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黔
【摘 要】民族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媒体的支持,新媒体时代,更要积极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拓展传播形式与渠道,全方位、多维度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播,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项目基金】本文系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3—2014年度中央财政专项“中国古典文献重点学科及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zczw05。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凝聚了本民族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并构成了本民族的特质。有效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对维护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新媒体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同样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各种新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思想观念,影响着少数民族群众的价值意识构建的内容和方式。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无论是在媒介信息的选择上,还是受众在信息接收上都处于弱势,因此,借助新媒体传播、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势在必行。
一、新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传播现状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贵州南部,在境内生活着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毛南族、壮、土家、仡佬族等36个少数民族。这里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处处洋溢着浓郁的高原豪放之气。各民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创造美好家园的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积淀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庆典和娱乐活动。各民族建筑、服饰、婚俗、祭祀、歌舞等古朴浓郁,美不胜收。如,水族的端节、马尾绣、被誉为“华夏古文化宝库中一块珍贵的活化石”的神秘的水书;苗族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衫龙,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有委婉动听、抒情优美的“游方歌”,还有被称为“东方迪斯科”的苗族木鼓舞和庄重的踩鼓舞;布依族的花灯以其灯夹戏的独特风格、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优美的音乐唱腔而闻名遐迩;毛南族的猴鼓舞、瑶族的打猎舞等,这些独特的民族节日活动和舞蹈构成一座黔南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的大观园,深藏着民族的记忆和对本民族历史的追溯。民族节日活动的举行有其独特的时间性、神秘性、神圣性和文化性,在这样的文化场域中,吸引着本民族青少年参与其中,民族文化才得以展示、传播和传承。
民族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人,关键在于年轻人。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力度加大,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信息通讯和人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改变。一方面,少数民族聚居地一般都位于“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为改变贫穷的生活状态,离乡背景进城务工。由于种种原因,年轻的一代人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缺乏足够的兴趣,缺少文化自觉,民族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使得一些传统的民族歌谣、传说、民族民间技艺开始失传,一些民族歌师的离世,便出现“人死曲终”的状况,使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陷入困境。另一方面,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动方式随着现代传播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民族节日不再具有神秘性,节庆活动的时间性不再具有唯一性,而根据需要变得具有多元性。民族节日传统的原生态已变成现代意义的衍生态,成为游客观赏、猎奇的一种应景表演。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文化的强势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不断造成冲击,媒介的转型加速了人们对自身文化的遗忘,少数民族文化汉化趋势明显,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离其民族特色渐行渐远,民族文化的传播式微,带来更多是对本民族文化的隔膜与疏离,甚至有的在传播中面临着变异消失的危险。
在传播的内容上也不对称。从当前媒介的传播内容看,大部分集中在时尚、前沿的城市生活,虽然这些内容给受众带来了新鲜的、先进的生活理念,但这些内容对祖祖辈辈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民众来说,存在距离感。而展现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和文化的节目较少,有的节目表现的并不完整,使得外界对少数民族产生一些刻板印象。
二、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困境
民族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性格,关系着这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改革开放前,由于交通和自然地理位置的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信息传播相对闭塞,文化的传播方式也较单一,传播途径也很有限,最常见的传播方式莫过于人际传播。常常是通过市井街头,还有一些特殊场合,如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等特定的公共场所,人们才能聚集起来交换信息。社会生活中最直接也最常见的传播方式莫过于人际传播,客观上造成少数民族文化局限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格局。
当今社会的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传媒大幅度地改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媒体的扩张,自然打破了村落的闭塞状态,与外部的信息交流规模日益扩大,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文化传播得到了飞跃式发展。过去黔南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鲜为外界所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交通基础设施和传播环境的改善,藏在深山的黔南独特绚烂的少数民族文化逐渐被外界所知。但笔者就有关黔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内容上网查阅发现(截止2016年7月),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有关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相对缺乏,信息传播不对称,传播的内容均集中在各类新闻报道方面,对活态的民族文化的关注和传播力度不够。
(一)新媒体已使用,但民族文化内容缺乏
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对新媒体开发不足,微博、微信中难觅有关黔南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内容。网站中的信息一般常聚焦于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的新闻报道,且信息传播形式陈旧,呈现扁平化,未对背景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客观上导致少数民族文化整体形象不够丰富。对少数民族风情、风俗习惯传播不够,难以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为受众留下深刻印象。有的内容更新滞后,失去传播活力。
(二)文化资源利用率低
黔南地区生活着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毛南族、壮、土家、仡佬族等36个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特性,如,布依族文化的典型性、苗族文化的多样性、水族文化的唯一性、瑶族文化的神秘性、毛南族文化的特殊性等,这些是黔南多元民族文化的代表。在对外传播上,媒体有时关注的多是黔南奇特的山水风光和舒适气候条件,或是对少数民族祭祀活动过度渲染,真正涉及文化层面的东西不多,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精华的东西并未被完全开发利用,以至于可能会导致少数民族文化被误读,产生片面的解读。
(三)商业性过于浓厚
由于现代传媒根植于城市,特别是媒体在商业化模式运作下,传播内容倾向娱乐化,传播内容侧重于时尚前沿的都市生活成为众多媒体的经营方针。许多时候少数民族文化在各种媒体上得以呈现,是以经济活动的附属品形式出现。为了地方经济发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助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这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有时为了视觉冲击力,为了视觉审美效果,对民族传统艺术进行人为的“改造”,将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进行“包装”,致其“变味”。民族文化展演成为一种仪式或者一场视听盛宴去满足受众,脱离了民族文化本来的原貌,缺乏对少数民族文化深入的挖掘与传播,有去乡土化倾向,给民族文化的传播带来负面影响。
三、创新传播渠道,促进民族文化传播与发展
民族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媒体的支持,媒体不但包括了网络、手机等日常接触频率较高的媒体,同时也包括了户外广告、灯箱广告、车载电视等传播媒介。这些媒介无处不在,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选择更加多样,丰富的民族文化的传播形式与渠道应与时俱进。传播技术的进步,传播生态环境悄然发生着变化,一成不变的传播形式和内容很难得到受众的认可,尤其是得到年轻受众的认可。
文化的表达、传播必须要以一定的载体为依托,通过媒体表现出来。新媒体具有强大的扩张力和表现力,这为传播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应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加强对黔南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研究,积极探索适应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载体形式,使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常态化、网络化、个性化、持续化。
(一)人才队伍建设是民族文化传播的保障
新媒体是现代传播生态环境中重要的传播平台,它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载体。现在大众传播活动将信息传播与文化传播融合于一个平台,因此在传播活动中要有意识地确立少数民族大众传播的理念,加强培养一支民族文化传播的专业队伍。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传播民族的文化,必须要有一支民族文化传播人才队伍来支撑。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容包括文化机构、文化设施、文化工程、文化活动、文化人才等方面,其中人才队伍建设是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传播从业者对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进行选择和把关,所以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应重视少数民族传播人才的培养。任何一种少数民族文化,没有谁比它们自身更有发言权。民族文化传播从业人员与本民族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与深厚的感情,是实现民族文化自主传播的有生力量。另外,在培养民族文化传播人才时,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团队的横向联系与合作,利用好高等院校在民族文化研究方面的优势与科研成果。在加强对民族文化研究的同时,不断提高新媒体应用能力,以多维度的方式传播丰富的民族文化。
(二)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多样性的开发
传播渠道多样化是新媒体的一大特征,这也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用户持续增长,互联网文本、图像和声音等超文本的叙事整合,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便利的传播空间。其一,利用非文字传播形式,将民族文化用电视、电影、绘画、舞蹈、歌曲等多种形式展现在受众面前,让受众用五官去感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因为这一类传播模式更加直观、更加真实可靠,让受众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最真切的一面。在叙事策略上,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吸引受众的关注,找到与受众共鸣点,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如,由中央电视台《中华民族》栏目和黔南广播电视台联合拍摄制作的四集人文生态纪录片《喀斯特神话》,分《绿宝石》、《茶人生》、《江之盼》、《望星空》四个篇章,围绕贵州黔南独特的气候、生态、民俗、自然风光等,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展示黔南喀斯特的神奇,展现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之美。美丽的黔南借助电视媒体走出了黔南,走向了世界,培养了黔南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民族的文化自觉。又如黔南举行唱响布依族歌曲《好花红》活动,对民族文化品牌进行深度推广。
其二,利用动漫传播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以动漫为媒介传播民族文化,更易为受众所接受。动漫作品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同时还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黔南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三维动漫题材选取源,如,各民族历史、传说、民族传奇人物、民族节日、民族风俗等等,用三维动画的形式,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将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阐述与展示,使受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通过动画带来的动漫附属品,进一步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播。优秀的动漫作品可以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一部动态民族志。
其三,新媒体是时代的弄潮儿,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新媒体,新媒体也正在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变革。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和迅速发展也改变着社会文化的存在形态、传承方式、传播手段、价值功能和生存环境。从某种程度来说,新媒体扩大了文化传播的主体,拓宽了文化传播的渠道、突破了文化传播与传承的空间和时间限制、降低了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成本。尤其是微信平台让大众参与到文化传播中来,提升民族文化自主传播的参与度。可以开设黔南民族文化传播的微信公众号,这将大大提高传播效率,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来说意义重大。
(三)互联网+终端体验,拓展民族文化传播
立足于黔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运用大数据技术,推动“互联网+民族文化”网络平台的建设,一方面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助推民族地区文化品牌的塑造;另一方面,为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和旅游服务,为文化消费提供自主参与、体验互动的需求。如,在黔南州60周年州庆活动期间,在都匀古老的石板街举行布依长桌宴活动,近千名群众齐聚石板街尝美食、品美酒。宴席上,主客相对并对酒高歌,展示布依族特有的风情民俗和布依族人民勤劳、热情、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将民族文化以多媒体形式在线上展示与线下受众的参与体验结合起来,增强受众尤其是本民族群众对民族文化的感知和认同,激发少数民族的自豪感,从而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促进“互联网+民族文化”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参考文献:
[1]仁青卓玛 .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利弊研究——以藏族文化传播为例 [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
[2]陈峻俊、 邹慧霞 .论网络媒介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8).
[3]徐俊六 .新媒体环境下民族节日的文化传承研究[J]. 昆明学院学报,2015(2).
[4]王朝阳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技术困境及对策[J].新闻前哨,2011(3).
[5]肖芃.创新传播方式 促进文化传承[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2.
(作者: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文传学院副教授)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