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淋
摘要: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里,习作的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统编版教材里又有单独的习作单元,由此可见习作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统编版教材习作单元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统编版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策略
随着统编版教材的全面使用,统编版教材中的特殊单元“策略单元”“习作单元”得到了大家广泛的关注。在统编版教材的“习作单元”中,分别是由“导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等六部分组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位是习作单元,本单元的“导语”是引用叶圣陶的一句名言:说明文是以“说明白了”为成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条,阅读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习作要素是“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1习作单元的编排特点
1.1习作单元突出表达实践,具有编排创新性
统编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的单元编排体例,编设了以习作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单元内容,改变了从前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更加关注语言表达,重视方法指导,加强了阅读和表达的联系,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
1.2习作单元前后联结,具有阶梯递进性
统编版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学生的习作能力要求做出了循序渐进的设计安排,通过梳理每册的习作单元主题可知,统编教材按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路径来设置习作要求,三年级的学生要求能把观察到的世界写下来,并有想象力;中年级的学生要求按一定的逻辑、一定的顺序把事情或事物写清楚;高年级的学生在前面的基础上,还要求在习作中能表达自己的感情,一条螺旋上升的习作阶梯由此形成。
2统编版语文教材习作单元的教学策略研究
2.1留心观察,强化素材积累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各个学段的目标中,对观察有明确的要求。从第一学段“留心周围事物”,到第二学段“观察周围世界”再到第三学段“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整个小学阶段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留心观察才能积累更多的习作素材。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格外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首先,观察要连续细致,习作才能有收获。在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指导学生连续细致地观察一种事物,如秋天树叶颜色的变化、月亮的变化、种子发芽的过程等。其次,观察要有顺序,习作才能有条理。在生活中,我们无论观察什么,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只有观察有顺序了,思维才能条理,表达才会更清晰。在指导学生有序观察时,我们可以结合统编版教材38页中资料袋中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图文结合、做表格等方式进行观察。最后,观察要有目的,习作才能有重点。四年級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写一次游戏。学生平时玩的游戏很多,但是真正印象深刻却寥寥无几。课上笔者带着学生做了“击鼓传花”的游戏,游戏前我提示学生动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重点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甚至是感觉到的都记录下来。以这样的方式积累写作素材,最后成文时,才能重点突出。
2.2习作教学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语文学科主要以汉字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而汉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从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我国的文学体裁随着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小学课本中,上述讲到的一大部分都有体现,并且不同年代的作者所使用的写作手法也是不同的。因此,老师要将习作教学多样化,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教学课文后,老师可以结合课后习作,让学生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仿写,例如仿照《荷花》这篇课文中作者对荷花特点的描写,仿写自己喜欢的植物。再比如,在教学《穷人》这一课时,老师可以结合课文最后开放性的结尾,让学生进行续写。在续写之前,老师可以让学生先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回家后听长辈讲以前比较贫苦的日子,从而对文章的描写产生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来,学生仿写的内容就不会偏离文章的主题,更不会出现违背文章思想的现象。
2.3有机结合,统整练习
纵观统编本教材的习作单元,可以明显发现习作训练是贯穿其中的一条明晰主线。教材对训练题目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目标指向性强,使得“习作单元”成为一个相对完备的训练系统。因此教师不能把单元内的课文与“初试身手”等部分割裂开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托“初试身手”的分步活动,进行描写、选材的实践。本单元“初试身手”的内容,可与两篇精读课文的教学有机结合,提前布置,分步落实。如在《人物描写一组》中,在学生习得动作、外貌、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后,可以布置学生留心观察课间休息时同学们的活动,选择一位同学观察他的各种表现。教师可以通过批改学生的小练笔,了解学生是否能仿照课文运用写人的方法进行表达实践。而在《刷子李》一课的最后,可以联结“初试身手”的第二题,布置学生观察自己家人的特点,并以表格形式列出反映家人特点的事例。关于习作例文与习作这部分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习作例文,发挥例文的引导作用,通过阅读例文和批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经过前期精读课文的方法学习、“初试身材”的练习,再到习作指导就水到渠成了。教师可引导学生延续“初试身手”的练笔成果,在以前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删减或补充。
结束语:
素材的积累、真情实感的表达、习作的二次修改是成就一篇好的习作必不可缺的元素,因此要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总之,语文习作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还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思考并及时总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张军.习作单元精读课文”一体化”教学建议——以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9(12).
[2]许华丽,李杭英.观照单元整组聚焦习作例文——统编教材习作单元教学例谈[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9,000(012):49-51.
[3]吴勇.习作单元:”读写结合”教学的新动向——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习作单元”的教学认知与实践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9,000(004):P.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