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子樱
摘 要:《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马克思运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对蒲鲁东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观点进行了彻底性的批判。理解《哲学的贫困》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主张彻底性批判的原因、把握蒲鲁东与《哲学的贫困》中所体现的政治经济学相关具体内容,有利于全面思考其对于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理论;《哲学的贫困》;批评;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5-0010-03
一、《哲学的贫困》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批判的原因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为驳斥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而创作的著作,其直接目的在于批判蒲鲁东在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哲学基础、改良主义、唯心史观等方面的错误思想主张。虽然这一时期马克思还未形成完整的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体系,但他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观点的批判对现实社会仍具有特殊价值,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经济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促使资本主义工业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周期性的危机爆发导致大批工人失业,社会负担日益加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矛盾加剧,社会陷入极大的混乱之中,林林总总的错误社会思潮此消彼长,特别是蒲鲁东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19世纪30年代开始,先后爆发的法国里昂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均以失败结束,无不说明着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的理论作为其革命支撑。只有彻底地批判蒲鲁东小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思想主张,反对其无政府主义、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指出阶级斗争的历史必然性,才能形成科学的、革命的阶级斗争理论。
第二,思想方面。蒲鲁东代表着小资产阶级固然会维系其阶级利益,他站在无政府主义和改良派的政治立场上提出了反对无产阶级政治斗争与暴力革命,主张以社会改良的方式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矛盾。1846年《贫困的哲学》出版后,在德国、法国、俄国的无产阶级中得到广泛传播,造成了工人阶级的思想混乱,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给科学社会主义清扫道路,马克思不得不以《哲学的贫困》为载体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蒲鲁东进行彻底的批判。
第三,個人经历方面。马克思与蒲鲁东关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从密切到破裂的过程。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和蒲鲁东的关系处于密切交往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都属于唯心主义阵营,高度关注人民的实际物质利益等社会现实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的诞生意味着二人关系进入隔阂阶段,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已经与蒲鲁东在历史观和政治经济学上产生分歧。尽管马克思1844年在巴黎的时候曾经同蒲鲁东有过较好的私人往来,但从根本上而言,马克思在该时期从未完全赞同过蒲鲁东的思想主张,只能称其对蒲鲁东的部分观点持保留性肯定态度。
《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贫困的哲学》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但二者在社会存在及发展根本动力、社会变革的途径、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等方面存在着根本性差异,思想体系的不同是导致马克思与蒲鲁东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马克思在1844—1846年期间经历了较大的思想跨度,从1844年以抽象人性为基点的理论思考,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根本的历史阐释,他实现了从唯心史观向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转变的思想飞跃。
二、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1846年出版的《贫困的哲学》一书中,蒲鲁东自诩为构成价值的伟大发现者,并认为也是由自己窥探到了价值比例规律的奥秘,由此政治经济学才成为了一门真正的学科。
在蒲鲁东看来,解决经济与社会问题,即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矛盾与经济社会普遍存在的贫富不均问题,需要把分工、机器、竞争、所有权等结合起来,实现价值构成。他认为,社会革命的根本任务在于经济上的革命,也就是首先解决劳动与财产方面的问题,在实现经济革命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社会政治革命。正因如此,在蒲鲁东看来资产阶级是进行社会革命的主力军,因为其掌握着社会上绝大部分的财产,并掌控着劳动领域的生产资料与生产方式,而最底层的无产阶级,包括农民与工人阶级,他们并不能够成为革命的领导者与依赖者。
三、《哲学的贫困》中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唯物史观的确立,为马克思认清蒲鲁东唯心史观本质并批判其思想观点奠定了基础。在写作《哲学的贫困》时,马克思虽然看到了交换价值量的规定性,但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还未成熟,还没有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交换价格和市场价格等要素之间的差别。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哲学的贫困》中对蒲鲁东的“构成价值学说”进行彻底性的批判,并为他后期写作《资本论》奠定理论基础。
马克思第一次揭示了经济范畴的本质,他指出经济范畴是历史性的、暂时性的,而非蒲鲁东所认为的范畴是永恒的,他运用唯物史观表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科学理论,初次揭示了经济范畴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的反映,而蒲鲁东唯心史观中谈论的范畴、原理是脱离现实的、抽象的逻辑范畴。
四、《哲学的贫困》批判蒲鲁东政治经济学思想观点的具体表现
马克思始终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对蒲鲁东的思想观点进行批判,他通过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他在彻底批判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的过程中丰富了唯物史观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同时还批判蒲鲁东研究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方法,阐述了辩证法的核心思想;通过驳斥蒲鲁东的经济理论,初步阐述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着重批判了蒲鲁东价值论的核心——构成价值说,指出构成价值是经济矛盾体系的基石。哲学基础与理论系统的根本差异是造成马克思和蒲鲁东理论体系之间存在巨大鸿沟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