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锋
摘要:互联网和科技进步为发展高质量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契机,也丰富了课堂教学方式,让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能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兴趣。翻转课堂因其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互联网时代教育变革的最佳解决方案。同时,优质的在线教学资源和具有强大功能的在线学习平台为翻转课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另外,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使命。基于此,本文就对初中信息技术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信息;应用方式
引言:
“翻转课堂”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加了师生之间互动性及个性化的交互时间,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将会冲击着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所呈现的直观化内容,给学生带来全新体验,能够发展其兴趣,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实现学生能力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带领下,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提前了解,而课堂讨论以学生为主,经过师生共同合作,能够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重视课前预习,锻炼自主意识
“翻转课堂”的精髓就是将课堂教学翻过来,由教师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变为学生自学,要让学生从课本中自主发现疑问,解决问题,而且还要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针对当前初中生的实际特点来看,很多学生的自主意识不高,再加上学生的关注点在于文化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的记忆关注度低,导致教学效果差等问题。对此,合理运用“翻转课堂”,学生将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根据段视频的趣味体验,提高学生的自学意识。
例如,在学习《图像的分辨率》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在课前视频的制作中,教师可结合具有丰富资源的互联网,搜集一些精美图片、与本节课有关的视频内容,以及相应的知识点和问题,进行组织整合,并利用雨平台,发送到学生的移动设备中,方便学生学习。当然,视频的设计时间不能过长,时长8-15分钟较适宜。然后,教师合理安排学生课前学习的分工,对问题进行课前交流。如果学生在预习中出现了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共同学习中进行解决,而这样在课前灵活运用“翻转课堂”,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普遍得到提升,问题的解答效率也会更高。
二、以情境为带入,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学中融合情境的教学方式,通过情境的融合,发展学生情感,让学生能够在情感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实现自身能力的有效提升。情境教学关注学生的兴趣,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线,开展相应教学,让学生能够自觉加入其中,提高学习效果。对此,教师就以情境为学习带入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以此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连入因特网》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先利用情境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老师的电脑中有一些有趣的图片和视频,我现在已经把这些内容上传到了网络平台中。现在给你们网络的链接,你们怎样才能从网中,把这些内容下载到自己的电脑里?”学生听到趣味的问题后,都想自己试着去下载和体验,自己的探索求知欲被充分打开。之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继续提问问题,让学生思考、体验:“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能够快速把网络上的事物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中。那么请问,怎么把这些内容上传到网络中,让其他人下载呢?”通过以情境为带入的教学方式,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发展其兴趣,学生的主动兴趣更高,学习效果更好,对有效教学的构建打造相应基础。
三、组建学习小组,深入知识探究
对于“翻转课堂”来说,“翻转课堂”中应该以学生为教学导向,教师通过辅助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以此来实现课堂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实施“翻转课堂”,想要证明“翻转课堂”的作用,需要教师给学生安排小组,以小组的学习,对疑难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进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例如,在学习《应用滤镜添加特效》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先合理、科学的组建学习小组,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难度要适中的小组任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问题开展有效讨论,获得知识的答案。由于不同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角度也是不同的,会出现不同的见解和认知,所以经过其他学生的分析后,学生自身能够更好的提高学习认知。在“翻转课堂”中,学生能够深层次掌握知识,实现知识上的整合,强化学生的知识水平。
总而言之,要想转变学生积极性不高、兴趣度不广、学习困难增高等问题,教师要做好教育理念的改变,结合“翻转课堂”,构建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回归学习本质,将课堂还给学生,而经过这样的学习体验,学生将会普遍对知识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的深入探究與分析,短时间内将课堂教学的利益变得最大化,使信息技术课堂得到有效翻转,实现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薛子荣.基于网络环境构建初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J].科普童话,2020(28).
[2]张玉娟.翻转课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分析[J].中华少年,2020(15):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