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瑜, 秦玉梅, 黄 芹
(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病防治研究院 门诊部,广西 南宁,530022)
医务人员在护理或诊疗过程中,因意外被医疗器械(含有致病体液污染)刺破皮肤,导致体液污染,进而导致机体感染的情况即为职业暴露[1]。而采血护士因频繁接触锐器导致职业暴露情况较为常见,其中以艾滋病、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等血源性病原体为主,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减少和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受到临床重点关注,同时也是保障护士生命安全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分析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制订有效、合理且科学的防范措施,为临床实际操作中减少职业暴露提供参考,本研究对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病防治研究院52名采血护士的年龄、文化程度、暴露部位、科室、工作时段、操作环节、暴露源种类和针刺类型等情况进行分析,以明确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
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病防治研究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手册》登记的52名采血护士进行回顾性调查。护士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为(30.13±2.14)岁;男4名,女48名;工作时间1~15年,平均工作时间为(7.56±2.15)年。
参考《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标准》[2]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3]制订调查问卷,对52名护士年龄、文化程度、暴露部位、科室、工作时段、操作环节、暴露源种类、针刺类型和护士工作时间进行统计分析。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年龄≤28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下、工作时段为白班和暴露部位为手臂的职业暴露占比可能性较高,分别为84.63%、84.63%、80.77%和88.46%。见表1。
表1 职业暴露护士分层分析
发生职业暴露的操作环节主要是拔针处置针头不规范(65.38%)。见表2。
表2 不同操作环节发生职业暴露分析
发生职业暴露的科室主要为其他内科(51.92%)。见表3。
表3 不同科室发生职业暴露分析
发生职业暴露的暴露源主要为乙型肝炎(67.31%)。见表4。
表4 暴露源种类发生职业暴露分析
发生职业暴露的针刺类型主要为血源性针刺伤(69.23%)。见表5。
表5 针刺类型发生职业暴露分析
发生职业暴露的护士工作时间主要为<5年(61.54%)。见表6。
表6 工作时间与职业暴露之间的关系分析
年龄≤28岁、操作环节拔针处置针头不规范、科室为其他内科和工作时间<5年为影响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P值均<0.05)。见表7。
表7 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艾滋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传染性疾病为临床常见的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临床治疗或进行血液检查时采血护士为最密切接触者[4]。而针刺伤是最为常见的职业暴露方式,若处理不当可引发感染。采血车仪器物品较多,空间有限,检测试剂和消毒剂可通过护士皮肤和呼吸道吸收,损伤神经、消化、呼吸和皮肤系统,严重者还可导致胎儿畸变、癌症和细胞突变等[5-6]。
本研究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下和年龄≤28岁的职业暴露可能性较高。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年轻护士初到临床工作,心理素质不稳定和操作流程不熟练,规范操作培训和职业安全教育不足,导致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其他内科为职业暴露发生的高危科室,白班为高危时段。这是由于病房为临床治疗的主要场所,大多治疗项目均在白天进行,尤其是内科,治疗项目较多,因此白班和其他内科成为护士职业暴露的高危时段和科室[7-8]。发生职业暴露的操作环节主要是拔针处置针头不规范(65.38%)。护士职业暴露与不规范操作的行为关系密切,如护士采血结束处置针头的行为,采集动脉血气后左右手各持针帽和采血器回套针帽,静脉采血拔针后将针头置入利器盒时未小心放置,导致针刺伤。乙型肝炎感染为职业暴露的主要暴露源。周秋明等[9]指出,医务人员因血液暴露感染乙型肝炎者可达6.0%~30.0%。由此可知,职业暴露防范对护士职业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另外,对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各项高危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28岁、操作环节拔针处置针头不规范、科室为其他内科和工作时间<5年均为影响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P值均<0.05)。
针对因针刺伤导致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可实施以下防护措施:① 对院校内护士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尽量培训护士职业防护相关知识,提高其防护意识,保证足够课时。临床实习为护士从学校到单位、理论到实践的必经之路,是护士职业的起点[10]。但是黄萍等[11]的研究显示,护士参加实习时发生针刺伤的概率可达50%~90%,严重威胁中国护士职业发展和身心健康。近年来,临床开始重视针刺伤等职业暴露情况,并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12]。但是中国大多医学院校所设置的安全防护课程与临床联系不大且课时少,而中等职业护理学校并未开设相关教育课程。因此,护士由于缺乏职业训练和安全防护知识,导致职业暴露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因此,推行院校护士安全防护课程并保证课时和效率,是提高护士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实现“强化教育”的关键所在。② 对护士职业安全加强管理,持续改进其质量标准。医院应对护士的健康高度重视,对护士职业安全加强管理,逐渐建立院科三级质量管理、健全职业安全制度。针对高危因素和人群实施戴明环(PDCA循环)管理模式,制订护士操作行为和防范措施,加强科室和岗前相关知识训练。对护士职业暴露的防范能力和知识掌握进行重点考核,完善护士职业暴露存在问题,并评价、分析和记录,及时整改,保证其质量。③ 制作行为规范视频。满足在医院和学校的护士规范操作行为强化教育,提高其安全防范能力,尽可能保障护士职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