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芹
(黄岛区区立医院 疾病控制科,山东 青岛)
慢性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在临床中可因多种因素而导致,大多数患者慢性疾病主要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不规律所导致,一旦患者发生慢性病,则需要长期接受治疗,从而有效对患者病情进行控制[1-3]。本次研究针对社区健康管理对患者慢性病控制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未实施社区健康管理的300例社区慢性病患者为对照组,再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实施社区健康管理的300例社区慢性病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男女比例162:138,年龄36~72岁,平均(51.94±3.27)岁;对照组男女比例167:133,年龄34~73岁,平均(51.72±3.49)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有可比性。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常规管理流程包括进行慢性病的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宣传。
观察组实施社区健康管理。(1)基本疾病管理:首先收集社区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收集,同时加强对社区人员的身体检查,建立个人档案,按照社区人员健康情况进行合理评估。(2)群体干预措施:①以“建立幸福社区”为口号,动员居委会共同参与管理,共同营造重视健康的分为;②每个月定期举办1次相关健康知识讲座,同时邀请相关专家宣传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加强对慢性病预防措施进行讲解;③通过制作并发放宣传册等方式与其他健康管理相关小工具对居民进行发放,并加强对慢性疾病健康知识的宣教。(3)个体干预措施。①成立健康管理小组:小组成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同时督促与监督其对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并对每一个观察对象建立健康档案,同时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估;②护理人员定期对居民实施1次电话随访,每个月实施1次上门随访,便于检测每一位居民的健康变化情况,同时对不良生活习惯进行纠正。
(1)健康知识掌握率对比。采用自制健康知识问卷调查表对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进行评估。
(2)慢性病控制率对比。包括糖尿病、高血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
(3)各项指标达标率对比。包括饮食结构、运动状况、BMI、吸烟情况、腰围、血压、血糖、血脂等。
(4)护理满意度对比。采用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
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健康知识掌握率对比[n(%)]
观察组患者慢性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慢性疾病空置率对比[n(%)]
观察组饮食结构、运动状况、BMI、吸烟情况、腰围、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各项指标达标率对比[n(%)]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护理满意度对比[n(%)]
慢性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可发生于各年龄阶段,对患者健康与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国外有许多研究证实,慢性疾病是一种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进行控制与干预的疾病,社会经济等因素是导致慢性病广泛流行的决定因素,社区与人群干预措施是对慢性疾病预防的重要措施[4]。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不单是身体没有疾病或体质衰弱,而是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全部都处于良好的状况。随着近年来慢性病患者的不断上升,当前我国存在的慢性病患者高达2.6亿以上,慢性病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给患者家庭与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5]。
根据袁雪丽等[6]的研究发现,慢性病是因多因素长期作用而导致,主要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导致。由于慢性疾病属于终身性疾病,一旦发病,则需要终生服药进行维持,而且还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不但对患者自身造成严重的痛苦,同时也会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加重了社会经济负担[7]。
健康管理是一种主动维护健康的方式,通过有效的健康管理,运用现代风险评估技术,及时发现个体与群体中的健康危险因素,对个人或群体采用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人们的健康状态[8]。在本次研究中,通过采用社区健康管理后,城市社区慢性病管理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可有效提高社区居民慢性疾病的控制效果,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各项指标的达标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社区健康管理在城市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具有显著的控制效果,值得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