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翠玲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医院,辽宁 沈阳 110168)
小儿缺铁性贫血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儿科血液系统性病症,这种病症的发病一般是因为儿童体内铁的储存量不足,无法满足正常的红细胞生成的需求,进而导致患儿出现贫血症状[1]。这种病情一般都是因为铁摄入量存在不足或者吸收量减少而导致病症发生,所以在临床的干预过程当中需要为患儿进行补充铁剂治疗[2]。临床大多数患儿都是在进行体检的时候才发现存在有缺铁性贫血的表现,患儿主要存在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的特点[3]。临床上对小儿缺铁性贫血进行铁剂补充治疗的铁剂药物相对较多,本文主要选择其中两种铁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这两种铁剂对小儿缺铁性贫血进行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同时将主要研究情况进行如下的论述。
1.1 一般资料 选择到我院门诊治疗的56例小儿缺铁性贫血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患儿中,男性患儿13例,女性患儿15例;年龄最大为5岁,年龄最小为0.50岁,年龄平均为(3.25±1.12)岁。对照组患儿中,男性患儿15例,女性患儿13例;年龄最大为5岁,年龄最小为1岁,年龄平均为(3.31±1.05)岁。所有患儿经过临床诊断均被确诊为缺铁性贫血,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本文所有调查对象的年龄均不超过5周岁。②所有研究对象符合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③排除因其他原因而导致的贫血患儿,排除存在消耗性疾病或消化性溃疡,慢性感染等病症的患儿[4]。④研究对象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并且具备明显的缺铁因素。⑤所有调查对象的血清铁均不超过9.00 μmol/L。⑥所有调查对象的总体结合力均超过62.70 μmol/L,运转铁蛋白饱和度均不足0.15。⑦红细胞的游离源卟啉(FEP)均在500 μg/L以上。⑧所有调查对象口服铁剂治疗效果明显[5]。本文所有调查对象根据喂养史、临床表现和血象特点等,结合有关的生化检验,排除因其他因素而导致的缺铁性贫血病史。
1.3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儿葡萄糖酸亚铁治疗,所有患儿应用药物的剂量为每次5 mL,每日2次,通过采用口服给药的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所有观察组患儿在治疗的过程中选择采用右旋糖酐铁进行口服治疗,每隔3 d为患儿进行一次右旋糖酐铁口服液的治疗,每次治疗剂量为5~10 mL,每日3次。在治疗的期间,所有患儿要禁止服用其他相关治疗的药物和保健品。本文两组调查对象均连续治疗6周作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当中如果患儿存在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多种不良反应,需要做好对患儿家长的解释工作,要获取患儿家长的配合和理解,同时要帮助患儿缓解不良反应,必要的时候可让患儿停止服药。
1.4 观察指标 统计所有患儿经过临床治疗以后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如果患儿经过治疗以后,患儿的血红蛋白能够恢复到正常的水平,这说明临床治疗痊愈;患儿治疗以后,如果血红蛋白没有恢复到正常指标,但是上升超过20 g/L,说明临床治疗有效;如果经过治疗以后血红蛋白不能恢复到正常指标,甚至恢复不超过20 g/L,这说明临床治疗无效[6]。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对本文两组研究对象的血红蛋白水平、血清铁水平和网织红细胞水平进行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以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包括上腹痛、铁锈味、恶心呕吐、厌食、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
1.5 统计学分析 选择统计学软件IBM SPSS25.0对本文所有的标本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检验,文中的计量资料均选择采用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同时选择采用t对所有的计量值进行检验;所有的计数资料均选择采用自然数/百分数(n/%)加以表示,并且通过采用卡方(χ2)对所有的计数值进行检验;等级资料的检验通过采用秩和检验与Ridit分析方法进行验证,同时以Z值表示;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28/2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7.86%(19/28),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7%(1/28),对照组为32.14%(9/28),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以后的血红蛋白、血清铁和网织红细胞等相关指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性。见表1。
表1 本文两组研究对象的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s)
表1 本文两组研究对象的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s)
注: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血红蛋白:t=2.1121,P=0.0393<0.05;血清铁:t=3.4755,P=0.0010<0.05;网织红细胞:t=2.1786,P=0.0337<0.05。
小儿缺铁性贫血在临床上是全球比较常见的一种营养缺乏症状,这种病症会对小儿的身心健康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临床有研究调查发现血红蛋白在110 g/L以下的营养性贫血患病率达到36.31%,其中主要以6岁以下的儿童为主[7]。从中也可以得出,现如今在进行儿童保健工作过程当中纠正小儿的缺铁性贫血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缺铁性贫血主要是因为先天性储铁不足,再加上饮食当中的铁含量不足等综合因素导致的一种病症,小儿缺铁性贫血会导致患儿出现皮肤黏膜苍白、疲惫、不爱活动等相关的不良表现,严重的情况之下,还会导致患儿伴随恶心呕吐、异食癖、心率增快等多种不良状况,使得患儿生长发育迟缓,抵抗力大大降低,增加临床的感染性病症的发生率[8]。特别是对于不足3周岁的患儿群体,因为患儿的大脑细胞发育和分化相对迅速,这就会导致因为缺铁性贫血会影响患儿大脑细胞的发育,甚至会产生一些不可逆的损伤,这种情况容易导致患儿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降低,甚至会导致患儿反应速度降慢,智力下降,所以要提高临床对缺铁性贫血的重视。本文主要分析对缺铁性贫血患儿在进行治疗的时候通过两种不同铁剂所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本文选择的葡萄糖酸亚铁是临床常用的一种铁剂,在对患儿用药的过程当中是一种有机的铁化合物,当pH不足4的时候可以表现为沉淀物,而当pH升高的时候又可以重新的转化成为可溶性的物质,所以在临床应用的过程当中,会被胰蛋白酶等水解,不会对研究对象的胃黏膜产生损害,应用的时候具有一定的效果,而且药物口味相对较好,所以临床应用的时候更容易被小儿所接受,不存在排药的反应[9]。本文所应用的右旋糖酐铁也是一种效果良好的铁剂,在临床用药的过程当中没有传统铁剂应用时可能出现的铁锈味,所以在临床用药的过程中提高了吸收的效率,不会产生严重的胃肠道刺激,更容易得到小儿的接受和认可。因为患儿在门诊接受治疗,所以有些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够按照要求及时的到医院复诊,因此可能会导致这一部分患儿在治疗过程当中,血液指标的复查资料出现缺失,所以会影响医师对临床效果的评价和准确性,也会对相关胃肠道的不良反应统计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部分患儿,本文主要通过以电话随访、微信、QQ等随访方式进行药物不良反应的追踪,使患儿能够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血液指标的复查,这样保证了临床资料的准确性[10]。
而且在近几年,全国儿科血液学的相关儿童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当中指出,间断补铁治疗方法可发挥出理想的治疗效果,所以本文在对观察组患儿应用铁剂治疗的时候,也通过采用间断性补铁的治疗方案加以应用,从本文结果中也证实了所取得的价值和疗效。这主要是因为铁离子主要在十二指肠内被黏膜所吸收,通过间断补铁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避免黏膜的铁超载,可以充分提高铁元素在儿童体内当中的利用率,减少肠丢失的情况,而且间断补铁的方案也和人体的周期更新相适应,所以能够更好的促进身体对铁剂的吸收。
综上所述,对小儿缺铁性贫血在进行治疗的时候通过右旋糖酐铁进行间断口服治疗所取得的效果优于选择葡萄糖酸亚铁治疗的效果,可以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患儿的相关实验室指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