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新路径选择

2021-09-22 08:58杨妮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

摘 要:少数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独具匠心的历史烙印,是各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里共同创造、共同传承的文化瑰宝。本文将分析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以重庆市酉阳土家摆手舞为例,发现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承中遭遇文化功能变异与文化结构变迁、现代外来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等问题,探究分析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乏力的原因: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过度商业化;少数民族文化自然传承能力的弱化。并提出增强文化认同与传承意识相结合;坚持创新与深化文化内涵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新路径选择,以期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 摆手舞; 传承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1-087-002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1]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少数民族文化经历了独立到融合,又从融合到革新漫长的变革,使其具有了独特的历史价值。时至今日,她依然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随着文化与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及人们审美标准、生活方式等的变化,也给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挑战。无论是内部嬗变还是外部冲击,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承,都已经到达了一个转型的关键点。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现状的探讨,可以明确少数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

当下我国乡村社会正处于历史巨变之际,各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域的社会形态也随之发生巨变,使得依托乡村社会而衍生的少数民族文化也随之嬗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与城镇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态环境还有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致使许多依托乡村社会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不仅内部发生了嬗变,而且还遭受着外部冲击。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遭遇困境,急需寻找新的传承发展路径。如重庆酉阳土家族摆手舞就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摆手舞是酉阳县土家最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形态,它在酉阳县城桃花源文化广场、大可乡、钟多镇、后溪镇等地发展良好。在酉阳县城摆手舞普及度与知晓度都很高,80%的人都会跳摆手舞。经改良的“广场摆手舞”在这里已经俨然成为了很流行的一种休闲娱乐的强身健体的方式。但是,摆手舞在农村的发展并不均衡,除大可乡、钟多镇、后溪镇等地发展良好外,其他农村地区几乎没有摆手舞的痕迹,大都只听说摆手舞而不会跳。摆手舞在当地学校的推广与传承发展也不均衡。比如在大可乡新溪小学摆手舞就被作为日常的教学内容,并引入课间操。但有的学校并不重视摆手舞的教学,只在参加比赛或领导视察时,才会象征性的、临时的开展一下。

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困境与原因

少数民族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才具有今时的魅力。当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取得斐然的成绩,但也遭遇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困境

1.少数民族文化内部的嬗变。一是少数民族文化功能变异。比如土家族擺手舞原本是一支庄严、肃穆的祭祀舞蹈。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如今的摆手舞,虽保留了传统摆手舞的“精华”,但其古朴、庄严之色锐减。将传统摆手舞的舞蹈艺术与现代舞进行糅合、提炼,已然失去了原有的祭祀功能,转变为现在的休闲娱乐和展演功能,逐渐演变为一种群体性的娱人舞蹈,失去了传统少数民族文化的原生性。二是少数民族文化结构变迁。少数民族摆手舞是一个文化整体,它由舞蹈、仪式、服装、信仰等民俗要素组成,有其紧密的传统性与整体性。[2]而如今的摆手舞,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古朴仪式、传统信仰等传统民俗元素,是从整体文化中割裂出来的碎片化民俗。它在经过不断地改造与包装后,逐渐走向表演的舞台,带给受众的也仅仅是摆手舞文化的皮毛,而不能让人感受到摆手舞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被不断地进行包装、改造,在提升其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少数民族文化结构的改变。

2.现代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文化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少数民族文化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遭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在与现代文化的竞争与整合中,少数民族文化的原生态性与传统性会逐渐减弱。从精神层面看,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年轻人走出山寨进入“外面的世界”。受现代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落后的,逐渐丧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敬畏,缺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部分人不再认可少数民族文化的存在。年轻人对少数民族文化失去自信的同时,少数民族文化也就失去了优秀的传承人。这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打击是致命的。

从物质层面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城镇化的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社会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渐由原来传统的生活方式转变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被放弃。乡村社会的现代化与城镇化发展,使得少数民族文化的原生态传承环境遭到破坏,传承陷入困境。此外,大众审美的改变,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在寻求传承时为迎合大众需要而变的媚俗化、商品化。[3]遭受到现代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渗透、同化的同时,使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失去了独有的生态性与文化意涵。

(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困境的原因

1.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过度商业化。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我国近年来普遍采取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将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纳入当地的旅游开发中。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是吸引游客和开发旅游资源的关键性因素。[4]独树一帜的少数民族文化能够吸引外来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从而发展旅游业,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商业价值,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能从旅游经济的发展中获得收益,反哺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商业经济的良性互动,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与传承。

但过度产业化开发,破坏了民俗文化生长的根基,割裂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性。比如酉阳摆手舞尽管近年来的发展较好。但是,已与其原生态的舞蹈文化有很大的差异。现在的摆手舞是经过多次提炼创编的带着休闲、商业性的舞蹈,已经不再“原汁原味”。它所谓的“原生态”更多的是为休闲、经济利益服务。长此以往,即便摆手舞文化传承下来,也将趋于大众化、商业化,而面临着过度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危机。

2.少数民族文化自然传承能力的弱化。少数民族文化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传统艺术文化。每一种少数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与传承都与其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等密切相关,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少数民族文化的自然传承,可以保留其文化的生態性与差异性。少数民族文化是依托乡村社会而形成的;同时也是在传统的农耕生态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民间风俗等基础上形成的。但是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乡村社会形态发生巨变,孕育少数民族文化的社会生态环境随之变化,基于乡村社会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发生了嬗变。少数民族文化自然传承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改变,使得少数民族文化难以依靠自身的机制发展传承,进而需要寻求外界力量的支持。各种外界力量的介入,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却势必会改变其文化生态环境。而这种改变一旦产生将无法消除,甚至会给少数民族文化带来灭顶之灾。

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充分发挥民俗文化自然传承的主体性,合理整合各种外界力量,重拾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传承的新途径。

(一)增强文化认同与传承意识相结合

民众才是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根本,只有根本得以巩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才会有活力,才能活化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通过宣传与教育的手段,培养各族人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内驱动力。以自我认同感为内驱动力,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5]使其认识到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大众媒体如电视、抖音、微博等电视数字媒体开展少数民族相关活动,来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向人们宣传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内涵、传承价值、历史传承等。合理利用新媒体,利于提高民众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引导民众正确认识和了解本民族的民族文化。通过大力宣传,增进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唤醒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进而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另一方面,政府应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在学校的宣传与培养。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每个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学校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比如酉阳县就较为重视校园教育对摆手舞的传承。2020年酉阳县通过“四进”深入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将民族文化教育教学融入学校课程计划;将土家族摆手舞进行创新改编为“摆手操”,在全县中小学课间操进行推广等。民族文化走进校园,让青少年了解、熟悉和喜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促进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从小建立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习惯,有利于提高文化自信,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力军。

(二)坚持创新与深化文化内涵相结合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自身的创新、外来文化的补充以及对其所处环境的适应。在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立足于少数民族文化本身,深化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内涵,融合吸收优秀的现代文化,取长补短,不断的创新发展,以新的姿态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使少数民族文化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中寻求传承发展的新路径。在传承中我们应在着眼形式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塑造。以创新融合为基础,做到文化表征与文化内涵相融合,从而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活力。以酉阳摆手舞为例。在摆手舞的传承发展中,人们很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只重视摆手舞的文化表征,而忽略了摆手舞的整体传承。如展演摆手舞,就仅仅保留了摆手舞的动作表征,长此以往,人们会逐将展演摆手舞当作原生态的摆手舞,而展演摆手舞并非我们想要传承的非遗摆手舞。所以在传承时,需要我们将创新与深化民族文化相结合。只有传承人明白民族文化的表征与内涵是一个整体,重视整体性民族文化的传承,才能使民族文化传承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坚持创新与深化文化内涵相结合,是在保留少数民族文化原有的传统精华的同时,使民族文化更具现代化与时代感,使少数民族文化能够走出民族,走出中国,走向全世界。

(三)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首先是资金扶持。资金投入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像酉阳政府投资修建的桃花源文化广场,对其摆手舞推广与普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政府可以积极引导民间力量,如社会商业或个人加入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形成“政府+社会”形式的资金投入模式,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其次是传承人的培养。政府需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与扶持。一方面是加强传承人的培养,开展传承计划,举办少数民族文化传习班,建立传习基地,组织人员参与少数民族文化培训。另一方面是对现有传承人的扶持,比如给予传承人物质帮助,使其获得物质上的满足。第三是加强行政保护。从政策上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比如酉阳县2010年,在后溪镇和大可乡建立摆手舞的发源和传播的文化生态保护村,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地域的保护。最后是民众的积极参与。民众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是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参与,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民众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的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故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应该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力量相结合形成传承合力,强化传承手段。只有在众多力量合力之下,多元化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才能更加具有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婧.试论休闲农业中竹文化的应用价值[J]汉字文化,2019(18):158-159

[[2]刘婷.山地社会的休闲活动与文化传承——以云南省元江县哈尼族棕扇舞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7(05):49-56

[3]张砚宸.传统东方插花文化的历史探索及现代性融入[J]汉字文化,2019(20):168-169

[4]周碧琬.对牡丹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8(26):110-112

[5]孔源.新媒体传播中国诗词文化之维——以《中国诗词大会》热播为例[J]汉字文化,2020(18):86-87

作者简介:杨妮,1992年生,女,土家族,重庆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文化
近30年湘西影视叙事研究
贵州古旧家谱学术价值简论
信息技术助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研究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贵州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研究
少数民族文化的跨区域法律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演变与传承:白族服饰文化解析
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