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义 李群英
摘要:白族是一个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西南世居民族,有其历史悠久的独特文化,服饰就是其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文章指出经过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与外来文化的融合,白族服饰展现了白族文化包容开放的一面,其服饰类型与文化内涵与其所处环境、从事生业、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审美等密切相关,是这些观念的具体物化。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白族服饰;演变;白族文化;民族服饰
中图分类号:J81
文献标识码:A
一、白族服饰的历史演变
纵观白族服饰的演变历程,我们能够发现白族服饰与白族文化发展历程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正是因为白族特殊的宗教信仰、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以及风俗习惯,才使得白族服饰呈现出现在的特征。
远古时,白族的先民以群居为生活模式,以渔猎为生业.其服饰无从谈起,只能以简陋的树叶、兽皮为衣。据考古材料可以证明,白族先民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能。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白族先民就以“头饰羽翎”著称,这与滇池所独有的文化底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讲.白族先人的着装服饰颇具特色。
南诏统治期间,大理地区的纺织业已初具规模。1974年在大理洱源县出土的纺织品中,经考古研究,发现是大理国时期的工艺品。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服式已基本定型。并出现了刺绣的服饰,绢类面料虽不华贵,但仍颇具美感。
纵观中国近代史,我们能够看出白族服饰也顺应时代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从白族服饰现阶段呈现出的特征中,我们能够发现白族服饰沿袭至今,其核心圈文化始终饱含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大理一带的白族男性,通常上身装束为黑色或白色对襟衣,下身以蓝色或白色长裤为主,此外,腰间还会系着精心制作的锈花包,头上缠绕着白色或者蓝色包头。碧江四区一带的白族(勒墨人)男性,项问佩挂数串彩色珠子,上身除了套着的白色对襟衣之外,还会加上麻布坎肩,肩上会佩戴护身长刀和花布袋。大理海东地区的白族男性,头戴瓜皮帽,上身的短襟衣上套着麂皮领褂,再在领褂上加几件布质或绸质领褂腰间缠着绿丝裤带.挂着绣花肚兜,脚上穿的是“云头”红鞋或者白布鞋。
大理一带白族妇女服饰与其他地区有着较大的区别:通常情况下,上身为白色长衣,外面套着黑色或蓝色的领褂,下身装束多为蓝色宽裤,脚上穿的是绣花“百节鞋”;相比之下.该地区未婚女性则是将发辫盘头,外面用彩色毛巾或者绣花布包头。白族姑娘从五岁开始就系围,主要是为了保持身形的窈窕,用硬板带制成的腰带缠着腰。腰带外面系有绣花飘带,再加上船形绣花鞋加以点缀,在白族居民看来.船形绣花鞋象征着一帆风顺,表现了白族居民对于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大理海东一带白族新婚女性,梳“凤点头”,头戴花圈帽,全身多为红绿衣裤。丽江九河白族妇女,上身装束以氆氇领褂为主.无论上身还是下身的装束。都充斥着花边的元素。鹤庆坝区甸北地区白族姑娘的服装装束的特征更为显著:头戴黑色、蓝色或者紫色的头巾,头巾长一尺两寸,并且头巾外面缠绕着=三丈六尺的红头绳,以此来寓意一年有360天。甸南坝沙河南白族妇女,头戴“千褶百皱荷包形黑色大圆帽”,大圆帽象征日月,寓意白族妇女头顶日月。北衙、松桂一带白族妇女头上用两丈四尺黑布缠成的尖头,这个尺寸也象征着一年24个节令。
二、白族服饰的分类
白族服饰文化由于受地理环境、各地物产、社会风俗、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服饰文化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多元化特点。
根据分布地域及受周边民族文化影响的不同,白族服饰可以分为大理式、勒墨式、那马式、丘北式、元江式、玉溪式、安宁式、南华雨露式、双柏式、镇雄式、贵州毕节式、湖南桑植等十二类,但是最基本的款式却是一样的,即包头,系围腰和穿前襟短后襟长的长袖窄内衫。外穿领褂,下着直筒吊裤裆。包头是白族服饰最显著的标识之一,但是因为不同地域,气候环境.社会风俗等差异,包头样式也是多种多样,这与各个地区白族居民所处的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围腰也是白族服饰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白族妇女展现其审美情趣和高超的手工刺绣、挑花工艺的天地,同时也是女性成熟的标志。直筒掉裤裆一直为白族流行,时至今日,也只有少数白族老年人才穿直筒掉裤裆。例如.剑川一带的白族未婚女性,往往都会带鱼尾幅或者花鼓帽,并且帽子上镶嵌着许多银泡钉”””。鹤庆坝区甸北白族姑娘头戴黑色、蓝色或者紫色的头巾,头巾长一尺两寸,并且头巾外面缠绕着==丈六尺的红头绳,以此来寓意一年有360天。此外,白族服饰的多样性的形成除受地理环境影响以外,还与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社会风俗以及周边其它少数民族文化交融有一定的联系。如洱源江尾、大理海东一带白族妇女过去经常带的“鱼尾帽”,洱源凤羽姑娘们戴的“凤凰帽”.就反应了他们对鱼和凤凰的图腾崇拜。又如,楚雄雨露白族因与当地彝族生活密切,其服饰在色彩、样式上都十分接近彝族,只是在服饰的图案上保留了白族传统的特点。
1.头饰。史书画中对于白族头饰的记载为:“绛裙襦、黑头囊、金珐苴、画皮靴、首饰抹额、冠金宝化鬓、襦上复画半臂”。现如今,这种绚丽的头饰装束已经不多见了,这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有着直接的联系。白族先民服饰追求简约明快、自然洒脱.随着各种文化之间的融合程度逐渐加深,白族服饰也逐渐朝着色调丰富的方向发展,既追求简约,又追求时尚。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金花头饰,相比于传统的头饰装束,金华头饰更像是一幅描述大理自然风光的风景画“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
相比于女性头饰装束,白族男性的头饰则比较简单,如大理、洱源、云龙、剑川一带的白族男性,包头颜色多为蓝色或者黑色。史料记载:白族男性先民用八角巾做头饰,外加7米长的白布或者黑布包头;白族女性先民的头饰则比较复杂,常见白缨穗、银簪、鱼尾帽、花头巾、冠针等头部装饰品。随后发展的过程中,洱源、大理等地的白族妇女开始尝试多种多样的头饰装束,并且年龄段是决定白族女性头饰的主要因素,如白族幼童通常都带帽;少女通常都是独辫发.在此基础上加上白缨穗、花头巾等装饰品;少妇的头部装饰以蓝色挑布花巾为主;老年妇女则是黑布头巾。
2.头巾。作为白族头饰工艺品中的佼佼者.白族头巾在大理、云龙、洱源、剑川、鹤庆、丽江、兰坪等地区比较流行.同时它也是白族女性晟常用的头饰。根据白族头巾的制作工艺,我们能够将其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1)刺绣头巾,在洱源西山、乔后等地区比较流行。刺绣头巾底部多为浅绿色或者天蓝色,头巾边角绣的是锯齿形的彩线桃花,中间环绕着山花野草,旨在烘托出生机勃勃的自然风光。(2)扎染头巾,大理周边地区比较流行。扎染头巾最为显著的特点就在于用靛蓝扎染白布,简单、朴素、大方。(3)挑花头巾,蓝布为底,辅以白线挑花.再用几何针法勾勒出各种图案。此外,不同年龄段的白族居民,其挑花头巾的色彩也会有所不同:年轻人的挑花头巾色彩绚丽,随着年龄的增长,花纹图案会逐渐简化。(4)多层头巾,在挑花头巾的基础上,辅以头巾外包,旨在区分长幼。通常情况下,少幼女童的头巾为单层,整体呈现出兔耳朵的形状;青少年女子则为双层;已婚妇女和老年妇女需要佩戴多层头巾.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头巾层数的不同.已婚妇女的多层头巾为8—10层,老年妇女的多层头巾为3—5层。对于多层头巾而言,最上面的一层一定为蓝色,并且在头巾上挑制白花。
3.首饰。早在清光绪年间就有“福美”、“三宝”、“三元”、“恒丰”等十六家专门负责生产销售首饰工艺品的铺号,能够为汉、彝、苗以及白等民族的儿童、妇女打造首饰”。现如今.白族金属工艺品在云南大理等地比较流行。其中,打造的金属工艺品主要涉及到以下十几个种:针筒、耳勺、牙签.有扭丝镯、扁桃镯、围腰牌、蝴蝶、龙风、剪链、仙、帽花.戒指、耳环、三须、五须冠针等。
史料记载,白族姑娘出嫁时,家长会为其打造一套首饰,并且首饰必须涵盖金、银、玉、串珠镯、藤手镯、扁桃镯、蛇骨链、三须、五须、银质挂链、纽丝锡以及小腿镯等。通常情况下,配套这两个首饰的白族女性都为已婚女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帽花、八仙、冠针、龙风等白族传统首饰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名贵手表。””‘
4.飘带。白族飘带在云南大理等地区比较流行,飘带的主要作用是系围腰。飘带多为扁状,面沿着延伸处逐渐变窄,即腰头交接的地方最窄。白族青少年女子多用白或者蓝色布料,白线为主,辅以挑花装饰;白族中老年妇女则多用蓝色或者黑色布料,鲜用彩绸。相比之下,年轻人的飘带更为绚丽,多种多样的图案,上至飞禽走兽,下至百草野花。
5.童帽。白族童帽使用人群自然是白族儿童,在大南、鹤庆、剑川、云龙以及洱源等地区比较流行。童帽多以动物为载体,如老鼠帽、狮子头帽、虎头帽等。造型多种多样。此外,童帽上还有梅花、菊花等图案装饰。童帽两段以圆形银饰点缀,正前上方镶嵌着佛像、青蛙灯银饰品。
6.绣鞋。刺绣工艺品(绣鞋)鞋在云南大理等地区比较流行。刺绣工艺品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1)圆口绣花鞋,几乎在所有白族居住地都比较流行。圆口绣花鞋仅有一组图案,鞋子两旁绣慢了山茶花、桃花、梅花等花卉,主要适用人群为白族妇女。白族小姑娘上学的时候也会穿这种圆口绣花鞋,长年累月,等到姑娘出嫁的时候,绣花鞋已经累积到上百双。男性接新娘的时候,也会有专门的人来挑鞋,鞋子多表明即将出嫁的姑娘比较贤惠、能干。(2)船型绣花鞋,常见于洱源、下关山等白族聚集地。船型绣花鞋以其造型著称。在大体造型的基础上演变出两种不同的系列:鸡冠鞋和鱼型鞋。除此之外,船型绣花鞋还用公鸡、青蛙、蝴蝶、石榴、桃花、梅花等图案装饰,因此,同圆头绣花鞋一样,船型绣花鞋的适用人群为白族女性。(3)绣花凉鞋,适用人群为白族男女青年。雪白布面缠绕,鞋两侧绣上几何图案,上革为底,并且在鞋头上顶上绣球。只有在节日盛会的时候,白族青年男女才会穿出来。
三、白族服饰的特点
作为白族文化的产物,白族服饰与白族人民的劳动方式、风俗习惯、自然风光以及气候条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白族服饰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白族绵长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有白族先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随着多种文化的交融程度逐渐加深,不同地区的白族服饰之间的差异性逐渐凸显出来,但这些差异性并不影响白族服饰的总体特征:浅色为主、色彩分明、对比强烈、简单大方。纵观白族服饰的演变历程.我们能够明确:第一,山区和坝区白族服饰的差异性在于坝区朴素,山区娇艳;第二,南北对比,越往南,服饰越严厉,越往北,服饰越淡雅朴素。
1服饰色彩以白色为基调
在服饰方面,白族男、女都喜好白色,正所谓“要得俏.一身孝”,由此可见白族先民对于白色的喜爱程度。通常情况下,白族男性的长衫、长裤、裹腿和草鞋都为白色,外界黑领褂,这种服饰搭配有一定的讲究:“三滴水”。此外.海东白族男性上身多为鹿皮领褂、绸缎领褂或者绣花兜肚,下身多为黑色或者蓝色的长裤。相比之下,不同地区白族女性的服饰差异更大,如大理白族女性,上身多为白色或者浅蓝色上衣,外面套着黑丝绒领褂.身上往往会佩戴“三须”、“五须”等银质首饰.下身以蓝色宽裤为主,脚上多为“百节鞋”。
2.服饰花形特致色调明快
白族妇女服饰装束中的色彩搭配堪称完美。白族青年女性的服饰装束多种多样,除了上衣、领褂、围裙和长裤之外,还有头帕、头巾等。上衣的色彩主要以浅绿色、湖蓝色、嫩黄色和白色为主,外面套着红色或者黑色的领褂,腰上系的是绣花短围裙。身上常常会佩戴“三须”、“五须”等银质首饰,下身多为蓝色宽裤。上下一体,色彩协调,既能保证白族人民对于强烈色彩对比的需求,还能够从多种不同的色彩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点才是最难能可贵的。除此之外,还有的白族青年女性上身为嫩黄色上衣,外面套着红色或者黑色的外挂,腰间系的是深带浅色围裙,娇艳而不是端庄,给人以落落大方的感觉。
3头饰艳丽
白族女性头饰装饰旨在与全身装饰保持协调.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并且不同地区的白族女性,其头饰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如大理一带的白族妇女,头上戴有头帕,已婚女性和未婚女性在头发编制上有着较大的差别:已婚妇女挽发髻,未婚女性则缠单辫,并且用红白绒绳将整个发髻缠绕起来,剑川一带的白族青年女性,喜好“鼓钉帽”、“鱼属帽”.通常鞋子两侧都会镶嵌玉兔银泡等装饰品;除此之外,各个地区的白族女性都喜欢配到耳坠、手镯等金银首饰。
四、白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其文化习俗、历史传承、自然环境也会有较大的区别,这也使得各个民族的服饰图案、色彩存在较大的区别。这些服饰因素某种程度上都承载着改民族历经千百年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可能与其从事的经济形态、民族性格、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密切相关。
1.白族服饰体现了白族文化的基本内涵
白族女性服饰多为白色、浅色调为主,这与中国传统的色彩感官有着直接的联系。白族居民常用白色等浅色调作为服饰的主打颜色,因为浅色调能够给人以一种朴素大方的感觉。这与白族人民天真、善良、热情的特点完美结合。从白族妇女服饰中,可以看出:白色为主,在基础上加上一定程度的嫩黄、粉红、淡绿以及湖蓝等,通常上身和下身都为一体的白色.外加风花雪月的头饰,焕然天成,相得益彰。嫩黄色象征着尊贵、浅绿色象征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代表了无限的生命希望,粉红色代表了温馨。外加红色或者黑色的马褂,各种色彩之间的相互碰撞,凸显出白族服饰特色。虽然色彩多种多样,但这并不妨碍色彩淡雅、淳朴的本质,相互作用下,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一种活泼、开朗、热情、积极向上的感觉。白族所特有的服饰与其绵长悠久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能够从白族服饰色彩中去感受白族人眼中的世界,换一个感性的思维,领悟色彩带给我们的享受,唯有如此.我们能够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更为透彻了解白族文化。
白族妇女服饰上绣了大量的动植物,图案刺绣并不是凭空想象得来的,而是白族特有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意识的产物,以服饰为载体,进而起到文化传统的作用。喇叭花图案有天长地久、坚贞爱情的含义;老鼠有“多于多福”的含义。无论是何种动植物,在白族人心中都有特殊的含义,能够承载某种情感。
2.白族服饰承载着白族人特质的生活习性和环境特点
从白族服饰中,我们或多或少能看出以下白族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以女性头饰为例:俨然一副绚丽的大理自然风光图,“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留人留下无限的幻想,白族人民对于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显而易见。从服装样式上看:白族服饰不仅是为了象征着白族特有的风俗习惯、自然风光以及生活方式,其最终目的在于方便白族居民劳作。白族先民最早定居在洱海等地,洱海地区独有的高原湖泊环境,白族人民劳作的时候势必会接触到水、天,因此宽松的裤脚能够方便下田时折叠起来。
3.白族服饰是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体现
文化迁徙的过程中,白族始终与彝族、纳西族等民族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推动不同文化层面的沟通交流,从而实现共同合作进步、经济利益相互促进的目标。各民族在服饰上也受到了当地其他名族的影响,相互间都作出了一定的调整。鹤庆县甸南地区白族新娘婚服不只是做工精细漂亮.部分细节还存在着极为显著的满族旗袍特点。
4.白族服饰体现了白族人的原始崇拜
农业和渔业是白族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因此,白族人民对于和生产发展相关的动植物都充满敬意,甚至还衍生出来了一种信奉本地植物和动物的原始白族巫教。大量动植物的图形被白族描绘在自己的服饰上,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白族原始宗教崇拜。对于为人的清白,白族人民极为注重.”做人要清清白白”,这是一句白族人民时刻铭记于心的警句:他们世代相传的为人标准就是“清白传家”,因此白族中的“白”字,并不只是表层意义中指代色彩,更重要的是将白族信仰的道德观念在其中隐含。白族人民的服饰花纹、色彩搭配上,最为常见的是象征富贵的牡丹花、代表爱情的蝶恋花等图案。白族文化中,“白喜鹊”象征着吉祥如意,在白族人民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五、结语
在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中,白族人民逐渐演化出了现今的具有鲜明白族特色的服饰。这一种习俗风格很大程度是受到了他们的审美爱好、性格特征、居住环境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白族文化迁徙的过程中,始终都在不断吸取其他民族服饰的特点,在保留自身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白族服饰的色彩和样式。透过白族服饰,我们不仅可以窥见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还能够从中对白族历史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白族服饰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此外,透过白族服饰,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个民族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白族的传统文化和其民族心理,唯有做到海纳百川,包容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才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人们不仅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和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他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