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潘晓刚?周梦
摘 要:“匠苗成长”以工作场所学习为指向,有效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优质资源,探索构建“从新手到专家修炼的‘质变学习”“从边缘到全面参与的‘同频学习”“从分离到专行对接的‘融通学习”的嵌入式培育路径,将智慧、活力、技能三要素嵌入工作场所学习之中,通过创新技能人才的培育模式,有效提升人才培育效果。
关键词:工作场所学习 匠苗 嵌入式培育路径
《大国工匠》纪录片通过记录工匠们的成长轨迹,探究了工作场所学习是如何推动个体实现从学徒到工匠身份转变的,诠释了工作场所学习对工匠成长的重要意义。工作场所学习是一条技能人才培育的优化路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出现“产教分离”“社企缺位”“育用脱节”等驱动力匮乏的问题,使技能人才培养仍处于学校“一头热”的状态。为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笔者所在学校探索出了一条“匠苗成长”嵌入式培育路径。
一、理论依据
(一)政策出台,持续推进
2020年8月,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匠苗”成长行动,旨在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围绕重大产业布局、重点领域发展,加快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
(二)工作场所学习相关理论
比利特在《工作场所学习有效实践的策略》一书中指出,“工作场所是一种存在着丰富学习机会的独特环境,学习者通过与专家、同事的互动,获取、迁移、创造和重构已有知识体系,进而在实践工作中发展所需的胜任力和技能。”工作场所学习需要充分考虑工作场所中的职业知识、技能赖以存在的“情境”对未来学习的影响力,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技能与文化、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二、价值意蕴
(一)嵌入智慧的工作场所学习,破除“被贬低”的成见
我国技能人才的整体待遇偏低,就业歧视仍然存在,这种现状造成人们对职业教育认知上的偏差,进而对技能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培育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让社会看到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工作场所是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唯有借助活动嵌入智慧,使技能人才完成从新手成长至专家的“质变”,方能破除社会上一些人对技能人才固有的成见。
(二)嵌入活力的工作场所学习,摆脱“被边缘”的困境
技能人才初涉職场时常被囿于参与观察等边缘性活动,难以获得学以致用的机会,也很难获得发展综合职业能力的机会。工作场所是技能人才实战的基地,唯有借助活动嵌入活力,方能使技能人才的专业技术得以不断强化,进而摆脱尴尬的成长困境,为技能人才从边缘到全面参与的“同频”添力。
(三)嵌入技能的工作场所学习,改变“被分离”的状态
目前产教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学校实践教学设备陈旧、技术过时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学生所学技能无法满足岗位要求的现象时有发生。工作场所是技能人才发展的支点,唯有借助活动嵌入技能,方能使学校培育与行业需求同步,为技能人才从分离到专行对接的“融通”增力。
三、培育路径
工作场所学习是“匠苗”参与嵌入式培育的真实任务活动,通过“质变学习”“同频学习”“融通学习”三条具体培育路径,使学生在直接和间接的指导活动中高效地习得知识与技能。
(一)嵌入智慧——从新手到专家修炼的“质变学习”路径
“工作过程导向”理论强调课程内容与工作的相关性,指出应当围绕真实工作任务展开培育工作,要求学生掌握完成任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实践的学习为过程建立职业教育模式。
在“工作过程导向”理论的指导下,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规划课程体系,按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和过程性进行动态组织,选取或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实施教学,促进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高度整合,进而达成对“质变学习”的内容重构——动态生成“工作导向”课程体系。
基于此,开展嵌入智慧的活动——“新型学徒”企业顶岗。“匠苗”进入工作场所,可根据自身专业水平、兴趣导向等因素自主选择师傅,在师徒之间建立“导学”关系,即由师傅搭建学习框架,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引导,让“匠苗”在真实任务中建构专业认知并完成基础能力培养的任务。“匠苗”可结合岗位能力进行顶岗实习,将获得的职业知识、实践技能、专业经验等在工作情境中进行拓展运用,由师傅给予职业生涯指导,制定岗位技能锤炼方案;“匠苗”也可启动创新孵化项目,在师傅的指导与协助下搭建平台。此外,“新型学徒”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了弹性学分累积机制,以此衔接产业需求并根据专业定位和发展特色开展校、行、企共研,协同推出契合产业、岗位发展趋势的职业文凭、技能证书,从而实现了对“质变学习”的成效检测。
通过“工作导向”课程和“新型学徒”顶岗,“匠苗”经历了从作为新手按照工作场所规则参与实践,到最后成为专家在实践时将情境与行动融为一体的“质变”成长路径。“匠苗”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具体工作环境中不断领悟、反思知识与技能要点,提高自身应用能力。同时,学校与企业协同落实“学分累积、证书互认”制度,激励“匠苗”不断进步。
(二)嵌入活力——从边缘到全面参与的“同频学习”路径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学习者可通过持续拓展自身能力来创造想要达到的结果,当全新的、无限扩张的思维被激发出来后,学习者就能学会如何进行团队学习。有效的“学习型组织”需遵从五项原则,即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性思考。
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指导下,学校教师、工作场所师傅根据工作场所情况和人才特点,形成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将理论知识融入“师傅带徒弟”的过程,师傅将实践技术反馈给教师。由此学校形成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流动格局,进而达成对“同频学习”的团队重构——着力打造“专兼融合”的双师型团队。
依托“专兼融合”的双师型团队、“多维立体”的学习通道,创设“匠苗”参与工作场所的“同频学习”路径。“匠苗”得到了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企业员工的直接指导,受到了来自工作场所环境的间接影響,因而能更好地领悟概念性和程序性的知识,进而能够独当一面地完成工作任务。据此,学校通过打造示范“教学创新团队”“匠才蜕变团队”,实现了教师从边缘到全面参与工作实践的转型。
基于此,开展嵌入活力的活动——深度构筑“多维立体”学习通道。工作场所环境是“匠苗”工作所需的思考和行动进程的组成部分,为“匠苗”学习提供线索和提示及互动平台;“匠苗”在与双师型团队的互动实践中,获取其为工作场所实践操作提供的模型、指导和线索;“匠苗”同伴共同置身于工作场所,彼此可以进行互动交流、相互激励共勉、创意实时碰撞,从而形成优质的工作场所生态。“匠苗”与工作场所、师傅、同伴间形成“立体式”学习通道,通过互动提高了相互之间的交流频率,“匠苗”得到参与制定计划和决策的机会,也更容易获取行业前沿信息。与此同时,学校聚焦区域战略性产业领域和民生紧缺领域,高水平建立了覆盖骨干专业、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匠苗成长”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匠苗”通过竞赛锤炼、技能创新等方式,形成了高水准的匠才蜕变团队。由此,学校通过打造师生团队,实现了对“同频学习”的成效检测。
(三)嵌入技能——从分离到专行对接的“融通学习”路径
“联通主义”是实训中心、众创空间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内驱力。实训中心、众创空间是用以进行探索知识及技能且具有混沌性、复杂性、网络性、自我组织性等特点的整体,需要有共享的实体平台。个体可在具有流动性的组织学习网络中成为知识源、技能源或创新源,进而反馈联通学习网络,形成个体与知识、技能创新的良性互动。
立足“联通主义”理论基石,创建“工学融通”的实训中心和“互联互通”的众创空间,突破了仅限单一岗位、单一工作场所的任务、与行业剥离的传统培育方式,使“匠苗成长”过程成功转变为将工作场所专业任务与行业发展对接的“融通”成长路径。依托工作场所环境,准确定位行业趋势,借助“技术创新、成果孵化”,让学生在融通学习中锻炼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基于此,学校可推进嵌入技能的活动——大力发展“互联互通”的众创空间。推行自主探究实践式学习,设定相关的任务结构,该任务在“匠苗”的专业技能范围内,能促进或延展其技能结构,实现其对技能点的全面体验尝试;在政、行、企、校协力之下,“匠苗”将经过技能体验、思维碰撞后的创意变成实际可投产的产品,从而落实“参与创新、服务社会”的理念;借助新媒体资源,投放制造成果,实现技能、信息、创意的交流分享,不断优化产品,“匠苗”实现技能延展,学校集聚“技术攻关、技能传授、科研创新”的功能。学校与区域产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构建公益性孵化平台,针对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强化“匠苗成长”创新创业项目与市场、企业的对接;建立扩散式成果转化中心,依托省内实体化科技市场,深入对接企业,将技术需求与学校学习型团队精准匹配,加速推动技术创新服务区域产业。学校打通“技术创新、成果孵化”通道,从而实现对“融通学习”的成效检测。
参考文献:
[1](丹麦)克努兹·伊列雷斯.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M].孙玫璐,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澳)史蒂芬·比利特(Stephen Billett).工作场所学习有效实践的策略[M]欧阳忠明,王燕子,雷青,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3]张艳超,杜友坚.工作场所学习领域国内研究情况的简略分析[J].职教论坛,2017(30).
[4]赵文平.国际工作场所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
(作者单位:海宁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