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卿 余静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德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技术技能要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同劳动力市场的不匹配问题日益严重。为了缓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需求的矛盾,德国“双元制”大学应运而生。“双元制”大学作为一种新型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对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之间的联结与渗透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双元制”大学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了一批理实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自身政策逻辑的双元性、运行机制的完整性都充分展现了该类院校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也为我国本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双元制”大学;新型本科;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李梦卿(1969- ),男,安徽滁州人,湖北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余静(1998- ),女,河南信阳人,湖北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在读硕士。(湖北 武汉 43006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2015年一般项目“应用技术型高校标准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JA150055)
[中图分类号]G71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7-0026-08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一直是世界各国学习和借鉴的典范,但随着公众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要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德国实施教育改革以来,德国公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双元制”人才培养已由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变,直至出现“双元制”大学。2009年3月1日正式成立的巴登-符腾堡州立“双元制”大学(Duale Hochschule Baden-Württemberg,简称DHBW)是德国第一所“双元制”大学,现在已发展至9所分校,成为德国“双元制”大学建立与运行的典型范例。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结构性失业问题,为德国构建国际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起到推动作用。“双元制”大学探索出一条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沟通的路线,这种具有创新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不仅对促进德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对我国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也同样有所启示。
一、“双元制”大学的内涵与演进
德国社会发展的复杂性造就了德国教育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双元制”大学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承载着改变德国教育困境的希望,力图冲破传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禁锢。以巴登-符腾堡州立“雙元制”大学为例,其从中等职业学院逐步发展演变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主要是基于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进行内涵建设,培养更高层次的“双元”人才。
(一)“双元制”大学的内涵
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形成旨在“将传统的德国双重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迁移到高等教育领域”①。尤其是职业培训,主要依赖于行业企业,学校处于从属地位,参与的学校也多以传统的“双元制”中等职业学校居多,“与普通教育机构隔离的现象较普遍”②。而“双元制”大学作为一种新型办学形式,将职业教育与培训和普通高等教育有效融合,更好地契合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满足了劳动力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由此可见,“双元制”大学的内涵中应包含产业与高等教育两个主体内容,即从概念上看,“双元制”指的是学习者需要在企业和学校两个不同的场所进行技能培训和专业学习,按照字面意思用英文可以翻译成“German dual system”,但“双元制”大学的内涵更应有校企合作的深层意义,德国学者更愿意将其定义为“‘German Cooperative Education,即合作教育”③。合作教育不仅是表象上的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更是校企联合培养掌握专业理论与实际技能的双元学习者,双方拥有共同的利益是合作的前提和动力。“双元制”大学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高等教育、企业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离状态,助推产业链与教育链相衔接、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融合。
(二)“双元制”大学的演进
德国前总理科尔在《德国统一的双重力量》中提出:“经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年轻人是我们国家最大的资本,也是我们经济稳定的保证。”④德国“双元制”由来已久,其卓越的职业教育体系享誉全球。传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主要是面向中学毕业的年轻人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但这种学习模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日益发达背景下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双元制”大学即在此基础上产生并成长起来。巴登-符腾堡州立职业学院被称为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先驱,它最初被称为职业学校,是由戴姆勒奔驰股份有限公司(Daimler-Benz AG)、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Robert Bosch GmbH)和洛伦兹标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Standard Elektrik Lorenz)三家全球企业为主导与州政府联合创办的,学校规定学生每周有三至四天时间在企业工作,有两至三天时间在职业院校学习。这种办学模式是对传统大学的颠覆与变革,促使学生将自己获得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缓解劳动力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2009年,巴登-符腾堡州立职业学院正式更名为巴登-符腾堡州立“双元制”大学,共拥有9个校区和3个分支校园,与100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包括西门子、奔驰、保时捷、IBM、大众汽车、德意志银行等众多大型企业和开放性的中小企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双元制”大学已得到公众普遍认可,其发展也受到社会持续关注。
二、“双元制”大学的运行逻辑
“双元制”大学以培养理实一体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以坚持企业员工与学生双重身份为立足点,呈现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运行逻辑与办学特色。其培养目标、办学主体、学习者身份的双元性与“双元制”大学的内涵相耦合,凸显了新型本科职业院校建设的社会价值。
(一)培养目标的双元性——培养理实一体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教育领域越来越趋向于“学术化”,大多数人倾向于选择接受高等教育获得本科学历,然而“只拥有低级职业资格证书或只拥有一定学历而不具备较强工作能力的低技能者们无法长久适应劳动力市场,从而导致失业率和临时就业率频频上升”。⑤“双元制”大学产生于高技能人才短缺的背景下,摒弃了过去单一培养职业性人才或学术性人才的传统,在培养目标上主张打破常规思维,深度剖析市场需求,将职业培训纳入高等教育范畴,构建“生产与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国从经济衰微的困境中脱离的速度比其他经济体更快,这部分得益于其高度专业化和灵活的中型企业(中型企业占据了德国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人力资本的供应对于中型企业本身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当时‘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发挥了有效的补充作用,尤其是缓解了制造业与工程行业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问题。”⑥企业平稳发展需要高素质技能人才与成熟的创新科研团队,仅通过简单的职业培训难以实现。然而,在“双元制”模式下,企业可以对员工进行早期培养,提升员工的生产技能与团队合作意识等核心素质,增加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度和归属感。同时,“双元制”大学聘请行业领域的专家,为学生提供前沿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确保他们接受高水平的专业与实践教学。“双元制”大学将学术、专业与职业相结合,易于培养出理实一体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办学主体的双元性——校企合作共同传授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
“德国传统的人才培养组织主要由学术高等教育系统和非学术职业培训系统组成,这两个部分被严格分开,互不干扰。”⑦而“双元制”大学打破了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高度分离状态,坚持办学主体的双元性,人才培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学校负责为学生提供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企业确保培训课程包含工作场所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二者地位平等,共同对学习与培训内容进行整合与联结。
“双元制”大学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无论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规模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只要能为学生提供某些课程与学科的相关实践经验,都能够与其合作,构建工作与学习一体化课程。“双元制”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高达85%以上,这展现出了校企合作的优越性,其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契合市场的需要。正因如此,“双元制”大学得到企业的一致支持与认可,毕业生既获得了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也掌握了与该行业相关的实践技能,促进其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减轻企业进行入职培训的负担。
(三)学习者身份的双元性——拥有企业员工与学生的双重身份
在“双元制”大学中,学习者不再是单一的学生身份,而是拥有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这是有别于普通本科高校的显著特点。就读于“双元制”大学的学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通过德国高中毕业考试,二是与“双元制”大学的合作企业签订就业合同。由于“合作企业需要为学习者提供三年课程薪酬(企业可以根据公司惯例规定三年薪资与假期),因此企业会提高筛选标准与准入门槛,以保证自身投资利益的最大化”⑧。这种通过企业为学生学习支付费用的形式能够为学生提供资金保障,学生可以免去生活费用的负担,集中精力学习。不同课程持续学习时间与轮换时长会根据专业的不同发生改变,实习实践会占据总课程的二分之一,学习者也需要在不同的角色上达到平衡。
与传统职业院校不同,“双元制”大学的学生不是以学徒的身份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和简单职业知识的学习,而是在校以学生的身份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以员工的身份将学习内容加以运用与实践。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他们不仅进行了理论素质的培养与思维的训练,还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达到企业对求职者的要求,因此更具市场竞争力。根据现有研究数据可知,相比于应用科技大学与学术型大学毕业生,“双元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更好,“招聘‘双元制大学毕业生的公司大都表示不再需要组织培训课程,这类学生的工作效率更高,并且在毕业的三到五年内,职业竞升的可能性更大”⑨。“双元制”大学因其“双元”特性显著,学生能够获得更优质的学习资源及实践条件,也有利于其更好地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和技术技能水平。
三、“双元制”大学的运行机制
“双元制”大学在校企、行会、政府等多方支持下,办学模式不断走向规范化与法制化,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双元制”大學有着打破传统、面向现代化的更高站位,通过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管理评估机制、专业建设机制与教师准入机制,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完善应用型高校课程设置,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形成多元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一)坚持“双元”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与德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双元制”大学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将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生产中,构建了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双元制”大学在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上会根据社会的需求统筹安排,为学生量身定制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方向,搭建理论与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双元制”大学还在考核评估、教学计划、教师安排上遵循“双元性”,将学科知识与应用型技能知识相结合,将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相统一,将专职教师与企业培训师相对接,保证人才培养的方向性与一致性,从而为德国现代化发展提供充足的高质量人力资源。
“双元制”大学通过校企合作打造产教融合育人模式,获取来自院校、企业、社会机构、政府部门等多方面的优质资源,在育人的过程中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充分保障。产教融合模式,关键在于拒绝单一的知识形态。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设计,还是教师的选择,职业院校都应与企业达成共识,“将更多切实的岗位标准、企业技术和产业文化融入教学中,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性与针对性”⑩。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与新兴行业的兴起对人才的适配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应具备多元化特征。为践行产教融合的理念,“双元制”大学充分挖掘学生个性特点,降低个人职业可替代性,针对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培养出更加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建立“立体式”管理评估机制,设置高效多元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美国学者琼·玛格丽塔认为“无法评估,就无法管理”,评估与管理往往是一脉相承的。学校的管理是否完善合理会直接影响到其生存与发展,而评估为管理提供路径与方向。德国职业教育的成熟性为“双元制”大学的管理与评估机制提供了借鉴,现代职业教育受到学校、行会、企业、政府等多方面影响,形成了相互关联的多元化网络体系,“双元制”大学在这种背景下不断成长壮大。
构建立体式网络管理评估机制,政府、行会、企业、学校各方需要权责明晰、协同发展。联邦政府专门成立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牵头规范各类职业标准,制定培训大纲,为‘双元制教育提供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11。德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学生在企业实习、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和证书颁发以及就业等都需要得到行业协会的认可”,“行会的存在为企业主体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制度与质量的坚实保障”12。此外,“行会在‘双元制管理机制中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不仅需要代表企业参与实训大纲的制定,还需要监督考核培训质量”13。而企业在“双元制”大学管理中主导招生评估,只有通过企业面试、与企业签订双元协议的学生才有到“双元制”大学接受教育与培训的资格,同时企业也需要参与教学大纲和培训计划的制定,立体式的管理模式对“双元制”大学的平稳运行起到重要作用。“双元制”大学需要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利用高等院校与职业院校各自的特点与优势,在专业设置、课程选择、教师遴选、教学活动、企业实践等方面进行有效分配与安排,通过发挥高校与企业合作、政府与组织机构监管的协同作用,建立起定位准确、权责统一、高效多元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三)创新“多维度”专业建设机制,完善应用型高校课程设置
根据2016年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所下的定义,“‘双元制大学的课程是一种高等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相整合的课程模式,企业中的实践环节为其显著特征”14。以DHWB为例,其专业设置主要包括社会学、工学、经济学三大类别,各个类别的下属专业课程都是按照本州企业与社会的实际需要开办的。例如,在工科领域设有建筑经济、电子技术、木材加工、信息技术等专业,根据企业需求定向培养人才,培养的人才也可以直接对接企业。院校还配备了最先进的技术工具和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工程生产与操作的丰富设备。DHWB在海登海姆、海尔布隆、卡尔斯鲁厄、罗拉赫、曼海姆、莫斯巴赫、拉芬斯堡、斯图加特和维林根-施维宁根这9个校区设有学士学位与专业硕士学位的课程,根据地区设置相对应的专业,建立企业与专业高度匹配的建设机制,将工作领域与学习领域相对接。
“双元制”大学比较注重完善课程模式与分类标准,“其课程有三种不同模式,即职业教育整合型(适用于没有就业经验的高中毕业生)、企业实践整合型(适用于继续教育的企业员工和高中毕业生)、职业整合型(仅适用于继续教育的企业员工)”15,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课程的分类,更能适应学生的个性特征,符合学生能力需求。“双元制”大学课程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搭建了共通的平台,是完善“双元制”大学专业设置的重要元素,需要在职业教育课程与高等教育课程之间达到衔接、沟通与平衡状态,打造良性课程生态圈。
(四)建设“高标准”教师准入机制,打造特色高水平教师队伍
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起点与发展基石是高水平教师队伍,没有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院校无法进一步发展。“双元制”大学重视教师准入机制的建设,招聘教师类型不限于全职教师,也聘请校外兼职讲师以及合作公司和社会机构的专家。在教师聘用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许多教师都是行业中的精专人士,他们将行业中的专业知识带入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满足行业要求的培训,也提供了当前与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指导”16。在实践教学中,兼职教师的数量远远多于专职教师,特别是在实践课程上更多是由兼职教师进行授课,这些教师大多来自企业,他们不仅能向学生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还能将公司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方法融入教学之中。
“双元制”大学对于教师聘用的条件比较严格。在全职教师的聘用上,首先,明确应聘者具有博士学位,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其次,需要具备五年以上的企业经历,掌握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最后,还需要具备较好的教学能力与技能,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巧妙结合传授给学生。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的条件同样严格,“他们可能选自企业的一线员工,或是高级工程师,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履历与工作经验,也需要掌握正确适当的经验传授手段”17。学生专业能力与教师专业水平是息息相关的,打造高质量的教师团队也是学校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双元制”大学不断深化校企合作,聘请企业资深专家,建设高质量名师团队,为学生提供高水准专业指导,有利于促进其专业发展,也为学生参与研究项目与课题提供更多机会。除此之外,德国政府还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相关制度,对教师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等进行全面严格的规定,有效地保障了师资培养的质量。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能够为高质量教师团队建设提供保障;建立符合“双元制”特征的教师准入标准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为“双元制”大学打造特色化高水平教师团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双元制”大学建设对我国本科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双元制”大学促进德国教育事业步入了一个崭新阶段,经历从教育到社会、从传统到现代、从国内到国际的发展,教育领域不断扩大,教育内涵逐步深化,在人才培养上探索出一条独特的道路,成为德国高水平高等教育的代表。基于此,审思与借鉴德国“双元制”大学建设的道路与模式,能够为我国发展本科層次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有益参考。
(一)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推进创新驱动产学研合作
“双元制”大学创生于就业系统中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供应不足与高技能人才缺乏的背景,形成了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模式。该类学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利于缓解市场人才供应的矛盾。它主动融入市场,培养紧缺性人才,融合行业企业与高等教育学校,优化人才培养的类型与结构,进一步创新了产学研合作的新型本科职业院校的发展形态。目前,我国仍存在人才培养类型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紧缺人才供应不足以及企业对人才培养参与性不足等诸多问题。
德国“双元制”大学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其中不乏百强企业高管与政府官员,它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毕业生对其专业与办学模式的满意度不断提升,高中生也将其作为升学的首要选择。借鉴德国“双元制”大学的成功经验,我国在稳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校企双元主体协同办学。要根据区域特殊性设置相关专业,培养区域内急需的专门人才,积极支持与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要建立特色学科专业,改善教育教学方式,以创新驱动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具备更强的社会服务精神,拥有更多的科学研究潜力,擅长立足实践、运用创新型思维解决问题。
(二)打破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发展壁垒,深度打造多元主体合作共融关系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与传统职业资格制度的落后,“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对公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入到高等教育领域”18。当前,企业对毕业生的聘用标准都证实了劳动力市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参与程度不断上升,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趋势难以避免,但这逐渐促使教育重心转向了学术化领域,破坏了德国原有的教育体制结构。为了在满足公众对高等教育期望的基础上让职业教育重新回归市场需求,增加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结与渗透成为现在以及未来的关键任务。
“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明显分离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不同的教育路径指向不同的教育子系统;第二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校之间渗透程度低;第三是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关的就业与工作结构差距明显;第四是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治理制度和监管程序”19。“双元制”大学的产生与发展已经潜移默化地打破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严格分割的局面,在路径上,将职业教育延伸至高等教育领域,合并二者未来的就业发展路径;在治理与监管程序上,学校与企业建立一体化管理机制,由两个系统共同管理、各司其职。在现代社会,学历证书对求职者在社会分配中的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德国传统的职业培训制度造成教育选择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匹配情况日益严重,“双元制”大学改变了过度学术化的传统道路,融合了职业培训理念,使企业与学校之间对于人才培养与应用之间的矛盾得到了缓解。与之相比,我国高职院校与普通教育学校之间仍呈现明显割裂状态,这导致了高职教育的市场认可度与公众认可度较低、校企间协同人才培养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国高职院校亟须实现转型升级,打破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发展壁垒,既要保证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摄取,又要强化实用技能,使学生更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实现校企间人才培养的一致性,打造多元主体合作共融关系。
(三)发挥安全网的作用,改善结构性失业状况
德国职业培训体系由政府、企业及行会组织共同构建,这有助于培训者接受职场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使得职业培训具有高度针对性。但只进行职业培训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生产力与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止步于技能操作能力,而是更加侧重认知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双元制”大学较好地满足了这两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保障。德国传统的市场经济主要依靠社会福利体系对失业者或患病无力工作者提供失業保障补贴,但是受到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然负重累累。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双元制”大学在缓解德国社会保障压力、帮助经济恢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研究者发现,不同教育阶层的工作者面临不同的失业风险,在就业前景好的市场状态下,经过职业培训与没有经过职业培训的人都面临较低的失业风险,在经济不稳定的市场状态下,无职业培训经验者失业率高于有职业培训经验的毕业生(特指双元职业培训者),“经过职业培训的毕业生失业率高于高等教育毕业生,而‘双元制大学毕业生则面临最低的失业风险”20。德国摆脱高失业率状况,成为欧洲失业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双元制”大学教育模式功不可没。
改善结构性失业状况同样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现当下肩负的重要使命。青年失业问题是各国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毕业生面临社会经验不足且就业信息获取有限的现状,难以满足日趋多元的市场需求。“双元制”大学为我国建设本科职业院校提供了一个有效思路,即让学生在校园中接受所需要的教育,并在企业与其专业相匹配的岗位上进行长期的实践培训,帮助学生掌握适应企业用人需求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发挥安全网的作用。
(四)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
加拿大教育家简·奈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将国际跨文化维度整合到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中的过程”21。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双元制”大学将高等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理念,整合了有关跨文化内涵的要素与信息,构建起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国际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德国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通过签署《博罗尼亚宣言》,增加了欧洲各国之间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为欧洲各国的高等教育搭建了合作交流平台。“双元制”大学抓住了政策机遇,发挥其特色性办学优势,广泛吸引国际学生。此外,“双元制”大学在人才培养上也极具国际化特色,在课程设置上紧跟国际导向,培养多元化人才,并且为学生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培养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德国的“双元制”大学与国际上多所高校有着密切合作,“学生可通过向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德国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以及巴登-符腾堡基金申请奖学金出国学习”22,学生也可在跨国企业进行实习,除了完成实习学分要求之外,也能增加语言交流与国际工作经验。特别是近年来国家间教育壁垒逐渐瓦解,“双元制”大学卓越的办学经验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也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参考与借鉴的重要办学形式,如“由德国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大学和太仓欧商投资协会合作开展的太仓‘双元制本科项目,由中德两国共同参与,旨在为太仓地区的德资企业培养兼具应用与管理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23。我国要更好地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应深入剖析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发展模式,充分借鉴其有益经验并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注釋]
①11G?hringer A.University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karlsruhe:the dual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y[J].Asia-Pacific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2002(2):54,55.
②刘晓,陈志新.英、法、德三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发展演变与历史逻辑——一个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的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8(5):113.
③季靖,李玉珠.德国“双元制”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及启示[J].职教论坛,2017(22):75.
④CHEN J.Enlightenment of German Education of Dual System 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s Applied Universities[C].In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e,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Atlantis Press,2019:1441.
⑤POTAPOVA E, IVANNIKOV N.Migration and Dual Education System as Major Countermeasures for Problems on Labor Market in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and Russian Federation[C].In Proceedings of Topical Issue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Geography,Springer,2020:23-34.
⑥SCHENKENHOFER J, WILHELM D. Fuelling Germanys Mittelstand with complementary human capital:the case of the Cooperative State University Baden-Württemberg[J].Europea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20(1):73.
⑦19WOLTER A, KERST C.The‘academizationof the German qualification system: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y[J].Research in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15(4):510-511.
⑧REINHARD K, WYNDER M, KIM W S. Developing Best Practice for Cooperative and Work-Integrated Education:Lessons from Germany, Australia and South Kore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2020(2):184.
⑩周彦兵.产教融合视域下德国“双元制”模式分析及借鉴[J].教育与职业,2020(12):65.
12徐纯,谢莉花.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在德国何以存在——基于欧洲若干国家的比较与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1(1):74.
13任晓霏,戴研.德国“双元制”大学创新驱动产学研合作之路——巴登-符腾堡州州立“双元制”大学总校长盖尔斯德费尔教授访谈录[J].高校教育管理,2015(5):6.
1415蔡跃,祝孟琪,张建荣.德国“双元制”大学模式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180,181.
16REINHARD K, POGRZEBA A, TOWNSEND R, POP C 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in Germany, South Africa, and Namibia[J].Asia-Pacific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2016(3):258.
17YU L.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l Cultivat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J].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2012:36.
18BAETHGE M, WOLTER A.The German skill formation model in transition:from dual system of VET to higher education?[J].Journal for labour market research,2015(2):97.
20EBNER C.Labour market development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VET in Germany: An overview[J]. Research in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15(4):583-584.
21李梦卿,邢晓.德、美、日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及其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89-96.
22逯长春.从“职业学院”到“双元制”大学——德国巴符州职业学院发展轨迹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4(4):104-108.
23严红霞.东南大学成贤学院首届中德合作双元制本科学生毕业典礼在太仓隆重举行[EB/OL].(2020-06-20)[2021-05-
23].http://cxxy.seu.edu.cn/2020/0619/c116a30060/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