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的逻辑理路

2021-09-22 03:19夏巍邹晓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获得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

夏巍 邹晓宇

摘 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因其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各种需要是其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和提升的客观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同大学生建立主导主动的施教受教、平等民主交往关系是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基本保障;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内容选择上坚持整体性与系统性、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在内容呈现上坚持讲透、讲新、讲实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根本关键;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整合创新遵循挖潜个性、优化整体、综合运用的步骤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4.023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4-00111-05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指教育对象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因其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获得”意味着教育对象在客观上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知识、理论、观点等具体内容,其侧重于知识维度;“感”意味着教育对象在心理上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具体内容,其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则意味着其形成了或正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身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等方面都不断提高;意味着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了或努力成为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并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因而,着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不仅重要,而且迫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和提升的关键是“契合”,即大学生的需要得到了有效满足。这就要在阐明思想政治教育客观上能够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这一必要前提的基础上,着力探讨谁来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以怎样的方式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具优势等能够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几个重要问题。文章将试图从大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抓住大学生的需要这个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和提升的根本源头,围绕上述四个问题依次展开探索,以阐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的逻辑理路。

一、客观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以其自身所具备的性质和特点在满足大学生的知识汲取、维系社会关系稳定、思想境界和能力提升等成长发展的需要方面独具优势,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的客观条件完备。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来看,其传授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公民道德和民主法治教育等体现国家意志、社会价值规范和公民公共生活的内容,这些内容能够满足大学生汲取知识的需要。具体来说,伴随着大学生从中学步入大学,其与社会接触的时间增多、频率增高,在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中,其更加渴望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最新状况,获取更多关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及公共生活层面的知识和行为准则,以寻求政治身份认同,促使自己的社会角色更加牢固,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关于国家机构的运行机制以及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社会团体和组织等方面的知识和准则,有效满足大学生知识汲取的需要。

其二,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征来看,其具备政治性,这内在地要求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来影响社会成员,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质”。[1]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这些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政治要求能够满足大学生维系稳定社会关系的需要。具体来说,大学生在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人际交往,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通过人际交往,建立稳固的社会关系,使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被社会所接纳和认可,真正在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由一定社会所承担的、旨在促进个体实现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培养和发展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3],其能够通过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政治要求的传递帮助大学生接受和内化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推进个人社会化的进程,有效满足大学生维系社会关系稳定的需要。

其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来看,其是为了让受教者形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始终,这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提升思想境界的需要。具体来说,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事业追求、奋斗目标真正确立和成熟的时期,大学生在这一时期不仅需要学科专业知识、相关科学文化知识等知识因素作为积淀,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境界为人生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且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而这些必须经过系统的教育引导来培育和铸就。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大学生在思想品质、行为动机、理想信念、道德意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给予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指引和坚定的信念支撑,有效满足大学生思想境界提升的需要。

其四,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看,“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是其基本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求坚持“理论教育要联系实际、实践教育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4]的实现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价值养成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教育培养方式能够满足大学生提升能力的需要。具体来说,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日益重大,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也不断增多。关于个人的理想抱负,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压力接踵而至,大学生对于自身各项能力的提升产生了新的更高的诉求。一个人能力的顺利形成和持续发展是客观实践锻炼的考验与主观心态的磨砺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通过理论教育来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大学生的能力的顺利形成奠定良好的心态基调;而且还会通过开展社会实践、道德实践、劳动实践等实践教学活动来推动大学生能力的持续发展,有效满足大学生能力提升的需要。

二、基本保障:理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在确证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客观上能够生成的基础之上,需要对“谁来满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这一重要问题作出回答,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关系,这是因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构成的“教”与“学”的关系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1.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由谁满足

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就处于受教育者的位置,其需要自然是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教育者来满足,且由于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校,最能系统化理论化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场所也是学校,因而文章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为大学生需要的满足者。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目前学界并没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这一概念作出权威界定或达成共识。如果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概念出发,即“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依据一定阶级、政党的要求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的个体和群体”[5] 进行界定,那么符合这一概念的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学课程的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主体都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范畴;而如果是从实质从事的工作的目的和效果来看,除了上述谈到的四大主体之外,高校的教职工都进行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工作、都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例如,校园文化建设者加强对于校园环境的管理;宿舍管理员努力建设和维护良好的宿舍环境;餐厅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就餐环境、维护就餐秩序等工作和活动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路径、开辟了渠道、提供了帮助,他们在宏观上也都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与大学生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

首先,从二者的地位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构成了主客体的施教受教关系。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主體地位,“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负责搜集信息、决策、实施、反馈和调节等各个环节,引导和控制全过程。”[6]大学生居于客体地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他所起的作用就是积极参与、配合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过程”[7]。从这一角度出发,二者应建立主导主动的关系,即居于主体地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根据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照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从大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和机制的基础上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及时对教育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以不断缩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现状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要求间的差距,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居于客体地位的大学生也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交流思想,并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的表达反馈教育过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改进和优化教育过程提供最为直接和可靠的参考。

其次,从二者的最终目的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主体间性的交往关系。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施教和大学生受教的目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都是为了大学生汲取知识、维系社会关系稳定、提升思想境界和个人能力。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二者应建立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平等”强调的是作为我国的公民,二者平等地享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利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义务,不存在身份上的高低或权力上权威与服从的差别;“民主”则更加强调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沟通和表达,即二者都要及时充分地表达心声、交换想法,共同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建言献策。

三、根本关键: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优化这一内容供给是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根本关键。具体来说,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进行优化应从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两个方面着手。

1.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虽然具有客观规定性,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成不变的,相反,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它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选择向大学生传授内容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是要坚持全面性与系统化相统一。全面性是指教学内容要全面、覆盖面广,那些最能够“反映社会发展正常状况、满足一般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要求的内容”[8]是思想政治教育应优先选择向大学生传授的。但与此同时,也要坚持系统性。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各个要素有时会呈现出冗杂赘余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在横向的课程设置方面,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传授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存在一定的交叉;在纵向的课程衔接方面,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存在重复。系统化即要求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指的是面向不同专业大学生)和教学阶段(指的是面向不同年级大学生)归类整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侧重地进行选择,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

其二是要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要以国家意志和规范价值体系得以贯彻落实为根本导向,在选择内容时始终将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但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内容选择的多样性,这就要求侧重于大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进行选择。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除了意识形态特征较强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之外,还包括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从这些内容中挖掘与大学生成长发展最为密切、大学生最为关心和需要的内容,从而将“社会要求、国家意志、对象需求”[9]更好地结合起来。

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呈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标准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在讲透、讲新、讲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下功夫。

其一是“讲透”,即将晦涩难懂的内容将清楚、讲透彻。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难点内容都是共产党的伟大领袖在深入革命实践、深入人民群众的基础上,经过艰难探索而得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国家、民族发展的指导性理论,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将其讲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保持不断学习的热情,对理论钻研透彻、领悟深刻的基础上,再按照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层层抽丝剥茧,循序渐进、锲而不舍地传授给大学生。总之,一定要考虑到大学生的专业背景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针对性、有设计地进行教学活动,不能死板教条、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也不能故弄玄虚,把本就抽象的理论讲得深不可测,要谨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学生听了明白、理解地透彻。

其二是“讲新”,即将呆板稳定的内容讲地鲜活、生动。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用最新的理论成果、生活化的语言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習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是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方面要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1]。另一方面,还要强化生活话语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阐释和表达。国家领导人对于某一问题的经典论述和表达,如“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话语的体现;一部分网络热词、年度高频使用词如“奥力给”“C位”“打Call”等也可以用于包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让大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温度和脉搏。

其三是“讲实”,即将“高大上”的理论讲地“平易近人”“接地气”。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增强理论对于大学生个人价值的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集中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12]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加之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意识形态灌输的属性,导致部分大学生不但不会认真学习、用心领悟,反而加重了对其的排斥。要想让大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有用”,继而喜欢听、愿意学,就得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生活难题为导向,讲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激发大学生的精神动力、塑造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举止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使大学生在自身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不断被解决的过程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从而发自内心地接受和主动学习,推动其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

四、重要条件:整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何种方式传授给大学生直接影响着他们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速度和提升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有诸多类型,其中,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备不同的优势和特点,同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会因其运用的时间、情境等不同而发挥不同的作用,各载体的相互配合运用也会改变载体运用的整体效果。要想推动各载体的优势作用充分发挥,对其进行整合创新是必然选择。实现整合创新有以下三个重要步骤:

一是挖潜个性。这是指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类载体所具备的特点和优点。这既包括对传统载体的二次耕耘,也包括对于新型载体的发现和挖掘。例如,课堂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发挥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大部分内容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向大学生传授。而在课堂载体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课堂载体当然还包括高校开设的其他门类课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努力挖掘其他门类课程的思想指引作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堂载体,发挥“课程思政”的积极作用,推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进程。网络载体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互动方式,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使其与教育者沟通的机会增多、表达自我的机会增加,教育的互动性得以增强,有效弥补了传统课堂载体“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模式,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此外,校园文化具有“自愿性”的特点,大学生能够依据个人的兴趣和特长自愿选择、自主参与,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中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的排斥心理,更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被大学生所接纳。

二是优化整体。这指的是在充分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类载体的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对各载体的运用时间、情境等进行顺序调整,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推进更加顺利,以达到通过个性挖掘、局部调整带动整体优化的效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体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始前,可以利用网络载体进行教学前的准备工作,通过网络问卷征集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人物事件和经典思想等都是吸引大学生兴趣、拉近大学生的心理距离的有效手段;也可以利用实践活动载体,通过带领大学生参观调研红色基地、革命根据地、党史陈列馆等蕴含爱国基调的场所调动大学生的爱国情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其带着振奋的精神、高昂的热情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总之,要利用恰当的教育载体让大学生做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准备和知识储备,避免“简单生硬地把政治灌输给尚未准备好接受政治的正在成长的年青一代”[13]。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始时则主要利用课堂载体向大学生传授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通过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现代化、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动结束后,还可以利用校园文化载体,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寓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以更有利于其知识的巩固和内化。

三是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不但强调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载体的优势和长处,把握好各载体运用的时间节点,而且更加强调载体间的相互配合。具体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始前,在借助网络载体的同时,为了规避或减少混杂的网络信息对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还要善于运用管理载体,通过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制定网络使用规范等强制性条例的形式加强对大学生在网络中的思想教育与行为引导。在活动过程中,在课堂载体的基础上,也要善于利用大众传媒载体,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加深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结束后,在利用校园文化载体对大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时,也可借用人际关系载体,通过鼓励志趣相投的大学生建立学生社团的方式共同参与到各种社团活动、班集体活动等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其在不自觉中受到思想熏陶,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并最终实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4][5][8]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79,247,205,170.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3] 熊建生.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7.

[6]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412.

[7] 倪培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及其辩证关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25.

[9] 王立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39.

[10] 老子.老子[M].汤漳平,王朝华,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251.

[1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12] 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5.

[13] 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22.

[责任编辑:孙 皓]

猜你喜欢
获得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