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俊琦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不仅能传授给学生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国家相关的知识,更关键的是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章分析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探讨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提出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立足课本,深度融合课本资源;巧设问题,强化生活化教学过程的引导性;利用多媒体,优化生活化学习体验;分层教学,整合生活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分层教学;引导性;情境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30-0040-03
受限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以及生活经验积累水平,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知识理论时,可能无法将此类知识理论与自身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而出现了认知层面的断层,或者说出现了经验层面的缺失,导致自身无法获得有效的学习体验,知识的掌握程度也相对较低。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虽然不能保证将各部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点内容或者一些可拓展的内容加入到具体的生活化场景中,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场景结合起来,体会理论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形式,进而掌握知识的深刻内涵。在此期间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水平也存在差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节奏,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应用分层教学的方法,突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保证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均可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
1.需要满足新课标下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其他学科的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促进学生掌握自然学科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语文和英语这些语言类型的科目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影响较为明显,但从综合素质的角度分析,出现的一些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联系并不紧密,主要注重的是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与实际的社会生活联系相对紧密,是弥补学生对社会认知的基础内容。初中的校园生活其实缺失了社会生活的内容,并且初中生的生活圈子有限,社会生活与初中生校园生活的重合部分并不多,这就导致他们缺少社会生活经验。道德与法治教学恰好可弥补这部分内容,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
2.需要适应新时期学生个性化发展趋势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或者生活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生活资源更加丰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门槛降低。初中生出生在网络信息时代,对信息技术设备的应用相对熟练,手机、电脑等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设备。虽然现阶段县级初中住校生的比例依旧很大,这部分学生接触手机的机会不多,但是在假期或者计算机类的课程中,他们依旧可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应用设备上的一些功能。从此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或者学习内容会受到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在学习知识理论时,可运用到更为发散的思维。更为关键的是,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初中生的发展趋势更具个性化,语言词汇、行为方式等均会受到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这种影响已经渗透在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为此,教师若要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在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时,也应符合初中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1.可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提供有效资源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将课本学习到的知识与课外内容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此类知识时,也可借助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对理论知识的内涵进行进一步分析,对教学中的情境进行是非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理论的目标和方向。学生可借助具体的生活化场景,将教师所说的思想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经验结合起来,并与自身的思想观念形成对比,从而在这种矛盾中逐渐体会思想观念的有效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成形,但因为学生生活经验的缺失,一些价值观并不符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虽然初中教学并不要求教師为学生完整讲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但应为学生认知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一定的渠道,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相关理论知识时,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感受思想观念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进而从整体上改善自身的价值观念,在扩展性的教学资源影响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可有效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整合与学生兴趣爱好相关的学习资源,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供持续的学习动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为学生创设具体的生活场景,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包括电影、音乐、运动以及图书、漫画等加入到生活情境中,借此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性。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在此类内容的影响下,在课堂学习生活中会表现出更加活跃的学习状态,教师也可借此改善课堂教学的氛围。兴趣化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班级中不同层级、不同能力的学生在兴趣化的教学模式下、在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活动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或者符合自身兴趣爱好的内容。从此角度分析,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基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即使生活体验不同,学生也可在教学中获得与自身兴趣爱好相关的内容,进而以此作为学习的切入点,收获符合自身学习能力的知识。
3.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有效途径
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相对较长,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并非如某些理论家所说的一个月之内即可完成,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知识、理论与行为、思想意识同步整合、共同强化,这些因素也存在内在的相互协同关系,不以知识理论学习过程为基础的学习习惯培养过程有效性差,缺少了行为意识培养过程的理论知识学习最终的学习效果也会表现不佳。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既包含了知识理论的深入讲解,也包含了思想意识的有效渗透,能够将知识理论与思想意识的学习和培养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下,思考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学习效果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学习分享学习体验、分享生活经验,促使他们在不断分享和交流中,收获更有用的知识。这样,能优化学生对此类知识的思考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为其后续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为有效的学习途径,为其后续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