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天津的妈祖信仰

2021-09-22 14:37华梦鸽
今古文创 2021年35期
关键词:本土化天津

华梦鸽

【摘要】 妈祖信仰诞生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元代后传入天津。在天津不断地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在天津传统城市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逐渐演变为天津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民间信仰。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妈祖信仰与天津旅游文化资源相结合,对推动天津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展示出了妈祖信仰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 天津;妈祖信仰;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B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5-0063-02

一、妈祖信仰的传入以及发展

妈祖信仰诞生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以福建莆田湄洲市妈祖信仰为代表。在历史上,妈祖确有其人,姓林名默。林默生前是女巫,能预知人祸福。在林默逝世后,当地建庙立祠,祭拜她,希望她能够继续保护他们。经过不断地对传说进行神话化,最终形成了妈祖信仰。我国民间对海神林默的称呼各异,南方一般称为“妈祖、娘妈、姑妈”,林氏宗亲称为“姑婆,姑婆祖等”。妈祖之称,系由娘妈转称,始于台湾,北方尊称娘娘、圣母娘娘。①同是以妈祖为神,为什么称呼差异这么大呢?主要是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言各异。南方人俗称林默为妈祖,北方人惯称为娘娘。因此南方大多叫妈祖庙,北方多称娘娘宫。

妈祖信仰传入天津,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元代天津是北方漕运的起点和终点,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在航海技术落后的时代,漕运时海难经常发生,妈祖信仰可以帮助人们战胜对大自然心理上的恐惧感。妈祖信仰以天津天后宫为载体,在天津地区广泛传播,信众颇多,天津天后宫是全国三大妈祖庙之一。天津天后宫以其久远的历史,成为天津城市发展与变迁的见证者。“先有天后宫,再有天津卫”便是其生动写照。妈祖庙分布在世界各地,鉴于各地名称不一,为方便称呼,1987年,在福建召开的第一届妈祖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上,各地都接受了“妈祖”的称谓,天津天后宮也不例外。

天津天后宫是北方妈祖信仰的中心,坐落于旧城东门外,即海河三叉河口西岸,宫南宫北大街(今古文化街)正中。原名天妃宫、小直沽天妃宫、西庙、娘娘宫。妈祖信仰最初是以海神身份传入天津,保佑人们日常出海安全,南来北往的船只在安全靠岸后都会来祭祀妈祖。随着官方对妈祖的敕封、祭祀,妈祖信仰在人们心中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民间流传的各种关于妈祖的传奇故事,更加满足了普通老百姓在非经验和非科学的社会与心理问题方面的需求。人们相信妈祖不仅能够保佑出海人的安全,更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愿望,于是,在妈祖庙里,除了供奉主神妈祖,还供奉从祀的诸神,出现了“一庙多神”的现象。妈祖女神的宗旨是“护国、佑民”。作为女性神,她有中国女性自古以来的博大胸怀与社会责任。她善良,慈悲,救苦救难,不求回报。于是能够满足善男信女们的需要,而种种关于妈祖的传说又与天津地方特色民俗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天津地方特色的妈祖民俗活动,其中尤以天津“皇会”为代表。每逢天后的诞辰,天津的民间便举行大型庆祝活动,为天后庆祝生日,场面非常热闹,人们称之为“娘娘会”。关于“皇会”名称的由来,据说是有一次乾隆帝乘船下江南路过天津提出要看“娘娘会”,当时,乾隆皇帝的船停留在三岔口,看到各种各样精彩的表演,乾隆皇帝大悦。对“娘娘会”的组织大加赞赏,赏给“娘娘会”的组织人员两面龙旗。从此以后,“娘娘会”便易名为“皇会”了。②国务院2008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天津皇会榜上有名,这是继2006年湄洲妈祖庙祭典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妈祖文化遗产的又一标志。

二、妈祖信仰的本土化

妈祖信仰最初是以“海神”的身份传入天津的。妈祖信仰作为天津地区所特有的地域文化,面对社会的变迁,能够历久而弥新,不断发展,与她自身的包容性与旺盛的生命力息息相关。

(一)“一庙多神”:天津天后宫的诸位神仙

天津天后宫虽然叫“天后宫”,但其庙中并非只供奉“天后”一位神仙,还有诸多从祀的神仙如王灵官、子孙娘娘、千子娘娘、耳光娘娘、斑疹娘娘、观音菩萨、王三奶奶等。王灵官,专司保驾天后之职。斑疹娘娘,亦称斑疹回生元君,左手持一莲蓬形物件,上缀斑点,以示天花。观音菩萨亦称南海大士,位居佛教诸菩萨首席,被认为是慈悲的化身,救苦救难之神。③在这一过程中,妈祖不同的分灵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人们把生活中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妈祖身上,使妈祖的神职无形中扩大了,妈祖不单单是“海神”,而是能满足人们一切需求的无所不能的神。妈祖的“护国、庇民”宗旨便是最后的明证。

妈祖本来是海神,其职能是保佑人们航行安全。天津百姓五方杂处,信众颇多,但就一个海神信仰,似乎满足不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天津天后宫要想吸引更多的信徒,确保自己的宗教权威,必然要有与妈祖不同职能的神灵出现。另外,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也是天津天后宫信徒众多的原因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百姓们会遇到当时医学无法解释的事情。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个相对应的神灵出现,来满足其心理需求,保佑人们渡过难关。“一庙多神”现象显示出了妈祖具有博大的胸怀,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通过信奉不同的神灵,来满足自己对于超过自己能力范围事情的美好心愿,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拴娃娃”

除了求医问药是旧时百姓关心的事情外,“繁衍子嗣”也是他们关心的事情之一。旧时祈子的风俗有很多如:祈祷子孙娘娘,供奉张仙、吃红碰头蛋等,都具有地方色彩的生育习俗。而“拴娃娃”则是最普遍、最具特色的习俗。天后宫里的“拴娃娃”则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所谓“拴娃娃”,分为两种,其一为普通人家在供奉过祭品,烧香许愿之后,送一些香火钱。之后在送子娘娘或千子娘娘身上诸多的泥娃娃中偷偷抱走一个,并在泥娃娃身上系上红绳,用红纸包好带回家。其二为富足人家在香火钱之外,还会撂下一笔“钟鼓喜钱”,由道士为其敲钟打鼓,陪伴公开选子。不论是以哪种方式进行的“拴娃娃”,在把娃娃带回家之后都要好生保存,精心呵护,以后果真生了孩子,不管生几个,这个娃娃都是长子。拴娃娃人家生子之后,都要去还愿。酬神“谢奶奶”是旧时津门百姓为酬谢天后护佑而举行的一种特有的民俗活动。④它以“扎彩”为主要内容,是香客酬神还愿的方式之一。旧时医疗技术还不发达,小孩子一旦得了天花极易夭折,这时候除了看大夫,还会去天后宫烧香祷告,祈求娘娘保佑。等孩子得了天花平安无事,一定会回来酬神“谢奶奶”。扎彩酬神之举在天津流行了百年,“谢奶奶”最终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为时代所淘汰,是科学技术战胜封建迷信的一个鲜明例证。

三、妈祖信仰的现代化

妈祖信仰自传入天津以来,不断与当地文化民俗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妈祖文化。随着社会的变迁,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妈祖信仰的依赖度大大降低。但是妈祖信仰并没有被社会所淘汰,被人们遗忘,这又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妈祖信仰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妈祖信仰融合了佛、道、儒三家文化,其自身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不断得到升华。妈祖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建设当代文化中,我们必须用妈祖文化弘扬妈祖精神,用妈祖精神传播妈祖文化,让妈祖文化在凝聚人心、汇聚人智、发挥人力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大融合,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⑤

2009年,妈祖信俗成为中国第一个信俗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从2000年到2010年,天津连续举办过五届妈祖文化旅游节,为海峡两岸铺就了沟通、友谊与和谐的桥梁。2007年4月27日,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于天津天后宫题词:“圣德存母心,恩慈佑称庶。” ⑥妈祖文化是海峡两岸和平、世界和平的象征。妈祖文化有着超越族群、地域、社会阶层的独特魅力。

妈祖信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在现代社会中,民族情感纽带、两岸认同、天津社会经济发展、民俗发展、见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妈祖文化已经被人们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去对待。2004年秋,第二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上,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15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4000多位中外嘉宾及数万名外省市游客在天后宫举行了了妈祖圣像安座仪式。各地的妈祖公庙代表手捧妈祖天后圣像,护持这各自家乡的水土,依次把各地的圣土聚合在“坤泽四方”的铜鼎之内;把“八方圣水”汇入到“四方安澜”的巨瓶之中,举行了“众水合一、众土合一”的隆重仪式。⑦天后宫所在的宫南、宫北大街,如今已被命名为天津古文化街。天后宫如今仍然是凝結着人们情感的圣地,人们在此感受到妈祖身上所凝结的那种大爱、善良、无私奉献的精神,心灵得到净化,在社会中再把这种行善、大爱精神反馈给社会,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营造和谐社会。

注释:

①董季群:《天津天后宫》,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②肖东发主编,秦贝臻编著:《护航天使——妈祖信仰与妈祖文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5年版,第123页。

③董季群:《天津天后宫》,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5页。

④董季群:《天津天后宫》,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7页。

⑤张国栋,柯力等编著:《妈祖文化与当代社会》,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95页。

⑥董季群:《天津天后宫》,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7页。

⑦《天津日报》2004年9月26日武志成等报道。

参考文献:

[1]董季群.天津天后宫[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2]张国栋,柯力等编著.妈祖文化与当代社会[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

[3]尚洁.天津皇会[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4]罗荣祖.妈祖文化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本土化天津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守护天津卫 “疫”线显担当
天津之旅
《天津之眼》
立人教育成就教师的本土化发展
“毒树之果”证据排除规则本土化的必要性分析
泰国神话与印度神话中神祗形象的对比研究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天津宝成博物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