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志芳
随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课堂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研活动通常是以课时为单位的三课:备课、观课、研课,忽视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很少开展以单元、主题、模块为单位的研究与实践。一线教师也往往在日复一日的备课、上课中,远离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一课一学”“逐课推进”的缓慢教学,导致了我们只是实现了几个毫无关联的小目标,零散而缺乏系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优秀教学经验的复制与辐射,还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羁绊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要打破这种局面,需要我们把目光从单篇课文上收回,投向“整体”,即以单元为单位,把单元视为一个系统,分析其整体的结构和功能,有效联系、组织、整合学习内容,确立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本文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为例,探讨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策略和实施过程。
一、单元设计策略
单元教学是按一定的序列、逻辑进行的整体教学,在设计时,要有全局观,要统观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课文,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了解学生的学习经历,从整体的视角把握教学任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1.分析单元教材,明确教学价值
课文作为交流信息的载体,本身具有“原生价值”,被选入教材后就有了“教学价值”。例如,课文中的语文知识,课文所代表的某一类文体,课文在谋篇布局、语言风格上的独特性,课文中哪些是有争议的或值得探讨的地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小人物”的故事。在《阿長与〈山海经〉》中,鲁迅深情回忆了命运不幸却仁厚善良的保姆阿长,表达了对这位可敬可爱的妇女的感激和怀念。在《老王》中,杨绛回忆与车夫老王的交往,展现了特殊年代中闪光的人性之美,表达对不幸者的悲悯和自我反省。在《台阶》中,用“父亲”建造台阶的故事,引发读者对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错位的多元思考。《卖油翁》中,欧阳修借卖油翁讲述了一个充满大智慧的小故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四篇文章的共同点都立足于有弱点的普通人,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出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上、务实、求美。同时内容也有所侧重,有的侧重作者情感(《阿长与〈山海经〉》),有的侧重人物品行(《老王》),有的侧重人生目标(《台阶》),有的侧重人生经验(《卖油翁》)。四篇文章既有写人记事散文,又有现代小说和古代笔记小说,因此,一方面要指导学生了解叙事性作品的共性,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不同文体的差异性,获得阅读此类作品的方法和经验,领略此类作品的形象美、语言美、意蕴美。
本单元的写作主题是:抓住细节。在学习以上四篇文章的基础之上,归纳细节描写的类型、运用细节来刻画人物表达感情的方法,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形成文字。
2.基于学生学情,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教师的“教”是为达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服务的。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可行性,保证学生的参与度。
根据本单元在整册书中的位置,可知编者的意图是,相对于第一单元与杰出人物同行,感受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本单元是要求我们知道,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境界。对于学生来说,本单元内容更接地气,更容易使学生获得共鸣。但需要注意的是,本单元的《老王》原是人教版高二的篇目,《台阶》是苏教版初三的篇目,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阶段的初一学生,已经有了散文学习的基础,对散文的基本特点有所认识,初步学习了一些散文阅读的方法,但人生经历尚浅,还不足以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次内涵。故在设计单元教学目标时,不宜过分追求深度。同时也需要注意,学生学习基础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性,应尽量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本单元导语指出:“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基于学生学情及编者意图,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如下:1.从不同文体特点出发,帮助学生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重点。2.引导学生深入文章细节,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及形象,领会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3.组织教学活动,在课文疑难处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提升对课文意蕴的理解,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二、实施过程
单元活动的实施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架,明确任务要求、具体流程,把握核心活动,主要步骤等。虽然在建构课程内容时的整合点不同,有的增加,有的减少,有的合并,有的分类,有的比同,有的存异,但在实施过程中,都应按照整体思路进行教学。
1.依托文体,整体预习,确定文章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从整体上对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全面预习。在指导过程中,不能忽略的是文体的不同。文体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征,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价值。例如从标题角度来看,同是篇幅较长的写人记事文章,作为散文的《阿长与〈山海经〉》和《老王》,是以作者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并与之长期相处的人为对象,所记之事较为琐碎,作者的情感意脉起伏较大,故应以重点段落、精华内容的欣赏为主,把目光集中到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老王给“我们”送香油、鸡蛋等段落,处理好局部欣赏与整体把握之间的关系。作为小说的《台阶》,人物事件是高于现实生活的再创造,作者应站在一个较为理性的角度去看待作品中的人物,应以题目“台阶”为线索,探寻父亲的追求及从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这样的指导,不仅能使教学目标更清晰,而且能使学生习得一定的方法,获得阅读同一种文体的经验。
2.依据内容,关联文本,选择施教切入口
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依据内容,发现文本之间的关联,努力寻找学生的经验世界与单元主题内容的契合点,选择适当的角度切入,更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仔细分析这几个文本之后,笔者发现,和一般文章喜欢塑造高大全的完美人物不同,文中的几个小人物都有缺陷,或是形貌上的,或是性格上的。在研究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之后,笔者选择从第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为切入口,以“小人物的弱点”为主要任务,进行单元整体设计,引导学生群读文本,找寻人物弱点,并设计活动,指导学生探寻作者这样写此文的目的。由此学生认识到了人是复杂的矛盾体,只有直面人性并与之和解,才能向光亮处前行,同时也理解了作者的深层感情和写作意图:鲁迅以先抑后扬的手法,是为了凸显阿长给童年的“我”买《山海经》所带来的震撼及“我”对她真诚的感激;杨绛刻画瞎了一只眼的老王那可怕的濒死状态,是为了衬托他的高贵品质;欧阳修写陈康肃公的骄横暴躁,是为了反衬卖油翁的从容淡定。经过这样的有机整合、勾连,学生发现了不同文本内容的关联性,也习得了阅读这一类文章的方法,取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综合效应。
3.整合焦点,设计活动,指导阅读方法
在单元课程目标的指引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整合教学内容,找准整合点,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取舍,选取有价值的教学点,进行教学活动。以本单元为例,可以把目光聚集在以下几个焦点:多重视角下的人物形象、作者的意脉起伏、矛盾处的特别含义、结尾收束的妙处。
以多重视角下的人物形象为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把握人物的形象和情感反应。例如阿长,一般认为只要解读鲁迅视角下的形象即可,笔者认为这还不够,于是设计了以下活动:①从童年鲁迅、成年鲁迅的视角各用一句话评价阿长,并说明理由。②结合课文内容,想象阿长会如何评价自己。③联系《五猖会》,推测从鲁迅父亲角度评价阿长给我买《山海经》的行为。三个活动,分别从作者、主人公、读者三个视角追寻真实而立体的阿长形象。这些活动视角清晰,遵循阅读规律,由浅入深,形成紧密的教学逻辑,引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把文字里的“言外之意”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学生由此习得这一类文章的阅读视角,并应用到《老王》《台阶》对老王、父亲形象的解读中,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4.引导鼓励,辩证思考,尊重阅读个性
有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計的指引,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中能够做到思路清晰、目的明确,但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由于多个文本之间跨度较大,学生还没吃透一篇,教师就急于跨越到下一篇,导致学生只能浮光掠影,习得皮毛,有了“量”,却缺少了“质”,不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本单元的课文,每一篇都有进行批判性阅读的教学点,可组织活动,进行专门研讨。例如:①老王把杨绛夫妇当作亲人,临死前还来送珍贵的香油鸡蛋,为何杨绛要把他“丑化”,他们之间是平等的吗?②《台阶》中,“我”想帮父亲挑水时,父亲为什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③卖油翁告诫陈康肃公要谦虚低调,他自己做到了吗?笔者组织小组讨论,同学们兴致盎然,尤其是针对卖油翁,学生从文中的“睨之久而不去”“但微晗之”中读出了卖油翁想要吸引康肃公目光,急于一展身手的心理,他实际上一点也不谦虚,是个自得、自负、自以为是的老头。学生也因此意识到了作者塑造这一人物的真实意图。
5.有效积累,学习方法,进行读写活动
传统的“读写结合”,是对文本的某个片段或单个文本技法的简单模仿;笔者倡导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下的“读写结合”,是在深入学习了多篇文本之后,总结这一类文章的共通性,并选择有利于学生写作的教学点进行写作指导。笔者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结合学生的写作实际,确定以下两个教学点:①抓住人物的弱点,塑造一个真实、多面的人物形象。②遵循“聚焦、分解、还原、放大”原则,有序精准地表述细节,塑造人物。学生依据这两个原则,用天真的笔触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不再像原来那样完美但虚假,而是立体真实的形象。
总之,教师在单元教学和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整体把握和处理材料,从单元整体视角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步骤,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情适时调整,在学习过程中达成目标,提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碧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