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祥 代顺丽
【摘要】阅读方法、阅读技能与阅读策略的意义重叠之处在于三者都是试图解决“如何阅读”的,但三者的内涵却存在根本性差异。从理论背景来看,阅读方法是基于学科理论的阅读方式,阅读技能则是基于经验背景的阅读方式,阅读策略是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阅读方式。三者虽都是指向“如何阅读”的工具性概念,但原理完全不同。理解了三者理论背景的差别,能让教师对自己所教的阅读方式进行反思和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力。
【关键词】理论背景,阅读方法,阅读技能,阅读策略
阅读方法、阅读技能和阅读策略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概念,也是最为核心的概念。从广泛意义上看,三者具有重叠的意义表达域,都是指向如何阅读的,暗含着“通过什么方式来阅读”的意义;从知识分类看,都是关于“做某事”的知识,是程序性知识。
我们可以假设,“如何阅读”是阅读教学中最根本的问题,阅读方法、阅读技能和阅读策略都在试图解答这个问题。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这是三者意义重叠或相同之处。既然都是指如何阅读的程序性知识,那么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分吗?三者虽都试图解答“如何阅读”这个问题,但给出的解决路径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人患了感冒,西医、中医、藏医都开了药。这三包药都是感冒药,但其药理、药材却有区别。这个例子能恰当地说明阅读方法、阅读技能和阅读策略三个概念之间的共性与区别。我们可以说,三者都是医“如何阅读”这个病症的“药”,但三者的“药理”“药材”却大不一样。
那么阅读方法、阅读技能和阅读策略三者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为了阐释清楚三者之间的区别,本文以《静夜思》的三个教学案例来说明。
一、《静夜思》的三个教学案例
李白的《静夜思》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选文。本文呈现了关于这首诗的三个教学案例,为了节省篇幅,这里对三个案例进行缩写,只摘取主要的教学内容。
《静夜思》的第一个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能识记9个生字、新词,认识1个新偏旁,会书写7个生字。
2.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1.复习已学过的李白的诗:《古朗月行》《赠汪伦》。
2.介绍诗人,图画导入。
3.播放古诗朗诵课件,请学生认真听记古诗内容。
4.出示画有停顿符号的诗句,让学生在书上标一标。教师范读,学生练读。书写7个生字。
5.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先讨论,然后由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后,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面对皎洁的月亮,思念家乡、亲人。夜深人静的时候,明亮的月光照在李白的床前,白白的,就好像深秋的地面上结了霜一样。诗人抬头看着明亮的、圆圆的月亮,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遥远的家乡。他多想与家人团聚呀!于是,诗人写下了《静夜思》这首诗。
6.悟读诗句:《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表达了外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分读每一句,讨论和品味诗句表达的思念之情。
《静夜思》的第二个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新偏旁。
2.朗读和背诵古诗。在朗读和背诵的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过程:
1.猜一猜。谜语导入: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猜一自然景物(月亮)。“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与月亮有关,让我们把书翻开,说说图上有什么。”(板书课题)
2.读一读。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
3.画一画。学生拿出一张纸,根据诗句的内容画一画,并在小组内交流。注意:要画出时间、地点、诗人、景物。
4.演一演。请同学扮演诗人,演一演当时的情形。
5.吟一吟。播放吟诵资料,教师先示范,再让学生吟诵。
6.背一背。背诵全诗。
《静夜思》的第三个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学习5个生字。
2.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情感。
教学过程:
1.预习。课前完成:借助工具书,学会认读5个生字。
2.检查预习。轻读诗歌三遍,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3.理解诗歌。
(1)检索。从题目检索:静(氛围)、夜(时间)、思(事情和主题);从结构检索(前两句诗写夜,后两句诗写思);从内容检索:时间(夜)、地点(床前)、动作(疑、举头望月、低头思乡)、景物(明月光、地上霜)。
(2)概括。一句话概括诗歌内容:诗人在夜晚望月思乡。
(3)解释:诗人为什么会由月光联想到地上霜?为什么举头望月,继而会低头思乡?
这三个教学案例所使用的阅读方式很不相同。笔者以为,第一个教学案例所使用的阅读方式是阅读方法,第二个教学案例使用的阅读方式是阅读技能,第三个教学案例使用的阅读方式是阅读策略。至于为何如此判断,本文将结合案例的分析详细阐释。
二、阅读方法、阅读技能及阅读策略的根本区别在于理论背景相异
一个概念往往根植于某种理论。概念的理论背景是区别其内涵的根本维度。同一个名称的概念,若是产生于不同的理论体系,其内涵可能完全不同。如“信息”这个概念,在“信息论”这个理科理论中的内涵与在“新闻传播”这个文科理论中的内涵就完全不同。理论背景既对同一个名称的概念的内涵产生影响,也对不同名称的概念的内涵产生影响。
阅读方法、阅读技能和阅读策略的根本区别也要从理论背景层面加以探讨。
1.閱读方法是基于学科理论的阅读方式
《静夜思》的第一个教学案例先介绍了作者及写作背景,再从背景资料中推导出作者“异地思乡”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去品味诗句。其写作背景实质上是诗人在什么情境下写的这首诗。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是作者的经历资料,这是“知人论世”。因此,我们可以把第一个教学案例的阅读方式称为基于“知人论世”理论的阅读方式。基于“知人论世”理论的阅读方式往往是先介绍作者及生平,再介绍写作背景,然后以这些生平资料提供的暗示信息为基础分析作品。类似的基于某种理论的阅读方式还有细读法、文本体式分析法等。细读法基于形式批评理论,文本体式分析法则基于语用学及语篇分析理论。
王荣生指出,阅读方法的知识来源是学科,体现了学科的思维方式,是学科专家基于研究提炼的产物。所谓“基于研究”,其实质是基于研究形成理论,而后又由理论产生方法。任何学科的理论都是一套自洽的概念体系,既是方法的基础和原理,也是方法的规范和母体。
综上,阅读方法是基于学科理论的阅读方式。
2.阅读技能是基于经验背景的阅读方式
《静夜思》的第二个教学案例通过“猜一猜”“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六个活动来串联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为什么要用猜、读、画、演、吟、背这样的方式来理解诗歌呢?这些方式与诗歌理解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吗?这六个活动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呢?顺序调换之后是否影响阅读品质呢?如果让执教的教师将这些疑问解释清楚,他恐怕只能从经验的角度阐释这些力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教师使用的阅读方式是否有效以及为什么有效,当没有理论可以阐释而只能凭借经验阐释时,我们就把这种阅读方式称为基于经验的阅读方式,这种基于经验的阅读方式则称为阅读技能。
基于经验的阅读技能显然与基于学科理论的阅读方法不同。基于学科理论的阅读方法有效、可靠的机制可以由学科理论阐释清楚,而基于经验的阅读技能有效、可靠的机制只能凭个人经验或他人经验来阐释。换句话说,阅读方法是专业理论的体现,阅读技能是经验的体现。
3.阅读策略是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阅读方式
认知心理学集中探讨“人的心智是如何工作的”,所谓的认知也就是心智中发生的事。它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在像看东西、回忆过去的事件或者思考如何解决一个问题等经验的背后,有着无数看不见的、庞大而复杂的心智过程”。这个心智过程主要发生在大脑的各种神经网络之中。大脑网络中的心智过程被称为“认知”。根据这个假设,阅读经验的背后,也有一个看不见的、复杂的认知过程。阅读认知心理学集中探讨人在阅读中认知过程是如何工作和展开的。
阅读认知心理学早期关于阅读认知过程的描述是零散的,导致“回忆”“预测”等概念处于离散状态。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研究者将阅读认知过程描述为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连续的过程不单有步骤,而且各步骤之间还有层级,层级之间还有关联。研究者将这些描述阅读认知过程的概念统称为阅读策略。
阅读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国际阅读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重要的研究机构纷纷吸收了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欧盟委员会撰写的《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将阅读策略视为阅读能力考核中最重要的维度,并将其定义为“个人完成一项自定的或是面临的阅读任务所采用的有组织、有计划、目标明确的行动步骤。阅读的行动步骤实质就是阅读认知过程的展开”。也就是说,在《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中,阅读策略直接等同为阅读认知过程,可惜的是该框架并未清晰描述这个过程。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阅读测试部分弥补了欧盟共同框架的缺憾,对阅读的认知过程进行了清晰地描述和定义,将离散的阅读策略按认知过程整合进—个层级分明的模型(见图1)。
在上述模型中,PISA将阅读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两个部分,认知策略又分为三个大的策略和七個亚策略,元认知策略又分为四个亚策略。这些策略及亚策略体现了阅读认知过程的路径:先定位信息,再进行文本理解,最后评价与反思,整个认知过程都贯穿着元认知。
PISA阅读策略模型说明阅读策略的实质是阅读认知过程,它是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炼出来的。
综上,阅读策略是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阅读方式。
从理论背景这个区别维度可以看出,阅读方法是根植于学科理论的阅读方式,阅读技能是根植于经验背景的阅读方式,阅读策略是根植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阅读方式。虽然三者都在试图解决“如何阅读”这一问题,但三者的“药理”全然不同。
三、理解三者的理论背景对教学的意义
有的教师认为,作为一线教师,我只管教学生“如何阅读”就行了,管它用的是阅读方法、阅读技能还是阅读策略。不管白猫、黑猫,只要能抓老鼠就是好猫。这想法反映了一线教师务实的教学态度。可如果我们的期望是:猫不但会抓老鼠,还要抓老鼠很厉害,又该怎么做呢?那我们就要追问“是什么因素会让猫抓老鼠更厉害”这个关键问题,只有弄明白这个问题,才能有效提高猫的“捕鼠力”。同样的道理,“什么样的阅读方式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力”也是阅读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个问题。
如果我们只是期望学生会阅读,就没有必要对阅读方法、阅读技能及阅读策略进行根本性的区分,因为不管哪种阅读方式或多或少都有些作用。可如果我们期望学生不仅会阅读,还要有超高的阅读力,那就需要选择更有效和更可靠的阅读方式。
“‘教什么知识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回答教什么具体知识的问题,而是一个回答什么知识更有价值的问题,而且它也不仅仅是在具体的知识之间进行价值对比的问题,而是—个从总体上认识知识的性质和价值的问题。”阅读方法、阅读技能及阅读策略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知识,既要对它们进行价值对比,又要从总体上对它们的性质和价值进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去比较、阐释和反思三者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基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阅读方法是基于理论的知识,阅读技能是基于经验的知识,阅读策略是基于认知过程的知识。基于经验的知识是个人根据个体经验提炼的知识,它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验证,它的可迁移性无法得到保证。也就是说,教师使用有效的阅读技能,学生使用不一定有效。阅读方法的有效在于对理论的透彻、全面掌握,同时,一种理论只能对应一种方法,不能混用方法。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只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还要告诉学生这种方法的原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使用方法。阅读策略是基于认知心理学对阅读认知过程的分析,强调整体l生、系统性和关联性,教师在教给学生阅读策略时,也不能只教单一的策略,而要强调系统性策略。
从理论背景上将阅读方法、阅读技能和阅读策略作一个根本性的区别,能让教师对自己所教的阅读方式进行反思和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