越深,与其他学科的壁垒越来越高,违背了新闻传播知识体系的关联与整体性原理;三是内容更新严重滞后,跟不上技术和时代发展的步伐,不少学校的教材十几年一贯制,与业界实际具有明显代差;四是课题重于课程、研究生重于本科生等。这四个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针对以上现实问题,作者提出从如下五个方面着手加以解决:一是与时俱进,注意顶层设计,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规划,厘清不同类型课程的边界,根据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学生心理接受的认知规律编制全程教育计划,特别注意各门课程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前后衔接和承继关系,以确保专业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与有机性;二是注重交叉,推进融合,必须基于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和分量,合理安排课程的知识内容,尤其是及时将最新学术研究和科技前沿成果引入课程;三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完善师资队伍,严格执行课程准入制度,通过各种手段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四是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切实尊重精品课程主持者的创新性劳动,保护课程主持人的合法权益;五是完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学校的教学工作,引导优秀师资流向课程建设和教学岗位。这五个方面的建议措施既环环相扣,又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能够有力促进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建设。

再如在该书第六章《实践教育》中,作者在阐释实践教育的内涵及意义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闻传播实践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作者认为,当前新闻传播院系的专业实践教育存在着观念错位、资源匮乏、体系薄弱、实践与理论断裂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来加以改善,即确立一种“大实践”观来统合理论概念、哲思批判与技术技能的实践教育观,采取有力措施实现学界与业界、技术技能与理论学术、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传媒素养与人格塑造的融合与平衡。围绕问题进行分析的论述方式使《新闻传播教育导论》超越了一般导论性的著作属性,不仅以对新闻传播教育当行本色的理解而获得学术性与实用性兼备的功用,而且也使该书具有较强的批判性理论思维品质,使内容材料既具体、新鲜,又能吸引有关研究者的阅读兴趣。

四、结语

作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的第一部系统性的理论著作,《新闻传播教育导论》用30余万字的篇幅全面系统地展现了新闻传播教育基本应有的内容,具有体系完整严密、内容丰富多元、论述精锐深邃、理论实用兼备、叙述当行本色等诸多特点。这部著作之所以能够取得上述学术成就,与作者丰富的从教经历、宽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学术修养密不可分。张昆先生既是我国著名的外国新闻传播史、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专家,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教育管理和研究专家。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不仅致力于外国新闻传播史、国家形象传播的研究,还结合新闻教育与教学管理实践,不断探索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规律。张昆先生在新闻传播教育领域里辛勤耕耘已逾30余载,既做过教师,也曾任职985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副院长和院长等职。此前他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发表过近百篇研究新闻传播教育的学术论文,并结集为《新闻教育改革论》和《三思新闻教育》两部论著出版。新闻传播教育及管理是张昆先生多年来用功甚勤的学术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斐然成就体现了一位新闻教育家对学术研究的坚持与热爱,体现了其孜孜以求、不辍砥砺的学者风范,这也是张昆先生不同于其他新闻传播研究者或新闻传播教育管理者的独特所在。

|参考文献|

[1]姚永朴. 史学研究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

[2]张廷楚. 高等教育学导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