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丽?陈世国?刘万松
摘 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育人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虽然校企合作在理论、模式、方法上已经比较成熟,但在具体实施的细节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中职电子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提出课程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校企合作 中职 电子类 课程改革
课 题:本文系贵州师范大学2018年省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合同编号[2018]SJG第01号;贵州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项目,合同编号:黔教合YJSCXJH(2018)102的研究成果。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及其对职业院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职业院校和企业作为共同执行体,其最终目的是共同培养人才。大力推行校企合作,无论对职业院校还是企业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可以促进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提高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另一方面,企业能够通过校企合作提前培养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改革中职电子类专业课程的必要性
(一)中职电子类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中职电子类专业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非常繁杂,理论知识点非常多,大部分中职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较难掌握所有的课程内容。与此同时,一些中职学校的教学大纲未能与时俱进,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较死板,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学校也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
(二)校企合作对提高中职电子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作用
中职电子类专业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由于涉及的内容较多,实训课所占的课时也较少,中职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弱,无法在短时间内将理论知识完全应用到实践中。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中职电子类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工作岗位实习,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了解企业的生产工作流程,向企业技术人员学习,掌握电子工艺的实践技能。中职学校也能够根据企业的反馈,了解学生的表现和企业工作岗位要求,依据企业的相关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校企合作是一种校企双赢的合作模式,中职学校能够利用企业的场地和生产设备,让学生接触先进的生产设备,使学生能够将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提前适应岗位的生产流程,企业也不必担心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對中职电子类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一方面有利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可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电子类专业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校企双方合作意识不强,动力不足
就目前来看,我国职业院校的生源充足且就业率高,因此,一些职业院校没有真正意识到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认为学生参与校企合作会影响课程的教学进度;企业则认为教育是职业院校的责任,如果将学生安排到企业进行专门的顶岗实习,就要派专门的技术人员在现场对学生进行指导,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学生毕业后也不能保证会到实习的企业工作,企业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回报。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我国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企业岗位培训。和普通高中教师不同,职业院校教师在具备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但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训机制尚不完善,且随着职业院校的不断扩招,“双师型”教师在数量上也很难满足各院校教学的需求。
(三)校企双方人才培养理念存在差异
职业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存在差异。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更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由此导致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不强,毕业后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而企业则注重生产效益,认为校企合作有可能影响企业实际生产。
四、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电子类专业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院校要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强化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能力,使教师队伍结构更加科学合理,以适应校企合作的需要。
(二)构建多样化的课程考核体系
职业院校只有构建起完整的评价机制以及考核机制,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增强,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实训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在构建评价及考核机制的过程中,职业院校也需多与企业进行沟通,校企共同对标准进行调整完善。除此之外,职业院校在进行课程教学考核过程中,也要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进行考核,而且要将学生电子工艺的实践操作成绩列入考核内容。在所有的实训课程结束之后,职业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总结活动,在活动中评选优秀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电子类实训教学基地,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实训课程的比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企业要派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学生。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五、小结
近年来,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国家对职业院校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以提升中职电子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戴汉冬,石伟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同体的内涵、要素、价值和建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
[2]陈刚.校企合作视域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2).
[3]金祖旭,贾少华.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问题反思与实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8(34).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