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雷雨》(四幕剧)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作品,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悲剧性作品的代表之作。《雷雨》描述了“过去的话剧”和“现在的话剧”,讲述了周鲁两家持续了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最终以悲剧结束。通过血缘关系和阶级矛盾的斗争,揭示了封建思想统治下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和黑暗。话剧中的周繁漪是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者,具有“雷雨式”的性格,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和意识,但由于自身性格和認知的局限,以及封建社会的压榨和摧残最终造成了她的悲剧人生。
【关键词】 《雷雨》;曹禺;周繁漪;悲剧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5-0004-03
曹禺受西方话剧和古希腊悲剧影响,创造出了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雷雨》,它标志着中国的现代话剧走向成熟。曹禺曾说:“《雷雨》里的八个人物,我最早想出的,并且也比较感觉真切的是周繁漪。”①《雷雨》中周繁漪有着悲惨的命运和鲜明的性格,在那个沉闷郁热的周公馆里,她不满这种充满死气的家庭,反抗着周朴园的统治。在封建社会的压制下,她像一团火,勇敢而努力地燃烧着,照亮黑暗。她追求个性自由,追寻心中的爱情,拼尽全力燃烧着自己,但在封建专制的统治下和自身的思想认知的局限中,最终燃尽了自己也毁灭了他人。
一、最“雷雨”的性格
罗丹说:“艺术就是性格,有性格就有美。” ②周繁漪,一个具有新思想,具有追求自由,追寻个性、解放思想的女性是美的。在那个封建黑暗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她敢于反抗。她是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周繁漪一出场就展现给人们一个不一样的封建时代的女性形象,“她一望就知道是个果敢阴鸷的女人,她的脸色苍白,只有嘴唇微红,她大而灰暗的眼睛同高鼻梁令人觉得有些可怕……她会爱你如一只饿了三天的狗咬着它最喜欢的骨头,她恨起你来也会像只恶狗狺狺地,不,多不声不响地恨恨地吃了你的。” ③她与人们传统思想里温柔顺从的女性完全不同,她是带有激情、带有毁灭力量的。
周繁漪第一次展现出她的性格是在第一幕喝药时。周繁漪追求的是自由与解放,而周朴园却是封建专制的代表,两者的思想迥异,周朴园认为她有精神疾病,长期逼迫周繁漪吃药。侍女鲁四凤熬好了药,她不愿喝,命令四凤倒掉。周朴园却再一次逼迫她喝药,她反抗“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 ④引起周朴园的不满,让周冲端药请求她喝药,甚至让周萍下跪来劝服她喝药,为了儿子和周萍,周繁漪带着愤恨与屈辱喝下了那碗药。在周朴园的专制控制下她烦闷、焦灼、压抑,她渴望自由、解放与爱情。
在这种封建专制主义的控制与折磨下,周繁漪产生了逃离欲望。这表明了人是有独立性的,它是最自然的本能。这决定了人将永远反抗宇宙的意志。⑤周繁漪“雷雨”的性格,也是一种反抗意识的表现。十八年的折磨,她以为自己会这样平平淡淡地等待着死亡的到来,而周萍的出现给她的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在这个沉闷郁热的周公馆,两个相似的灵魂产生了共鸣,她与继子产生了感情。周萍让她感受到爱情的滋味,让她体会到一个被爱呵护着的女人的幸福与快乐,她再一次活了过来。尽管知道这是不为世俗所接受的感情,是违背人伦的,但她依然不为所惧,为了追寻自己心中的爱情和自由,她全身心地、热情地投入到和周萍的感情中,坚定地付出自己的爱。她爱得真诚、热烈,也爱得偏执、倔强,她不顾一切地付出是对封建专制最直接的反抗。而这种灭伦之恋和不顾一切地付出也注定了她的悲剧。
追求自由与解放的不伦之恋终究是得不到圆满的结果。周萍认识到与周繁漪爱情的错误,并忏悔。单纯而美丽的鲁四凤出现在周萍的眼里,他爱上了这个侍女,甚至为了逃离周繁漪决定到矿上去工作。周繁漪为了周萍不顾一切地付出,甚至不在乎伦理世俗,却遭到周萍的背叛和抛弃。她不愿意离开周萍,不愿意再次回到那个黑暗沉闷、充满死亡气息的家里。而挽留与恳求却得不到想要的回应,她由爱转为恨。爱一个人时燃烧自己的热情,恨一个时又如同一个疯子。在第四幕中,她在周鲁两家人面前,道出了她与周萍不伦的感情“她是见着周萍又活了的女人,她也是要一个男人真爱她,要真真活着的女人”,“ (指周萍)就只有他才要了我整个的人,可是他现在不要我,又不要我了” ⑥。她不甘心被抛弃被欺骗,她带着摧毁一切的力量,揭开了周公馆里的黑暗与不堪,最终毁灭了他人也毁灭了自己。
曹禺描写道:“她的生命烧到电火一样的白热,也有它一样地短促。情感、郁热、境遇,激成一朵艳丽的火花,当这火星也消灭时,她的生机也顿时化为乌有。他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她拥有行为上的许多矛盾,但没有一个矛盾是不极端的。” ⑦周繁漪就像雷雨夜里的一道闪而响亮的闪电,划破了这个让人郁热烦闷的夜晚,照亮了这个充满罪恶与黑暗的资产阶级家庭。
二、思想认知的局限性
人的悲剧,是由于人的局限性造成的,是由于人的错误造成的,但是人的错误又是在人的自然本能欲望的永无满足中造成的,是在追求一种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更崇高的目标中表现的。⑧周繁漪是一个封建时代的旧式女人,她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周朴园,她在周家言行体现着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妇女的风范,她不接受侍女四凤的劝导,心里怨恨她,却又觉得跟一个侍女置气失了身份,那是她作为一个主子的傲气。她上过私塾,接受过新思想教育,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自由,勇于突破封建伦理纲常。但她的思想认知却是不成熟的,她没有一个女性的独立意识,她的认知是局限性的,是“不自量力”的。
周繁漪是觉醒的,她认识到周朴园对她是一种异己力量,他要求自己绝对服从于他,听命于他,所以她是反抗的、仇视的。周朴园逼迫她喝药时,她反抗;周朴园要求她看克大夫时,她视而不见转身上楼;在雨夜面对周朴园的质问,她报复性地回答“我有神经病”,在周朴园命令她返回楼上时,她喊出了自己内心的不满“不,我不愿意。我告诉你,我不愿意” ⑨,在面对周朴园时,她一次次反抗,爆发内心的不满、压抑,最终揭开周朴园虚伪的面具,戳穿他虚假的伪装。她不爱周朴园,她认识到在那个充满黑暗的周公馆里,她只是个附属品。她想逃离周朴园的控制,即使已经嫁为人妻,她也敢于突破封建伦理的束缚,勇敢地追寻心中的自由爱情,弥补精神上的空虚。她把希望寄托于周萍,不顾世俗伦理和周萍发生灭伦之恋,是周萍让她体会到爱情的滋味,感受到做一个真正的有灵魂的女人的快乐和幸福。
但她的觉醒是不彻底的,她没有认识到封建思想对她意识的主导。接受了新思想教育的她,依然选择了父母安排的门当户对的婚约嫁给了周朴园,即使两个人孕有一个儿子却没有任何感情。在第一幕中,她得知自己的儿子喜欢并追求四凤时,她告诉周冲“她始终是个没受过教育的下等人”“我的儿子要娶也不能娶她” ⑩。她瞧不起四凤,不认可一个侍女成为他儿子的妻子,作为周冲的母亲,她不能接受自己的儿子娶一个没有门第,没有受过教育的侍女,这体现了周繁漪思想深处的封建贵族思想、等级观念、门第意识。在周公馆这个“铁笼子”里沉闷地生活了十八年,她多次反抗周朴园,却从没想过离开,一是因为在周朴园的个人专制控制下她无法离开周家,二是她也早已习惯了衣食无忧的富家生活,她做不到像娜拉那样抛弃一切离开。她只能把所有的精神希望寄托在周萍身上,周萍成了她心中无可代替的。她觉得是周萍给她的爱情让她再一次重生,让她是一个女人。但是当周萍背叛她、抛弃她时,她的世界就崩塌了,她就疯了,她疯狂地报复,带着毁灭性的力量。这体现了周繁漪并不具备真正的独立意识。一个真正觉醒的人她不仅仅具有反抗意识,还具有独立意识,她能够放弃所谓的爱情、金钱和地位,去追寻外面的自由,做一个不受约束不受控制的“真正的人”。
周繁漪认知的局限性,决定了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她无法摆脱封建思想带给她的束缚,也无法放弃周家的富裕去追寻真正的自由。在当时的社会时代她无法实现真正的觉醒,她接受的是封建思想的洗礼,她无法把自己放在和男人平等的地位,不管是周朴园还是周萍,她都是依靠男人才能活下去。她没有真正意识到,只有把自己放在和男人平等的地位上,她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完成觉醒。正如舒婷在《致橡树》所说的“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⑪她做不到全面地解放思想,思想认知的局限性,就注定了她的悲剧人生。
三、封建社会形态下的必然性
周繁漪出生在封建王朝的末期,从小接受的是封建思想的教育,而后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学习了社会先进的新思想。但是她骨子里接受的仍然是最初的思想教育。十八年前,她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比自己大的周朴园,没有任何的感情基础。周繁漪被周朴园关在了周公馆这个“大笼子”里,进得去出不来,虽然确保了她的衣食无忧,却限制了她的自由。年轻的、接受过新思想教育的周繁漪渴望个性解放,渴望自由的爱情。恰恰是的周繁漪与固守封建的周朴园完全不同,被周朴园当作精神病患者关在了周公馆。慢慢地一朵生命力旺盛的鲜艳的花儿在这样的环境下慢慢消沉,变得像一块没有温度没有感情的石头。十八年后新思想浪潮的涌动和周萍的到来,吹动了周繁漪的内心,她不安于封建思想的禁锢,她敢于突破封建理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内心,她高呼“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 ⑫。她试图摆脱周朴园的控制,她厌恶周公馆的沉闷和黑暗,她把周萍当作她的救命稻草,勇敢地和周朴园的专横统治做反抗斗争。
然而局限性的认知抵抗不了封建旧思想的影响,她无法摆脱依靠男人生存的思想,最后面对周萍的抛弃是她发了疯,不顾一切地揭开事实,揭穿周公馆中的肮脏与黑暗,揭开那层伪装的面纱。一个“死而复生”又为爱发疯的女人,她的偏执,她的由爱生恨,不择手段的报复,展现出一个畸形社会下的女性,在封建思想的统治下与周朴园的封建专制作斗争,抵抗封建思想的束缚。
个别反抗一般的努力始终是一种悲剧性的努力,但这种悲剧性的努力却是人类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努力的基本存在形式。⑬周繁漪对周朴园的反抗,就是初生的新思想对封建旧思想的反抗,终究是悲剧性的。她是不成熟的,不完善的新思想的代表。在封建旧思想的全面统治下,终究以失败告终,以悲剧结束。周繁漪不是新思想下的独立自主的女性,她是从封建旧时代走过来的旧式女人。她的思想深处是受旧思想的控制,她的封建等级观念,贵族思想以及不平等的男女地位意识的影响,最终决定了她的悲剧性。
老子提出人要杜绝自己的苦难就要放弃自己的意志追求,放弃人的独立性,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这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否定了人的独立性。⑭这意味着人要把自己与自然社会结合起來,顺应自然,顺应社会。这是中国思想最初的表现,顺从权力——君顺从天,臣顺从君,子顺从父,妻顺从夫,弟顺从兄。⑮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周繁漪是新思想下的旧式女人,她出生在封建王朝的最后时期,接受的是封建思想的教育,而后又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学习了新思想。但是封建思想对她的影响是从小产生,刻在骨子里的。她的悲剧人生是中国妇女在中国社会关系中悲剧地位的表现。
亚里士多德在谈到悲剧的结局时说:“完美的布局应由单一的结局,而不是如某些人所主张的,应有双重的结局,其中的转变不应由逆境转入顺境,而应相反,由顺境转入逆境……” ⑯
注释:
①⑦曹禺:《雷雨》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第14页。
②陶芸:《社会环境和自身性格造就的悲剧——解读〈雷雨〉中的繁漪的悲剧成因》,《科技信息》2010年第1期,第150+162页。
③④⑥⑩⑫曹禺:《雷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16页,第135页,第401页,第116-117页,第401页。
⑤⑧⑨⑬⑭⑮⑯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篇)》,《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第114-125页,第114-125页,第114-125页,第114-125页,第114-125页,第114-125页,第114-125页。
⑪赵凌志:《繁漪的“雷雨式”悲剧人生解读》,《戏剧文学》2013年第9期,第80-83页。
作者简介:
罗晗,女,湖北利川人,长江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