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记者 殷柱山
□ 朗兰英
阎锡山故居
阎锡山,字百川,号龙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在民国时期统治山西将近40年。1883年10月10日,阎锡山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现属于定襄县)的经商世家。
他从小饱读四书五经,9岁入私塾,就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在学习上很下功夫,刻苦努力。然而在14岁时,因为家里店铺急待用人,迫使他放弃了学业,随父亲阎书堂到五台县城自家开设的吉庆长钱铺学商。正是这段经历,让他获取了很多为人处世的经验。他因参与钱铺放债收息及金融投机,于1900年惨败,负债约1500两,于是,和父亲一道逃往太原躲债。金融投机虽然短暂,但却为他后来进行政治活动积累了原始经验。
1902年,在太原当店员的阎锡山,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学军事。19O4年被保送到日本留学,先入东京振武学校,毕业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下,他于1905年10月加入同盟会,曾会见孙中山并参与制订了同盟会“南响北应”的战略决策,即同盟会在“南部各省起义时,须在晋省遥应”。从此,阎锡山登上了政治舞台。1909年,26岁的阎锡山毕业回国,任山西陆军小学堂教官、监督。当年11月,奉召赴京参加陆军部举办的留日归国士官生会试,被赏给陆军步兵科举人,并授予协军校(相当于少尉)的军衔。几个月之后,阎锡山即升任山西新军第四十三协第八十六标教练官与标统(相当于上校团长)。在此前后,阎锡山同其他同盟会员秘密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把山西新军的领导权基本掌握在同盟会员和革命同情者的手中。起义军攻入城内,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成立军政府,公推阎锡山为都督。
参加辛亥革命是阎锡山一生中最光彩的一页。孙中山于1912年9月视察太原时曾说:“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阎君百川之功。……倘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
阎锡山登上都督宝座并获得如此评价,在国内是仅有的一人。
五台甚至山西乃至全国一直流传着“学会五台话,就把洋刀挎”的顺口溜,这说明阎锡山在用人方面具有浓重的地方主义色彩。定襄和五台相邻,定襄人在阎锡山眼中是半个老乡。阎锡山的用人标准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武五台,文定襄”。晋绥军中的高级将领多数是五台人,如:杨爱源、赵承授、王靖国、赵戴文等。文职官员中不少是定襄人,如:梁化之、吴邵之、师则程、薄佑烝、李涛庵等。
诸如阎锡山五台方言“们不饥”等笑话,“老乡老乡,赶你离乡”(阎锡山和徐向前都是五台人,二人是老乡,徐向前是解放山西的主要指挥官)等顺口溜,婚姻、小妾、五妹子等故事在五台、定襄广泛流传。五台人对阎锡山的大事小情都很关注,有条件的都要游览阎锡山故居,我也不例外。
今年春天,我终于如愿。
三月十八日,旭日东升,彩霞满天,我兴致勃勃,从五台启程,乘坐大巴车到了定襄县河边村路口下了车,顺着路标步行20分钟,“晋北河边民俗博物馆”的牌子赫然醒目。瞬间,我想起阎锡山故居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为“晋北河边民俗博物馆”。
雄伟的大门为古牌楼式门楼,两旁有砖砌的八字照壁,门头上悬挂着刻有“文沱草庐”四个大金字的牌匾。走进大门,一座小巧精致的假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根本不能一睹究竟。转过假山是第一院,院子颇宽阔,地面全由鹅卵石和青砖砌成几何图案。对面是高大的二层楼,南北两面是大瓦房。穿过过道是二院,二院的正厅为三间大房。屋内陈设着桌椅,供阎氏家族议事及宴会使用。南北均有出檐抱厦通往后院。三院的宫殿式大楼雄伟壮观,站在三楼顶端,可远眺全村景致。
这就是阎锡山故居东花园,一进三院,我在东花园里转了一圈,最大的感受是幽深博大,豪华而隐蔽,深宅大院,充满玄机,既排场又实用。
一院是阎锡山故居中最大的一个院子,四面均建厅堂,中间是花坛、假山和喷水池(假山、喷水池已毁,已在原假山处建一影壁,正面镌刻着当年孙中山先生书赠阎锡山的“博爱”二字手迹),周围则是用条石、鹅卵石和青砖铺漫雕砌而成的带有装饰图案的车马环行便道。
二院东大厅巍峨壮观,这座大厅分上下两层,正面大厅是当年阎氏家族议事和接待宾客、举行宴会的场所。1934年12月17日阎锡山的父亲阎书堂病逝,灵堂就设在这里,整整一个月的祭奠活动,满院金人银马、雪山素海,终日香火燎绕,笙管长鸣,十分排场。国民政府主席代表林森、山西省政府主席代表徐永昌、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代表蒋介石等都来此致祭尽哀。从遗存的一些历史照片和大量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阎府当年的赫赫威势。
通过东大厅一侧的过道,是东花园的三院。它比二院要小得多。但就建筑艺术而言,却更是精雕细镂,格外考究。不说其它,单说四面厅堂的底基,均由青石雕镂成莲花状石基(即须弥座),可见,阎锡山不惜钱财工本,追求至善至美。在正厅门楣处,还依稀能辨出“当仁堂”三个砖雕大字。
在东花园三院正厅的后面,还有一个比较隐秘的偏小院,也是阎锡山经常居住办公的地方。他每次乘车从外面回到故居,不需要经过外面的大院,即可将汽车停在后面的车道上,人可以从旁门进来,直接进入这个小院的正房歇息。如果有人求见,他亦无需绕到外面,而是沿着小院流金溢彩的迥廊转到前面正厅(即当仁堂),便可会客办公。
东花园整个院子的建筑,全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式,飞檐走壁,雕梁画栋,“五脊六善排山瓦,挑檐插飞挂铁马,立栏卧栏露明柱,鼓墩岩石接出厦”,十分讲究。各个建筑物上,都装饰着各种木石雕刻,栏杆柱底石上雕刻着狮子、毛猴,立栏、卧栏上彩画着各种传说故事,诸如“桃园三结义”、“吕洞宾出世”等。在日挂中天的时候,我来到东花园南窑外壁,即三院大楼的外壁,这些地方依然完好地保存着十八幅阎府家训石刻,其内容或谈论交友持家,或言说善德治学,均为阎锡山言论,每每驻足,都让我流连忘返。
阎锡山故居全景
在东花园的对面,是西花园,当天下午,我游览了西花园。比起东花园,西花园的规模要小得多,破坏也比较严重。所谓二老太爷府,即是阎锡山的二叔爷阎书典居住的府第。这里也是个大四合院,出厦明柱、雕刻及绘画也很精致。在东花园以南紧贴二老太爷府,有一座前后两院相通相连的瓦房建筑,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都督府。都督府后院的东北角,还有一处小院,院中耸立着阎府第二个高层建筑——得一楼。此楼前可通都督府,后部以地道与东花园二院相连。地道出口上蝙蝠翻飞,祥云朵朵,簇拥着“行得通”三个大字,均为石雕。此外,在二老太爷府的正南,还有一处院落,即上将军府,这是一座四合大院。在东花园的正北隔一条道,便是颇有名气的子明慈幼院。
东西花园是阎锡山故居的主要景点,经过一上午的游览,我已累得疲惫不堪,然而我还是振作精神,下午观看了三吉院以及周围的背景。
三吉院的建筑已不完整,我特别注意到三吉院的偏东南方向,耸立着一座三层大楼,底层是十分宽敞的三眼窑洞和一条通楼上的石通道,上面两层由青砖砌成。楼顶方砖平铺,可供游人登高眺望,近山远水,一览无余。因时间关系,我只能走马观花地看了七八个院落,晚上住在宾馆,翻阅了民俗博物馆的一些资料,对阎锡山故居有了一个整体上的认知。
阎锡山故居是民国时期的一座私宅,始建于1913年前后,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才算完工,耗资140万两白银。整个建筑群坐东向南,占地面积33000多平方米,气势恢宏,格局变幻莫测。从整体来看,堪比小皇宫。1929—1930年阎锡山、冯玉祥倒蒋(介石)前后,故居所在的河边村曾一度成为全国中心,阎锡山在这里运筹帷幄,谋划反蒋,被国内外所瞩目。
阎锡山故居十分壮阔,好比乔家大院。所有石碑,写的通俗易懂,是当年阎锡山对贪官的震慑。那时的官员喜欢把名言警句、铁律要言、座右铭等等刻在石碑上,希望人们永志不忘。
阎锡山故居不仅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政治仕途升降沉浮的历史遗迹。同时,它又以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彰显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其中尤以一组组精湛绝伦的石雕、砖雕、木雕而使游人流连忘返。遍布主要建筑物下面的地道、地下室又给这座故居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时过境迁,阎锡山故居隐秘而神奇的面纱在新中国成立后失去了所有的意义,沐浴在呼唤祖国统一的和煦阳光里。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