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视域下校企协同实施专业诊改的价值与路径

2021-09-22 16:48朱震震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9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现代学徒制

[摘要]文章梳理了现代学徒制视域下校企协同实施专业诊改的内涵,认为通过诊改可以建立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提升招生计划性和就业市场性的匹配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企业人才需求的支撑度。对此,文章提出了搭建框架、设计“双线多层”模型、建立组织体系、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及管理规范、开发数据平台等诊改路径,并就此设计了运行机制,以期推动校企协同诊改体系的运行。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专业诊改

[作者简介]朱震震(1976- ),男,安徽含山人,南通职业大学,讲师,硕士。(江苏  南通  226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8年度职教立项课题“现代学徒制视阈下利益相关者价值协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D/2018/03/15,课题主持人:黄徽、朱震震)、2018年南通职业大学校级立项课题“基于悉尼协议高职院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例研究”(课题编号:18JK04,课题主持人:朱震震)和2021年南通职业大学校级重点课题“高职院校‘五型发展KPI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编号:GJS2021002,课题主持人:朱震震)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7-0096-05

现代学徒制是目前我国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最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升人才供给效率与质量的重要举措。自教育部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完善现代学徒制制度体系和机制建设,各地高职院校在实践过程中也结合区域特点探索出很多的典型做法,积累了成功经验,企业对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认知度、认可度和参与度不断提升。然而,我国现代学徒制在从“试点”走向“全面推行”的同时,还存在企业参与热情不高、缺乏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招生计划性和就业市场性的匹配度不够、人才供给不能满足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等深层次问题,严重制约了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成效。诊断与改进是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内部质量保证手段,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在厘清现代学徒制视域下校企协同实施专业诊改的内涵和价值的基础上,如何将这一成功经验从学校侧迁移到企业侧,建立校企协同的诊改制度体系以及运行机制,对于提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尤为重要。

一、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协同实施专业诊改的内涵

“诊断与改进”的概念首次出现于2015年6月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 号),其中指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杨应崧将“诊断与改进”的概念进一步解读为“质量生成主体以服务发展需求为宗旨,为高质量地全面达成计划目标并不断创造性地超越原定目标,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以体系化制度为保证,根据按目标影响要素制定的指(座)标体系对现实工作状态进行常态化自我定位、诊断,进而激发内在学习、创新动力,实现持续改进、同步提升的工作模式”①。万德年从专业的层面出发,认为“专业诊断与改进是以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反馈、第三方评价等数据为基础,对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校企合作与创新、教学管理与制度、质量监控与成效等进行分析,明晰专业当前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诊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订科学的整改方案并予以改进”②。

笔者认为,专业的诊断与改进是以满足教育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内外需求为目标,完善专业管理制度及标准体系,建立指标体系,针对专业建设及教学活动的状态数据开展全过程的监控和診断,及时锁定问题、分析原因、反馈改进,以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行为。而校企协同实施专业诊改是指校企双方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企业岗位人才需求为目标,建立校企协同互联的诊改体系和运行机制,以校企衔接的标准体系为依据设计诊断指标,对校企协同的专业人才培养项目进行常态化自我定位和诊断,进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工作模式。在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下,校企协同实施专业诊改是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专业教学工作的新途径,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对接产业发展的新机制,从市场需求方倒逼专业改革与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协同实施专业诊改的价值

(一)调动企业参与热情,建立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在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校企合作的实效性不强,只停留在一纸协议上,校企合作育人的许多障碍尚未破解。具体表现在:校企各自追求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不能有机对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和利益诉求不能体现,学校的教育环境和企业生产环境之间不匹配,学校文化价值取向与企业文化价值取向有差异等。校企之间要结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且在合作过程中根据市场变化而不断调整,关键在于校企要互惠互利,要有相关利益的衔接,而人才培养质量是校企双方共同关心的核心要素,是校企双方利益的交汇点。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校企协同的专业诊改,是促进校企相互融合、深度对接,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实践环境,联合培养校企双方都认可的高质量人才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推动建立深入、持久的校企育人长效机制。

(二)提升招生计划性和就业市场性的匹配度

专业只有建设在产业链上,并且随着产业链的变化而动态调整,才能最大限度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供给。现代学徒制下应建立校企协同的专业方向动态调整机制。设置什么专业、怎样建设专业,都必须在充分开展市场调研,完整掌握产业链图谱的基础上进行。在校企合作举办现代学徒制专业之前,校企双方还应该相互了解对方的资源、优势以及利益需求,再经过充分的价值碰撞和博弈后达成合作方案。建立校企协同的专业诊改体系,开展现代学徒制专业诊改,有利于在明确市场“需”“求”关系和“产”“教”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反馈的专业人才需求方向,动态调整各方向上的人才培养规模,实现现代学徒制专业建设与企业需求共生共长。

(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企业人才需求的支撑度

人才资源是企业生存的命脉,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人才决定了企业未来成功的高度。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取得实效,关键要看能否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企业岗位配置标准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以课程体系支撑企业具体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要求校企之间的标准动态衔接,确保人才培养结果精准有效。以育人为纽带、以人才质量为根基,建立校企协同的诊改机制,实施校企协同的专业诊改,将企业育人标准和学校育人标准动态衔接,通过过程性和阶段性诊断,及时发现亮点和问题,并进行正、负反馈,能够真正实现课证融通,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任职标准实质等效;能够持续改进现代学徒制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校企双方协同形成“育人—质量—用人—育人”的良性循环。

三、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协同诊改的主要路径

(一)搭建校企协同的诊改体系框架

校企协同的现代学徒制诊改体系依据成果导向理念,梳理现代学徒制教育活动的利益相关者价值需求,以目标需求为预期成果进行反向设计,确定校企双方分项任务及分项预期成果。校企双方诊改组通过考核分项任务的达成度及其对子目标的支撑度,形成内层反馈改进建议;项目指导委员会梳理企业侧和学校侧的标准体系并建立动态衔接关系,研制既相互独立又联动发展的企业侧和学校侧诊断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诊改数据平台;针对标准衔接状况及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数据监测;依托数据平台,开展契合度、支撑度、达成度、认可度和贡献度五个维度的数据分析与诊断,测量内外需求的满足度,及时锁定问题,通过计算指标偏离度、分析相关因素影响,最终确定重点因素并形成外层反馈与改进建议。企业和学校诊改组对己方问题进行及时改进,将己方改进情况形成文本连同需对方改进的问题清单、改进建议一并提交至校企协同诊改办公室,由办公室协调双方联动改进。

(二)设计“双线多层”的校企协同互联诊改模型

为解决在校、企单侧或双侧教学要素发生变化,或者单侧发现问题需要向对方反馈时,因缺乏沟通渠道而导致混乱的问题,构建校企协同互联模型。该模型涉及现代学徒制教学的各种要素分层,包括标准层、教学资源层、教学活动层、导师层和生徒层,当某层出现问题时,将问题反馈给己方诊改组,由己方诊改组提交校企联合机构,再由校企联合机构组织双方协调解决。该模型的优点是,项目指导委员会可以全面监控校企协同体系运行,时刻关注系统各层的衔接状况,高效率地对系统运行中的问题进行动态调整,保证体系运行顺畅。

(三)建立校企协同的现代学徒制诊改组织体系

校企双方联合成立现代学徒制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学校教务处、二级学院、校企双方的项目负责人、诊改专家以及骨干教师构成,下设校企协同诊改办公室、学校诊改小组和企业诊改小组。校企协同诊改办公室负责制订现代学徒制专业诊改方案,协调校企双方分别从学校侧和企业侧进行诊改,进行校企教学资源调研、企业人才需求调研,依据企业岗位认证标准建立专业(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专业(课程)评价操作办法,组织诊改实施,反馈诊断信息并对诊改结果进行评价。

(四)完善校企协同的现代学徒制质量标准体系及管理规范

校企衔接的标准体系是监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的窗口,可以从专业课程建设、导师队伍建设、生徒(员工)发展等多个方面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的标准体系应包括与产业需求衔接的专业设置标准、专业建设标准,基于岗位配置标准(专业知识、业务技能、职业素养等)的课程建设标准、课程教学标准,融合企业师傅标准的“双师”素质标准,基于岗位任职资格的毕业要求等,并实现上述标准的动态调整与双向互动。校企双方还应合作制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规范流程,包括学分管理、学徒管理、双导师管理、质量评价等制度,以及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学分认定和互换、学生企业课程成绩考核等规范性文件。

(五)开发校企协同的现代学徒制诊改数据平台

现代学徒制专业诊改必须以数据为基础。建立以内外需求为输入数据、培养成效为输出数据,以专业目标定位契合度、教学资源支撑度、培养目标达成度、专业发展认可度、社会服务贡献度为测量指标的诊改数据平台,是现代学徒制专业诊改的基础性工作。建立诊改数据平台也是检验诊改工作是否有成效的重要举措之一,有利于解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基础数据不全、状态数据不明、数据指标内涵不统一、数据统计受人为因素干扰等问题。建设现代学徒制诊改数据分析平台对于准确把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促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具有重要意义。诊改数据平台具备学校侧和企业侧双入口,以及校企标准衔接、培养过程状态两个模块,可实现数据的源头采集和实时采集,可为学校、企业、导师、生徒(员工)提供数据采集、查询、分析的信息化手段。学校、企业诊改组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全面掌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状况,以数据引导管理,在数据诊断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预警,为项目指导委员会提供分析及决策支持。

四、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协同专业诊改的运行机制

(一)建立质量诊断及改进机制

1.诊断机制。依托诊改数据平台检测目标定位契合度、教学资源支撑度、培养目标达成度、专业发展认可度、社会服务贡献度等五个维度的状态数据,判断专业内涵提升度及偏离度,寻找异常要素,及时锁定、分析、反馈。

校企單侧自我诊断。学校、企业诊改组对照工作计划和诊断点,定期实施自我诊断,进行数据分析,发现问题,发布工作预警,及时纠偏;根据日常自我诊断结果,每个学期末学校和企业诊改组分别撰写现代学徒制项目运行报告,校企协同诊改办公室每年度撰写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

校企联合过程性诊断。校企协同诊改办公室以教学活动为中心,采集源头数据和过程性数据,通过对关键监控要素指标的大数据分析,实现日常监控、过程信息监测分析、质量事故预警,及时反馈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培养效果考核性诊断。在目标、标准、制度建设基础上,开展阶段性和总结性的生徒学习效果评估,检验人才培养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

2.改进机制。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校企双方为质量主体,建立符合PDCA理論的双循环质量改进螺旋,通过过程性诊改与阶段性诊改相结合、自我诊改与考核性诊改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动态、持续改进与提升。根据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建立短、中、长期自我诊改和考核性诊改机制,实现各层面的持续循环改进;定期向社会发布质量年度报告,接受全校师生、全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质量改进螺旋的基本结构为“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监测—预警—改进—设计)—诊断—创新—改进”,是大、小循环有机衔接、协同互动的闭环系统,其各环节基本功能如下页表所示。

(二)加强专业诊改体系的运行

现代学徒制专业诊改由校企协同诊改办公室组织,学校、企业诊改组从校企两侧平行推进。

标准对接情况诊断及反馈。学校、企业诊改组定期检视专业、课程、导师、生徒(员工)层面的各项标准衔接情况,及时发现单侧变动情况及影响标准衔接的问题并反馈至校企协同诊改办公室,由办公室组织专家论证后将改进建议提交至质量保证委员会审批,改进建议再分别反馈至校企双方进行改进。确保校企双方标准衔接有效。

人才培养过程诊断及反馈。学校、企业、导师、生徒(员工)作为质量主体,根据诊改数据平台的实时数据,及时掌握各项教学活动计划或者个人发展计划的进展情况,对照诊改指标体系,及时发现实施、运行、管理中的过程性问题。各质量主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开展自我诊改或者过程性诊改,确保人才培养过程取得实效。

校企之间通过建立协同互联的现代学徒制专业诊改机制,具有以下现实意义:提升现代学徒制专业的目标定位契合度、教学资源支撑度、培养目标达成度、专业发展认可度和社会服务贡献度;调动企业全面参与现代学徒制教学活动热情,形成校企协同的长效机制;提升招生计划性和与就业市场性的匹配度;培养既有工匠精神,又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注释]

①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文件选编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78.

②万德年.高职院校专业诊断与改进的建构和实施[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

[参考文献]

[1]杜怡萍,赵鹏飞,李海东,等.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1):75-81.

[2]李梦卿,刘晶晶.我国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逻辑、特征与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8(2):45-53.

[3]王秋夜.内涵式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诊改”运行机制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0(14):40-44.

[4]许刘英.大数据背景下的高职教学诊改:内涵、理念及策略[J].职教论坛,2019(2):28-32.

[5]叶鉴铭,梁宁森,周小海.破解高职校企合作“五大瓶颈”的路径与策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共同体”建设的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72-74.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现代学徒制
校企协同,提升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水平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现代学徒制在经管专业的实践应用与探索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有色金属行业现代学徒制长效推广机制的构建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