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辉,葛明贺
(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江苏 徐州)
输血科属于医院构成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科室,在临床治疗针对患者的各项基本治疗手段中,输血是一项重要举措,及时提供患者治疗所需血液,能够很大程度上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1]。输血质量关系着抢救效率,输血科室的管理质量与输血质量之间也存在紧密联系,提高输血科室的管理质量,能够很大程度上保证输血质量的提高,进而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保障[2]。“5S”管理办法主要包含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以及素养等五个方面工作需求,在日常的管理工作过程中应用效果较好,能够显著提升相关管理工作质量、工作效率,能够端正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相关管理成本[3]。近年来有将“5S”管理模式应用于医疗管理方面的相关研究,据研究数据显示其应用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且此管理模式在供应室、药房处方、急诊室等医疗重要科室已广泛应用[4]。我院输血科兼任区血液中心(血站分站)的职能,在科室实行持续改进,提升科室科学化管理水平对区域内患者安全保障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以此作为研究方向,探讨“5S”管理方式应用于输血科质量管理的实际应用管理效果。
分别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0 年8 月以及2020 年9 月至2021 年4 月保存的血液样本资料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其保存时间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S”现场管理实施前)与观察组(“5S”现场管理实施后),分别为1158 份和1151 份。本次管理研究已上报院内伦理委员会,并由委员会审理批准进行本次研究。
本院于2019 年晋升为三级综合医院,在日常的科室管理人员安排中,配备1 名副主任技师人员作为管理负责人,输血科室的相关工作业务用房分别设置:血型鉴定室、交叉配血实验室、试剂放置室、仓库、办公室、清洗室等房间。以上管理人员安排及工作房间安排不论应用何种管理方式,均应安排合理妥当。
本院输血科管理自2020 年9 月起实施“5S”管理办法,此前均实行常规的管理方式:入库管理-血液及成分的运输及保存-血液及成分的申请和使用-输血前检测实验-临床紧急用血和大量输血的管理-血液及成分的发放-输血技术管理-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处理-新生儿及产科病人的输血管理-自身输血-相关法律文书保存-记录和信息化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血液使用回顾。
2020 年9 月后本院输血科应用“5S”管理方式,具体管理措施如下。
(1)“5S”管理中第一“S”为SEIRI,即整理[5]。整理的要求为供血作业场所的布局应满足业务需求,流程需做到合理有序,因此应在满足作业需求的基础之上设立单独的供血作业区,防止工作人员及血液受到污染。规范管理供血物料的储存及使用。①改良岗位人员的排班制度,对供血作业现场进行整理和消毒隔离;②对现场的摆放或留置的各项物品进行分类整理,区分其使用价值,并做好响应标记;③整理后发现现场有不需要的不相关物品,如用剩/过期材料、多余器材、个人生活用品等,对其进行整理归类,并严格执行现场物品使用的置放制度,确保作业现场除必要供血采集所需之物及备用物资之外再无他物;④通过整理对现场所需的相关耗材及物品进行系统地分门别类,并按制度对其进行补充,确保工作能够顺利开展;(2)“5S”管理中第二“S”为SEITON,即整顿[6]。整顿的要求为对输血科的储血室进行功能再分配,如:血液存放区应根据其具体职能及相关要求对其进行分类管理,根据不同品种或血型的要求,将其分开存放,并进行标识,以及某些对存放环境的温度、湿度有要求的特殊物料,也应据其要求进行储存,并进行标识及监控。经过“SEIRI”整理后,应进行以下整顿:①对工作现场的所需仪器、物品及相关器具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类放置,方便在具体作业过程中能够达到工作效率最大化;②成分分离等高要求作业的相关耗材应做到进一步地严格控制及科学管理,保证其使用的安全性、准确性及规范性;③血液存储方面应将其分为成品库及特检库两大方面,根据相关存放要求进行分别存放;(3)“5S”管理中第三“S”为SEISO,即清扫[7]。清扫的要求为保证科室具有防火、防盗、防鼠等具体措施,血液存放环境应做到整洁卫生、定期消毒、环境控制等,保证血液存放使用的安全及有效性。①对科室相关环境及周边环境进行每日清扫,在进行重要房间清扫时应注意清扫手段的把握,以免对血液或相关台面造成污染;②对相关设备进行日常的维护及保养清洁工作;③在输血科的相关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医疗垃圾、生活垃圾的丢弃甚至是血液破损外渗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会导致作业现场的工作设备及仪器出现故障的几率上升,而且还会对现场的工作环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病菌污染,因此在进行此类清扫时应严格按照消毒隔离制度进行清扫;(4)“5S”管理中第四“S”为SEIKETSU,即清洁[8]。清洁的要求为设备的配置应能满足血站分站业务工作的需要,必须建立和实施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和持续监控等管理制度,以保证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应明确应急措施相互关联的部门及人员的职责,并保证有效的沟通。应急措施应不影响血站的正常工作和血液质量。①每日按照消毒隔离原则配制规定浓度的消毒液,对操作间地面、台面、器械、器皿进行清洁;②操作前工作人员做好自身准备,及时更换清洁的工作服,操作前后修指甲、洗手等;③进净化间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要求;④每日为作业现场做好相关消毒工作并记录;(5)“5S”管理中第五“S”为SHITSUKE,即素养[9]。素养是整体管理工作的核心,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及长期运作情况。在管理过程中应明确具体的岗位职责分配、卫生区域划分及以工作要求为准,作业人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做到自查、互查直至检验中心质控组的督查,对作业结果对照科室管理制度进行对应的奖惩,培养“5S”管理方式能够在输血科持之以恒地贯彻下去。
(1)对比两组管理方式管理的血液质量及相关文书资料,统计两组血液样本管理质量,计算并对比血液报废率、资料完整度、实际库存期、红细胞库存期以及首袋发血时间。
(2)输血不良事件统计,包含首袋血液发血延迟(>30 min)、血液未在30 min 内开始输注、整批次血液输注超过4 h、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以及血液过期报废等[10]。
使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1、表2 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可明显看出,观察组血液报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资料完成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际库存期及红细胞库存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首袋发血时间少于对照组,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血液的管理质量对比[n(%)]
表2 两组血液的管理质量对比()
表2 两组血液的管理质量对比()
观察组发生几率[1.64%(19/1158)]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发生几率[7.65%(88/1151)],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液管理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n(%)]
输血在临床治疗当中是最常见也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重要的医疗体系组成部分,输血科的管理质量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在输血科室的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输血工作的重视,规范输血科管理的相关流程,并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11]。“5S”管理作为当今管理模式中较先进的一种管理方式,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其应用于大部分企业管理有较好效果,且近段时间有将其与医疗工作相结合应用的研究,数据表明其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效果也比较令人满意。将“5S”管理方式应用于输血科的日常管理需要明确输血科室当前情况下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加以分析,制定针对性地管理方案,以改善输血科室的管理质量和提升输血作业效率为目标,进行“5S”管理方式的实际应用[12]。本文所应用的“5S”管理方案将五个方面内容——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及素养与输血科室的实际应用要求相结合,制定出针对性地输血科室管理方案,对具体问题做到了实际有效的管理,具体管理效果以其血液管理质量为参照体系,在血液报废率、资料完整度、实际库存期、红细胞库存期以及首袋发血时间等实际应用方面做到了管理质量的改善;在输血科室内的血液及相关组织应用于治疗中的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后,也对其“5S”管理模式的优越性做到了进一步证实[13]。
综上所述,“5S”现场管理在输血科的质量管理中应用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输血科室的管理质量,还能够保证血液或相关组织的使用安全性及有效性,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