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梅,王中鑫,王立征,路 河,杨明宇(北京市密云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 105100)
近几年,黑木耳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之一,发展速度较快。北京市密云区自2013 年开始种植黑木耳,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在黑木耳栽培生产中,通常使用打孔机进行小孔开口,小孔开口技术作为密云区黑木耳栽培主推技术之一,具有单片率高、耳基小、商品率高等优点[1]。开口数量是为了定位诱导出耳方式,它不仅影响耳芽的形成,也会影响耳片品质和产量[2]。黑木耳菌袋开口数量指标没有统一标准,为了生产出适合市场需求的耳型和实现最佳产量,试验对不同开口数量进行系统比较,旨在为北京黑木耳小孔开口数量精准化栽培技术应用推广提供数据支持。
试验品种为‘大山黑’,引自黑龙江省微生物研究所。培养料配方为杂木屑86.5%,麦麸10%,豆粕2%,石膏1%,石灰0.5%;含水量62%。
试验于2020 年在密云区不老屯镇大窝铺村黑木耳种植基地进行。试验共设计4 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3 次重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重复20 袋,共60 袋。3 个重复每袋开口数量分别为54 个口、140 个口、180 个口,对照18 个口。
开口处理
在同一时间将供试菌袋采用开口数量分别为18 个口、54 个口、140 个口、180 个口,分别标上标签。
出耳管理
开口后的菌袋,袋口朝下直立码放在耳床面上,20~30 袋/m2,覆盖薄膜草帘,保温保湿进行催芽,按常规出耳管理。耳片完全展开,直径达到3~4 cm 时,进行采收。
观察记录
观察耳芽形成,子实体的生产形状耳型、颜色、薄厚等。并记录产量,采收时各处理单独计产,最后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
由表1 可知,18 个口(CK)的黑木耳生长为多片丛生,呈朵状,根基较大,需分片后方可晾晒,耳片薄。54 个口的黑木耳生长为5~6 丛生,耳根略大,耳片易分开,耳片薄。140 个口和180 个口的黑木耳以单片为主,碗状、耳根小或无根,晾晒省时省工,耳片厚。
表1 不同开口数量黑木耳的耳片性状
表2 数据为试验三次重复后平均值,数据分析得知54、140、180 个口的黑木耳产量均低于对照,180 个口最低,为3549 g,比对照低12.4%。140 个口的产量最高,四茬总产量为4711.2 g,比对照高出16.2%。54 个口次之。
表2 不同开口数量各茬鲜耳产量分布/g
由表3 可知,不同开口数量的黑木耳商品量有所不同。四茬耳中均有商品耳,其中140个口的商品耳产量在第二、三茬中最高,分别占总商品耳产量的32.5% 和30.6%。其他开口数量在第三茬中商品耳的产量相差不大,三个处理的第四茬商品耳产量均为最少。不同开口数量商品耳产量排列次序为140 个口>54 个口>180个口。
表3 不同开口数量各茬商品耳产量分布/g
各等级商品耳比例
按试验黑木耳分级标准调查,各等级耳所占比例情况见表4。数据显示,140 个口的优质耳、中等耳和普通耳产量最高,其优质耳比对照高出14.8%,54 个口的优质耳量次之为2054 g,180个口的优质耳量最低为1904 g。
表4 不同开口数量黑木耳各级商品耳比例/g
黑木耳总商品率
如表5 所示,不同开口数量的黑木耳商品率都达到了95% 以上。54 个口和140 个口的黑木耳商品率差异不大,而180 个口的黑木耳商品率最高98.1%。
表5 折合每667m2 产量
试验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黑木耳菌袋开口数量会直接影响出芽的形状及商品率,采用每袋54 个口的黑木耳生长为5~6 丛生,耳根略大,耳片易分开,耳片薄。140 个口和180 个口的黑木耳以单片为主,碗状、耳根小或无根,晾晒省时省工。采用180 个口,有助于控制耳片形状,改善耳片质量,提供品质。因此,采用小孔出耳栽培木耳时,从产量角度来看对于种植户,选择每袋开口数量为140 个口最佳。减少开口数量虽然可以耳片肥大,耳根大,但在采摘时会将培养料一起拔出,对菌丝体伤害大,菌丝体恢复慢,对下茬出耳不利。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开口数量,耳根小,菌丝体恢复出耳快,可以控制耳片形状,单片并成碗状,很受消费者青睐,但销售价格高。从商品率来看不同开口数量的黑木耳商品率都达到了95% 以上,其中180 个口的商品率最高[3]。因此,综合考虑采用小孔出耳栽培木耳时选用每袋开口数量为140 个口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