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稿 张玉虎
董六生
好朋友好兄长董六生先生的《董六生工艺作品汇集》已编辑就续,将要出版了。那天,六生兄来电话唤我过去,要我给他的心血之作“写上两句”。既然大哥看得起咱来,把咱当一瓣蒜。那咱自己也就不用装葱(怂)了,就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可是,写点儿什么好呢?翻阅六生兄给我提供的资料,发现此前陈社国和庄志明先生的序言已经非常详尽地介绍了六生哥的生活规迹和创作历程,介绍了六生兄作品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我这个半瓶醋的门外汉还能说点儿什么呢?那我就只好老老实实地捧读六生兄的作品,谈一谈自己的读后感想和收获吧。
六生兄是小店区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秸秆编结”和“葫芦、木板、纸板烫画”的传承人,这部《董六生工艺作品汇集》中所收纳的二百多件工艺作品的影像,大多属于这两个“非遗”项目,是他从艺十几年来成果的集中展示。这二百多件作品,每一件都是六生兄一人一手、一丝一缕、一斧一凿地制作出来的,件件都渗透着作者的心血,体现着作者的智慧。这二百多件作品,件件匠心独运,令人耳目一新,件件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细细地品读了六生兄的这部大书,细细地鉴赏了六生兄的这二百多件作品后,我从这部书里,从这二百多件作品中,从六生兄的身上,品味出这样几种精神境界:
一是砥砺前行、无怨无悔的献身精神。
六生兄1946年出生于清徐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从骨子里是一个农民;1966年入伍参军,四年的行伍生涯,把他打造成了一个军人;1970年转业到太原供电局工作,他又转化为一个工人。在村里,他是一个好农民;在部队,他是一个好战士;在单位,他是一个好工人,多次被评为先进模范。但工、农、兵这三种经历,三重身份,没有一样是从事艺术创作,没有一桩是与艺术有联系的。令人想不到的是,不甘平庸的六生兄于2006年退休之后,没有谋求留用或再就业挣钱弥补家用,而是把自己关在狭小的空间里,搞起了自己从小就喜欢但没有时间从事的草编、烫画等民间工艺门类的创作。没有技术,四处拜师;没有工具,自己制作;没有材料,自己寻找甚至种植。外人嘲笑,置之不理;家人抱怨,耐心忍受,就这么“一条道走到黑”地一搞就是十几年,直到做出成就,受到政府的重视、人们的敬重和家人的支持。这其中所体现的,就是一个人积极向上、契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砥砺前行、无怨无悔的献身精神。
秸秆编结作品
二是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
搞工艺创作,既得有艺术层面的构思能力,又得有技术层面的操作能力,用通俗一点儿的话来说,就是要求“心灵手巧”。工、农、兵出身,没有从艺经历,没有拜过名师的六生兄,在过了花甲的退休之年开始从艺,能够做得到吗?六生兄用他的实践,用他的二百多件作品告诉我们,他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为了做好那些缩微的老式农具模型,他置办了全套的精细木匠工具。见到对老农具有所了解的人就一一请教,他听说我在村里接触过马车,多次向我询问过关于马车的延杆结构。见到一个稀有的老式农具,就蹲在跟前细细地观察每一个细枝末节,有一次和家人外出旅游,他见到一个古式的轿车,就细细地观察开了,儿孙们大声唤他,他也充耳不闻。怪不得他所做的那些袖珍的老器具能做到细节真实,惟妙惟肖!再说烫画工艺吧,用烙铁在木板上、在葫芦上,甚至在纸上烤烫,凭烤烫印痕形成的线条构成图案,给人以审美的享受。除了要有合适的工具外,对技术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烙铁的温度、烤烫的时间、线条的粗细都得掌握得恰到好处,稍有差错,便前功尽弃。对此,六生兄凭着他的不懈追求和顽强毅力,不但使每一件作品做到构思精巧,而且做工精细,一丝不苟。那草编的花瓶明艳夺目,乍一看比细瓷的还秀美;那烫在葫芦上的蝈蝈活灵活现,就像会从葫芦上跳下来一样!六生兄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靠得就是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
三是勤奋耕耘、不图回报的奉献精神。
六生兄今年72岁,以现在时髦的年龄分段方式,属于40后。每个时代出生的人,都会受到时代的局限,都蜕不掉时代的烙印,六生兄当然如是。务过农,当过兵,做过工的六生兄,保持了工农兵的本色,坚守着40后人的那种时代特色。退休后,以他的人品,以他的技能,以他认真负责的精神,完全可以找一个待遇不菲的地方挣钱贴补家用。但他却选择了这样一条“自找苦吃”的道路,他不辞辛苦做了那么多精美的工艺品,至今没有出售过一件,没有从这方面取得过一分钱的回馈。曾有喜爱他作品的人出大价钱要买他的作品,他都婉言谢绝了。至今,这些作品都在家中放着和在小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展览着,供人们无尝参观。我和他交流时曾问过他,自己的家境并不富裕,为什么不用自己的技术增加点儿家庭收入。他淡然地对我说:“我年纪大了,我要在有生之年尽量把农耕时代的老东西留下一个模型给后人看,人做什么事情不能只为了挣钱。”六生兄的这一想法,与我这个50后不谋而合,六生兄的这种勤奋耕耘、不图回报的奉献精神,亦是我学习的榜样。
四是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
在这里我还要提起的是,六生兄不光是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还是一位能书善画的书画家和成就不菲的诗人,他的书画技艺当然和他的烫画行当有关,没有好的笔墨功夫,哪能在木板、葫芦上烫出那么出色的线条来。再说他的诗词作品,他还是省城一个诗社的成员,编辑印发过自己的诗集。对他的诗作,省城诗界名家孙爱晶大姐给予了很中肯到位的评价,他诗词的艺术水平,我不懂诗,就不加评说了。但我读他的工艺作品和诗词作品时,感觉到其中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他的诗作中有许直白的颂歌式篇幅我就不说了。在他的工艺作品中,也有许多件可以从中看出他的思想感情和好恶倾向来。如铝制作品中的《腾飞》、葫芦烫画中的伟人诗词等等。总之,六生兄的所有作品,都体现的是一种高雅健康、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没有那些低级趣味、庸俗无聊的内容。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
说了读六生兄作品的感想,就该说说对六生兄这个人的感觉了。我觉得六生兄虽然没有积累下大额的物质财富,但他却积累下了一笔大额的精神财富,而后者比前者含金量更高。
我觉得,对一个生活在基层的人来说,一辈子能在一件事情上做出成绩,能取得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就可以说是三生有幸了。而我这篇小文的主人翁却能在文学和艺术领域都取得成就,取得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这岂不是两个“三生有幸”了吗?“三生有幸复三生”,那就是“六生有幸”了,而我的主人翁正好名叫六生。
于是乎,本文的题目就起为:
“六生有幸”。w
醉心创作的董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