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国庆+++高莉
摘 要:贵州古旧家谱是研究贵州移民、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家族文化的重要资料。从现存贵州古旧家谱分析,贵州的移民来自湖南、四川、浙江、江苏、福建、江西的较多。贵州的古旧家谱涉及彝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对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融合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贵州古旧家谱中的宗规家训等内容可反映出明清以来儒家传统文化在贵州的影响和传播。
关键词:家谱 移民 少数民族文化 家族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项目“贵州古旧家谱调查与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黔省专合字(2010)129号”
家谱是宗族历史的私家记录,内容丰富,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献,已经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贵州古旧家谱是研究贵州地方史、移民史、民族史、社会史、民俗学、宗法制度等的重要资料。
一、研究贵州移民的珍贵资料
贵州是移民大省,明清时期的大规模移民均与贵州相关,家谱中保存着大量人口迁移的材料,有些是关于普通家族人口流动的情况,不见于史志的记载。从现存贵州古旧家谱来看,贵州的移民来自湖南、四川、浙江、江苏、福建、江西等省。
据孙之穀、孙汉英等撰,清道光咸丰间抄本《孙氏宗谱》,孙氏由浙江嘉兴徙居贵州威宁。据杨裕深纂修,咸丰七年(1857)清白堂刻本《重修杨氏小宗祠谱》,杨氏明代由浙江移居贵州。据高以廉撰,光绪元年(1875)西充官厅刻本《渤海堂族谱》,高氏由江西庐陵徙居贵州贵阳。据路朝霖等纂修,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毕节路氏长房族谱》,路氏明初先由江南宜兴迁居山东历城,后迁入贵州毕节。据林绍藻纂修,光绪三十四年(1908)问礼堂刻本《林氏族谱》,林氏由福建迁入贵州毕节。据黄双珂纂修,贵阳文通书局1916年铅印本《平原黄氏族谱》,黄氏明代由楚南迁居贵州。据刘炜修、刘澍重修,1923年铅印本《贵阳刘氏族谱》,刘氏由湖南武陵移居贵州贵阳。据周鈜校集,贵阳文通书局1924年铅印本《周氏房谱》,周氏由湖南祁阳迁居贵州贵阳。据解江等纂修,贵阳文通书局1929年铅印本《都匀解氏家谱》,解氏明初由浙江移居贵州都匀。据张在兹等纂修,贵阳文通书局1930年铅印本《马武张氏族谱》, 张氏原籍安徽桐城、寓居四川,后徙居贵州平坝。据徐棨、徐承锦撰,1939年铅印本《铜仁徐氏先世事略》,徐氏由江西迁居贵州铜仁。
秦秀强借用白旄寨《蒋氏族谱》、邦洞《刘氏家谱》、蓝田《袁氏家谱》、远口《杨氏族谱》、渡马《杨氏族谱》、远口《吴氏宗谱》、坌处《刘氏家谱》、三团《李氏家谱》、凤城《周氏族谱》、白市《姚氏族谱》、赖洞《谌氏族谱》、坪地《姜氏族谱》、渡马《陶氏族谱》、高酿《粟氏族谱》、蓝田《刘氏族谱》、邦洞《肖氏族谱》等家谱资料,分析贵州天柱县的移民情况,指出“江淮移民迁居贵州省天柱县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湘西是江淮平原汉族移民向贵州高原推进的过渡地区,并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逐渐适应天柱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生态和生存空间。”[1]
二、研究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资料
贵州的古旧家谱涉及彝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保存着丰富的关于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资料,也体现出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贵州彝文古籍保存丰富,谱牒类有《叙谱书》、《布觉徙》、《寻根书》、《布摩谱》、《谱书》、《诺立数》、《支嘎阿鲁家世》、《谟储硕》、《布摩谱系》、《努讴》、《扯勒世系》、《匿姆数》、《阿芋德谱系》、《笃慕谱系》、《努讴数》《扯勒谱系》、《尼能十二代》、《阿芋陡谱系》、《俄索里素博》等。谱牒类彝文古籍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如:
《寻根书》,就是叙述大地形成,以九鲁哺、八鲁旺划分大地。天地有秩序,人也有秩序。叙述鲁朵、迷觉、斯里、策帕、塞赤等诸神的神谱。又叙述远古杂史及传说,尼能氏、实勺氏各部族百余代谱牒。《布摩谱》,就是叙述哎哺以来各部族布摩的代数,吐布、纳布、武布等布摩的职责,乌蒙、乌撒、芒部、阿哲等部境内的世系布摩,是了解古代彝族知识分子以及彝文创造使用年代的重要资料。……《俄索里素博》,此书详细叙述乌撒区域内的阿景、阿文、洛嘎、阿氐四大家支谱牒,迁往各地的历史和发展情况。又记载了阿氐、阿文两支分支后的谱牒。对研究乌撒部彝族发展史有重要价值。[2]
贵州侗族族谱有贵州省石阡县河坝乡安崇基收藏的手抄本《木本水源》、贵州省石阡县老校场杨岷山收藏的线装《贵州石阡杨氏谱系》、贵州省石阡县乐桥村王氏收藏的蝴蝶装《贵州石阡王氏族谱》等。《木本水源》“為元明代葛彰葛商长官司正长官司安氏族谱。记述安氏祖于南宋绍兴年间,与思州田佑恭等据有其地。有谱序、人物等,对研究思州历史等有参考价值。”《贵州石阡杨氏谱系》“其中17世杨九龙,元至元十六年(1279)授石阡司副长官,世袭至清光绪间。为协助官府管理少数民族事务时间较长的土司,对研究石阡侗族社会政治有参考价值。”[3]
贵州苗族谱牒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收藏的刻本《杨氏家谱》、锦屏县档案馆收藏的刻本《迪光录》(《亮寨龙氏家谱》)、凯里市档案馆收藏的《炉山顾氏族谱》、松桃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收藏的《龙氏志族规》等。《迪光录》“清同治三年(1864)十月为举人龙绍讷重新纂修。主要内容涉及八个方面:一是朝廷加封及土司世袭;二是雍正谕令严饬土官;三是纪战事、明治乱;四是开上进之途,兴教育之风,人文蔚起;五是记述人口、物产、田赋、夫徭;六是尽录祠庙、地方、桥渡、村寨;七是述语言及风俗;八是详述前人遗文。对研究地方史志和贵州苗侗民族发展史有参考价值。同时为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以及古代土司制度的研究提供珍贵的资料。”[4]据《炉山顾氏族谱》,镇远侯顾成的六世孙顾良相入苗疆后,娶妻文氏,育有雄邦、松邦、优邦、佼邦四子,繁衍为四支顾氏苗族。“民族融合通过移民后裔的异族联姻,建立了苗汉之间的血缘亲情。”[5]
潘世仁利用黄平苗族《龙氏家谱》、施秉革家《廖氏族谱》、平塘县布依族《陆氏家谱》、黄平仫佬族《罗氏家谱》等少数民族家谱资料分析贵州少数民族的特异婚俗,指出家谱对“同姓可以联姻,异姓反而不能通婚等特异婚俗的来历、发展演变过程记载十分详细,这对研究民族文化、民族史、民俗学是难得的可贵资料。”[6]
三、研究贵州家族文化的基本资料
家谱是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贵州古旧家谱中关于家族文化的资料非常丰富,宗规家训等内容可反映出明清以来儒家传统文化在贵州的影响和传播。如《黔阳宁海张氏家乘·训戒凡例》、《紫江朱氏家乘·家规》、《黔南陈氏族谱·训约编》等。
《黔阳宁海张氏家乘》是咸丰元年(1851)张开达主持修撰的,原谱已佚,现今流传的是民国十六年(1937)张熙贤手抄本,由威宁县羊街镇张泰申收藏,2010年新修的《清河郡南京派滇黔承祖公支系·张氏族谱》影印了张熙贤手抄本的部分内容。《黔阳宁海张氏家乘·训戒凡例》包括“异性不可乱宗”“堪舆不可过信”“同姓不可为婚”“奴仆不可命之为本姓”“坟前不可不树石碑”“丧事不可过用浮屠”六条,体现出较强的传统宗法和孝道观念。
如“异性不可乱宗”条:
本支百世,瓜瓞绵绵,事之所至,理之固然,是所愿也。但恐后世子孙,间有始艰厥嗣者,俗有过继压长之说,是必先择亲支,次及疏族,勿得抱异姓之子以宗,不遵者族人共议。
过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普遍现象,此条强调过继对象的选择要先亲后疏,不得抱养异姓之子为后,防止异姓乱宗,以保持家族血统的纯粹性。
《紫江朱氏家乘》,朱启钤纂修,有存素堂1935年铅印本、1943年增补本,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贵州省图书馆等藏书机构收藏。《紫江朱氏家乘》卷四收录《旧谱家规十二则》,包括敦孝弟、和妯娌、教子孙、慎婚嫁、睦宗族、和乡邻、虔祭祀、禁游惰、戒赌博、完国课、戒争讼、崇简朴等内容。
如“睦宗族”条指出:
今为吾族约,须体尊祖则敬宗,敬宗则收族之义。凡族中之贫乏者,遇有冠婚丧祭不能举行者,稍有力之家当同忧共患,或一身独任,或众擎共举,为之成全其事。视其人之材力可任何事者,为之设法安置,或攒会凑本使之经营,或出田议租令其耕种,俾得养赡身家,不至流于匪僻。如其子弟聪颖无力读书者,则帮出学资,送之就傅,俾得发名成业,亦增宗族之光。
宗族和睦,互相帮助,共渡难关,是家族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
《黔南陈氏族谱》,陈文荣等纂修,有贵阳文通书局1931年铅印本,贵州省图书馆、重庆博物馆等藏书机构收藏。《黔南陈氏族谱·训约编》,主要内容有:
对先代:认姓氏、识郡贯、知祖宗、修祠堂、葺祖墓、举祀典、辑族谱、绳祖武、继家声、保手泽、重宗祧。
居家庭:敦伦理、慎婚嫁、正名字、勤工作、普教育、端信仰、讲卫生、编预算、尚储蓄、图自卫、择乡里。
待族众:亲家族、密组织、行互助、谋合作、息讼争、设族会、订族规、惩败类。
如“亲家族”条:
始祖以下之血统裔胤,彼此之间即为族党。自九族或五服观之,有远与近,若自始祖本身观之,皆一体也。皆宜相待有道,相接有礼,四万万尚称同胞、讲合群,况此结合天然之血统团体乎。
此條强调家族成员同宗同祖,不分远近,均应以礼相待,团结一致。
参考文献
[1] 秦秀强.民间谱牒的历史价值——对清水江下游天柱县的考察 [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3):31-36.
[2] 陈光明,李平凡.贵州彝文古籍整理翻译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68-70.
[3] 贵州省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贵州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侗族卷[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2:5.
[4] 贵州省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贵州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苗族卷[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2:6.
[5] 韩蕾蕾.顾氏移民宗族与明代贵州开发和民族融合[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6):52.
[6] 潘世仁.从家谱看贵州少数民族的特异婚俗[J].贵州文史丛刊,1995(3):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