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林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聋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活动正是让聋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从而促进聋生当下的数学学习和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计算教学中运用动手操作活动让聋生理解算理
运算能力是聋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是聋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方面。全面提高聋生的数学素养就必须从计算教学打好基础。在计算教学中,开展运用动手操作活动有利于聋生理解算理。
如,在教学两位数进位加法时,经过层层铺垫,一步步引入,列出算式:25+48。此时,教学进入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部分。于是,我拿出小棒引导聋生动手操作。首先,让聋生讨论如何拿小棒。在得到先拿25根再拿48根小棒的讨论结果后,启发聋生:25根可以先拿2捆,再拿5根;48根可以先拿4捆,再拿8根。这样,通过动手操作,让聋生体会知识生成的过程,体会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模型思想。用一根小棒代表一个人,让聋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初步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实现“摆小棒”到“竖式”的迁移转化,为突破难点创造必要条件。
接着,请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摆一摆25+48,老师巡视并了解聋生摆小棒的过程。完成后,请聋生汇报演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启发聋生一起总结摆小棒的几种方法:拿出25根和48根小棒,从8根里拿出5根和5根合起来,凑成10根捆成一捆;拿出25根和48根小棒,从5根里拿出2根和8根合起来凑成10根一捆;拿出25根和48根小棒,然后5根和8根合起来是13根,把13根中的10根捆成一捆。紧接着,引导学生小结:虽然摆法不同,但是我们每摆一次之后都要把散的小棒凑成10根一捆,就是“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这样,聋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获得了经验,有助于其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也降低了学习困难学生学习的难度,初次感悟“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操作升级,引导聋生在计数器上拨出25+48的计算过程,并说一说计数器上的算珠和小棒是怎样对应的。学生在展示中这样说:“我在十位上拨了2个珠子,就代表2个10,也就是2捆小棒;个位上拨5个算珠,也就是5根小棒,合起来就是25。然后,我再在十位上拨4个算珠,代表4个10,个位上先拨5个珠子与原来的5合成10,向十位进一,那么个位上还有3个算珠需要拨出来,所以,25+48得73。”
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聋生经历第二次抽象过程,感受计数器上的数位和数字的关系,明白算珠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不同的数的含义。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和摆小棒的动手操作过程,聋生再次感悟“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接下来由形到数的转变,抽象出竖式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图形教学中运用动手操作活动使聋生实现从形象到抽象的升华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图形和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聋生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图形教学中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有利于聋生实现从形象到抽象的转变,提高教学效率。
听觉障碍既严重影响聋生的语言发展,又严重影响聋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形成,给数学学习带来困难。因此,发挥聋生的视觉优势,通过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对于培养聋生的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动手操作活动在聋校图形教学中正是实现在聋生头脑中建构知识的最佳策略。
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制作了可以任意改变长和宽的长方形模具,还准备若干根顶部为1平方厘米的像薯条一样的小长方体。在教学中,我把动手操作的机会留给聋生,将小长方体填满模具。学生填得津津有味。填满后,让他们数出长方形面积。就这样,不断地改变长和宽,在多次的变式操作中,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学生惊奇地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它的长与宽的乘积。这可是学生自己发现的。然后,再用几次改变长和宽的变式进行验证。特别准!这样既为当下学习长方形面积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也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应用题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助力聋生深刻理解题意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难点。聋生由于听力障碍,直接影响语言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对应用题更是望题生畏。动手操作策略有助于降低聋生对应用题题意理解的难度,让聋生一边操作,一边在头脑中建立与题意对应的画面,形成表象。这无异于给了聋生一副登上成功解答应用题台阶的脚手架。
如,在教學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数学第十一册第37页的例1时,我事先用木板做了一个长长的沙槽。在教学中,我请学生模仿修路工人修路的过程,在沙槽里“修路”。聋生翻沙、压平,玩得不亦乐乎。于是我趁热打铁,随即让学生阅读例1,并提问:如果将例1的单位改成分米,你们能不能在沙槽里将这一题“做”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赶紧读题,改单位,在沙槽里根据题目操作,一条120分米长的公路在教室展开了。每天修12分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10天完成。接着,改成每天修15分米,同样长的路几天修完。学生开始重新修筑,所有人都参与进来了,都动起来了。答案是他们“做”出来的。显然,动手操作能助力聋生对题意理解。然后,为了让学生思维进阶,我又精心制作了课件,充分运用动画演示修筑公路的过程。两种修法,两种结果,一目了然。
从形象到抽象是必须抵达的,于是,我引导聋生根据自己的操作,画出线段图。学生由于有了直接动手操作的经验,很快就画好了线段图。可见,动手操作不仅有意思,还很有意义,能助力聋生对应用题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