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洁
(常熟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江苏 苏州,215500)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CVA),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阻塞或脑血管突然破裂而导致脑内血液循环障碍的一类疾病[1]。相关研究[2-3]表明,脑卒中相关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约占所有患者的75%左右,相关功能障碍包括语言障碍、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等,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是其中较难恢复的后遗症之一。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中,除内科药物治疗外,肢体功能锻炼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除此之外,针灸疗法是治疗偏瘫的另一种重要辅助方案,其具有实施简单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4]。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肢体功能训练联合针灸对脑卒中相关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预后质量的改善效果。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 86例脑卒中相关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行MRI或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卒中,经内科治疗后病情好转,且合并肢体功能障碍[5];② 年龄在75岁以下;③ 意识清楚,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生命体征平稳;④ 知晓并同意本研究内容。排除标准:① 依从性较差,不能按规定、要求行针灸或康复治疗;② 临床资料不全,不能有效判定疗效;③ 治疗过程中退出。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间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1 早期肢体功能训练 对照组患者进行内科常规治疗和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包括调整血糖、血脂和血压,抑酸护胃,以及营养支持等。加强运动锻炼,积极预防感染,对颅内压过高者予以降颅压治疗,改善患者脑部供血情况。在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和神经系统相关症状无进展或恶化48 h后开始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内容包括:参照运动量由小到大,训练方式由被动到主动的原则进行。分别以患侧卧位和仰卧位等体位进行重复运动,注意加强患侧肢体的功能训练,以提高其肌肉的张力,不断进行重复运动,根据情况逐渐扩大活动范围。① 上肢训练:由护理人员协助,保证患者双臂向前水平伸直,手肘和手臂充分舒展,紧握双手,大拇指充分伸展。嘱患者用健侧手臂对患侧肢体进行拉伸,每日进行肢体按摩,充分恢复患侧上肢肌肉功能。② 下肢训练:患者取仰卧位,借助健侧肢体力量将患侧下肢充分抬离创面,反复进行练习。③ 腰部训练:患者取仰卧位,由护理人员协助将其双下肢摆放至并拢姿态,双膝关节屈曲成90°,指导患者尽量将腰部上挺,如此反复练习。④ 翻身训练:首先由护理人员协助患者翻身,并告知其翻身技巧,待患者熟练掌握发力技巧时嘱其将双手合拢,双上肢上举进行练习,翻身时应注意避免长时间压迫患侧肢体。⑤ 吞咽功能训练:指导患者依次进行张口、闭口、伸舌、鼓腮和吞咽等运动,改善其吞咽功能。肢体功能训练每日1次,每次持续30 min,连续治疗 1个月。
1.2.2 早期肢体功能训练联合针灸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同时联合针灸治疗。依据辨证论治和辩证施针的原则,半身不遂取肩髃、合谷、环跳、手三里、阳陵泉、足三里、太冲、肾俞、大椎、十二井穴、委中和外关等腧穴;言语不利取哑门、廉泉和通里等穴位;口角歪斜取颊车、太冲、人中、合谷和地仑等穴位。针灸操作具体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进行穿刺部位皮肤消毒,其中内关穴采用泻法,三阴交穴位采用补法,水沟穴位采用雀咳法,委中穴和尺泽穴等采用直刺法,用提插法使患者肢体有抽动感和麻胀为度,其余穴位按虚补实泻法进行操作,均取双侧穴位进行治疗,以患侧穴位为主,深度 0.5~1.0寸,针刺得气后留针25~30 min。每日行1次治疗,1周为1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1.3.1 中医证候积分 包括肢体瘫痪、周身乏力、肢体麻木和走路不稳4个条目,每个条目0~3分,患者无此项症状记0分,症状轻微记1分,症状较重记2分,症状严重记3分。总分为0~12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中医证候越重[6]。
1.3.2 肢体功能评分 根据Fugl-Meyer运动量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改善情况,采用脑卒中姿势控制量表(PASS)评价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7]。
1.3.2 生活质量评价 根据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脑卒中生存质量量表(SSQOL-100)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8]。
治疗前,两组间周身乏力、肢体瘫痪、肢体麻木和走路不稳的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两组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值均<0.05),且观察组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治疗前,两组间FMA上肢评分、FMA下肢评分和PAS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两组的上述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升高(P值均<0.05),且观察组的上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改善情况比较分)
治疗前,两组间MBI评分和SSQOL-100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两组的上述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的上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比较分)
中国现存的800万脑卒中患者中,70%左右合并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包括认知障碍、语言表达障碍、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等[9]。偏瘫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后遗症,由于运动神经元的受损,偏瘫患者恢复困难,恢复期较长。脑卒中肢体相关功能障碍不仅会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对其心理、家庭造成的伤害和压力同样不能忽视。因此,脑卒中患者发病后造成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低是目前临床仍需解决的难题。
肢体功能锻炼是脑卒中患者经内科治疗后恢复肢体功能的常用治疗手段,由康复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借助器械的力量或患者肢体等进行的被动或主动运动,以达到改善患侧肢体局部或全身功能的疗法。通过反复实施特定的训练内容,促进患者血液循环,从而改善其肢体功能,虽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10]。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很容易出现不耐受等情况,且由于训练手法和力度差异等原因使得一部分患者通过康复训练不能达到满意的训练效果。针对这些问题,在进行康复治疗前医护人员需要向患者详细介绍该方法的原理、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重点阐述康复训练对患者的治疗优势,使其能够接受并坚持进行训练,促使疾病早日康复。通过针灸疗法可有效疏通患者经络,调理气血,且针灸和推拿等传统中医疗法能够在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同时,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促使其肌肉力量得以恢复。研究[11]表明,针灸治疗对脑卒中相关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可明显降低致残率和致残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值均<0.05),且观察组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P值均<0.05)。说明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相关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预后质量,同时联合针灸治疗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早期行针灸治疗可起到疏通经络、协调阴阳、改善血液循环和调节神经细胞兴奋性的作用,患者疼痛得以缓解,有利于恢复肌肉力量,在此基础上联合肢体功能训练可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12-13]。
综上所述,早期肢体功能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相关肢体障碍患者症状,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