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煌,杜姗姗,陈京雷,陈建周
(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191)
延庆区位于北京市西北部,在历史上是关塞要道,各个朝代都在此修建长城来保障安全。从长城修筑、守卫到和平时期的戍边屯田,延庆长城沿线形成了许多因长城而存在和发展的村落。这些长城周边村落在历史、文化、生态和景观等方面与长城形成紧密的唇齿关系[1],但却因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相对贫困。随着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文旅融合政策的实施,延庆长城文化带乡村作为首都文化旅游的组成部分,在快速崛起的同时,也面临着新一轮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将长城文化带的保护与周边乡村的振兴相结合,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自古以来,人们就选择平原、盆地等地形平坦的位置,逐水而居。延庆区水资源丰富,比较著名的有白河、妫水河,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人们进行农耕,形成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延庆区东部、南部和北部群山环绕,农耕文化遗址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延庆长城在北京段长城中长度最长、形制丰富,有砖石长城、碎石长城、土边长城三种类型。延庆长城建筑雄伟坚固,拥有闻名中外的八达岭长城。延庆长城文化带因此成为北京长城文化带的重点区段。延庆长城文化带沿线村庄沿长城呈线性紧密分布,东部沿线村庄集中在长城的西侧,南部沿线村庄集中在长城的北侧,这些村庄大部分是屯兵或堡寨类村落。
延庆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保护、开发利用较早,近年来,借助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并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延庆区形成独特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旅游开发也带动了长城沿线村庄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但由于过度开发和环境保护不到位,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加强,规划部门越来越重视长城遗迹的保护,提出建设长城文化带的概念,并制定相关政策,修复长城遗址,保护长城周边生态,充分挖掘和传承长城文化,以此来增加长城文化带沿线乡村居民的福祉。
延庆长城文化带沿线乡村产业集中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有种植业、花卉产业;第三产业有旅游业、特色餐饮业和住宿、采摘业、手工业、房地产开发业。第三产业收入主要集中于旅游观光、民俗接待,以及高端民宿。延庆长城文化带沿线村庄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农业和旅游业。种植业所占比例较大,多以家庭民俗旅游为主,规模小且较分散,农业产业基地较少。从表1中可看出,截至2019年末,北京市延庆区民俗旅游实际经营户数达至1 247户,从业人员4 296人,接待游客395万人次,总收入29 865.5万元,其中经营户数比2014年增长了41%,处于持续发展阶段。但相较于北京市其他旅游景点而言,延庆长城文化带及沿线村落仍然处于自发开展的低水平旅游开发状态,又面临其他旅游目的地的强大竞争压力,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对延庆区的经济贡献十分有限。在文化遗产利用与保护方面,保护力度不够和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延庆长城文化带传统村落等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村落的保护和开发需要探索新的发展策略。
表1 2014—2019年北京市延庆区农村民俗旅游经营户数、从业人数、接待人数及总收入
延庆长城文化带乡村位于山区,生态文化资源丰富。长城遗迹景观、寺观庙宇景观、交通驿道景观交相辉映。延庆长城文化带建设走在全市前列,旅游收入由“十二五”末的54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9.3亿元,增幅83%,旅游人均消费由258元增长到436元,增幅69%。延庆长城文化带乡村文化资源各具特色,区域间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遗存、民俗手工艺样态、岁时节令活动等均有鲜明的差异,旅游吸引力也在这种文化差异中蕴藉[2]。但旅游发展空间布局的无序在拉大区域发展差异的同时,进一步引发配套资源的失衡与浪费。
通过分析延庆长城文化带乡村旅游业的构成我们发现,旅游种类单一导致想要享受不同服务或配套设施的人群选择余地小,档次配比不均对旅游客流量影响较大。景区以单一景点建设为主,没有连线成片形成有机整体。一些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区域管理权限分散,统筹建设难度大,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缺乏有效联动,文化遗产之间难以形成合力,进而影响文化价值的整体呈现。景区缺乏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服务质量相对较低。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旅游消费产品设计单一,层次较低;旅游定位不够清晰,相互模仿的现象较普遍,地域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经营理念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同质化导致经营利润水平相对较低。
优美的环境是延庆长城文化带乡村能够吸引游客的重要竞争力,持续健康发展关键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选址靠近水源与自然风景区,而这些区域多处于生态脆弱区,有的甚至在生态保护红线内。自2018年8月开始,延庆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排查和整治河湖管理范围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乱”突出问题,共计摸排发现“四乱”问题98处,其中“乱占”24处、“乱堆”33处、“乱建”41处。许多旅游设施建设之前缺乏对周边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效评估,景区建成之后由于管理不当,造成水污染等问题。二是遗迹保护方面,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乡村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旅游开发及旅游接待设施建设,由于缺乏对当地历史遗迹的深刻认识,许多文化遗迹被破坏导致部分文化遗迹失去原真性,原有乡村景观历史风貌整体性也遭受破坏[3]。
延庆长城文化带位于山区,文化生态资源丰富,乡土农耕文化、红色抗战文化和交通驿道等文化资源在空间上分散布局,在管理体制上也分散经营。延庆长城经过的许多地区相对偏远,人口少、交通不便。除了城市文物管理部门投资修复长城外,没有其他单位或组织进行维修、救援和管理。目前,有些长城段管理和使用单位的分工不明确,人们对长城周边的相关文化资源任意处置,甚至是破坏。
乡村振兴与文化旅游的发展相辅相成,延庆长城文化带乡村文旅融合有助于活化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增添延庆长城文化带乡村旅游历史底蕴和文化韵味。延庆长城文化带的沿线村庄凝结了长城文化和乡村文化的精华,这些村庄是农耕文明的物质载体,是社会进步的见证。文旅融合为延庆长城文化带乡村振兴提供了方向引领。
延庆区的高端民宿基础设施比普通农家院齐全,比度假村更有情怀和意境。以“石光长城”为例,石光长城位于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该民宿以翻新破旧的闲置农家住宅为基础,从民宿外观上看,还是老檩老瓦老石头墙,而内部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酒店在运营管理方面选择专业化的运营公司,能够提供给顾客更贴心的服务。民宿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生活方式,使闲置资源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来源,要继续扩大延庆民宿产业,促进民宿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截至2019年末,延庆区农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占比达26%。农业在延庆长城文化带沿线乡镇所占比例较高,主要农产品有玉米、核桃、杏、葡萄等。以井庄镇的玉米种植为例,井庄镇位于延庆盆地中部,北部地区依靠种植业带动区域整体产业发展。该镇推广特色农业模式,发挥玉米种植产业优势,构建完整有效的产业链条,带动井庄镇及周边乡镇农民增收。在玉米丰收季节,井庄镇通过举办以玉米为主题的农事节庆活动、开发玉米特色菜品,吸引游客前往,还将玉米制作成为玉米汁、玉米面,带动农副产品销售,延长玉米产业链。此外,该镇还利用先进技术,打造井庄镇玉米种植基地,形成井庄镇特色玉米种植品牌。
依托资源优势,延庆长城文化带沿线的乡村普遍开发民俗旅游业。以刘斌堡乡的民俗旅游为例,该地区的民俗旅游业不是延庆区发展最好的,但是刘斌堡乡拥有独具特色的砖雕加工和手工艺品制作业,有助于丰富民俗旅游形式。乡政府依照“展示民俗,构筑乡村致富梦”的振兴目标,定期举办“寻找指尖上的民俗文化”观赏季活动,发挥手工业优势,推动当地民俗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当地政府通过深入开展剪纸、玻璃画、蒲团、砖雕、编筐、木偶戏、碎布拼花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让游客进一步了解当地民俗文化,丰富了民俗旅游活动,促进了乡村民俗旅游产业升级与发展。
四海镇的四季花海景区是主题模式当之无愧的代表,该地区围绕发展四季花海主题农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坚持以四季花海为主导,促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快园艺风情镇和园艺主题村建设,继续推进功能花卉高科技项目;多点布局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工程[4],打造花海古韵村落;打造“花海山歌”文旅活动品牌。通过唱山歌、游花海、摘茶菊、品花宴等活动,该镇打造“文化惠民、旅游富民、花卉乐民”的内容体系,将特色餐饮与手工艺体验融合形成一体化旅游项目。游客游览延庆长城后,可以在此地观赏花海,品尝柴锅鱼、蘑菇宴等特色餐饮,饭后闲暇时还可以向民俗户学习制作民俗艺术品,进一步增加游览时间。
延庆特色餐饮有豆腐宴、石烹宴、蘑菇宴、南瓜宴等。以柳沟豆腐宴特色餐饮模式为例,今后豆腐宴应突破传统,创新开发新口味,如川香汤底豆腐宴、海鲜汤豆腐宴、牛肉骨汤豆腐宴和减脂清汤豆腐宴,以满足人们不同口味偏好,此外,还可以增加饭后甜品,如甜豆花或豆乳蛋糕。为增加游客的深度体验,应持续推进“柳沟手工豆腐体验坊”运营,使游客可以参观体验磨豆腐的过程。为延长消费产业链,还可推出独特的旅游消费产品,出售新鲜加工的豆制品,如豆干零食、豆乳冰淇淋、豆浆、豆粉,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通过延长产业链,打造延庆长城文化带品牌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依托丰富的古城历史文化,举办延庆长城文化遗产节、手工业复兴节等传统农事节庆活动,助力延庆长城带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注重保护乡土农耕遗址,挖掘文化遗产故事,作为宣传延庆长城文化带的依据和素材。要加大延庆长城文化带的宣传力度,通过打造延庆长城文化带创意品牌,以延庆区的历史传说为依托开发文创产业,壮大以延庆长城文化带为核心的旅游产业集群。
创建“长城 + ”发展模式,以长城沿线村庄为核心,形成多个文旅融合主题,如开展红色文化挖掘与利用项目,对重要文物开展保护和修缮,使用高科技展示和研究其历史文化。要提升红区的教育服务功能,为延庆长城文化带文化遗产增添“红色”元素,促进延庆长城文化带的多元发展,加快延庆长城文化带与红色文化的融合进程。延庆长城文化带沿线的乡村可以开发休闲农业,如在八达岭长城附近的村庄发展乡村休闲度假游,让游客体验当地的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在大庄科长城沿线村庄,可以依靠历史遗迹,结合民风,使游客在享受传统民俗乐趣时,也能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创新文化旅游融合形式是推动延庆长城文化带乡村文旅资源整合的重要一步。地方政府应当主动精准把握好旅游市场定位和游客需求,打造适合旅游企业与当地居民发展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深入挖掘自身文化,抛弃单一的符号化表达与千篇一律的模式化复制,形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主题。积极推进延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使之成为文化旅游融合载体,促进延庆文化充分展示与经济健康发展。
延庆区应当将原有的博物馆进行升级改造,在AR和VR技术帮助下,创新展示形式,让游客观赏到一些已经消失的历史遗迹。鼓励当地居民基于乡村资源禀赋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延庆文委可充分利用延庆长城文化带和周边资源,进一步加大文化资金投入,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从而带动延庆长城文化带周边村庄的旅游经济协调发展。以延庆长城文化带为主景区,推进“延庆长城文化带”文化景区建设升级改造工程,丰富延庆长城文化带内涵,加快文旅融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具有示范性和领导力的延庆长城文化带文创工业园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升级。
打造精品节目,创编舞台剧或电影,集中展示延庆长城文化带文化,丰富延庆长城带文化遗产展示和推广的途径。以延庆长城文化带为主题,策划节日活动,举办“延庆长城文化带文化节”和“手工艺复兴节”,将传统的文化遗产与美术、摄影等静态艺术形式相结合,充分展示延庆长城文化带乡村的独特文化魅力。
延庆长城文化带乡村振兴离不开对延庆长城及其相关文旅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利用,应当在全国文化中心领导小组指挥下建立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核心的文旅资源管理体制。
明确各级政府与文旅资源保护与开发相关单位的职责,明确规定各部门管理、维护、修缮和救援的责任。延庆区文委可设立长城文旅资源保护专项资金,组织和规划长城文旅资源的改造工作。建立长城文化保护基金会,将旅游业收益的一部分纳入基金会,用作长城文化带文旅资源管理经费。
目前,延庆长城文化带的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体系发展还不完善,应尽快根据区域已有的文旅融合类型,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配比,结合延庆长城文化带建设,调整文旅融合供给结构,推动产品升级优化,形成科学配比,发展不同档次、多种类型、各具特色的文创产品[5],构建多元化文旅融合发展体系。
针对文创产品消费体验同质化问题,延庆区应当注重新老业态融合,突出延庆地域文化和古都风貌,深入挖掘京郊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将文创产业与农产品销售、手工艺品制作、文化遗产体验等相结合,推进区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一批主题分明、文化韵味浓厚、体验活动多样的品牌化文创产品。
延庆长城文化带乡村振兴与其周围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只有在良好环境中,才能确保延庆长城文化带乡村是原汁原味,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延庆长城文化带乡村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对“两山理论”的深入理解,应当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政府应规范延庆长城文化带乡村旅游建造与运营标准,在延庆长城文化带乡村建设之前展开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建设过程中要求采用低碳环保材料,妥善协调好乡村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旅游景区责任人在景区运营后应当遵照要求处理好垃圾、污水等,尽到劝导游客文明旅游、低碳环保旅游的义务。
延庆长城文化带乡村建设中也存在损坏文化遗迹、破坏历史风貌的现象,政府应当在建造前先进行评估认定工作,在建造过程中切实保证遗迹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延庆文委要加强延庆长城文化带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保护一批延庆长城文化带文化遗产,同时启动周边文保单位的抢险修缮工程,对相关文化遗址进行抢险修缮和环境整治。村委会应鼓励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延庆长城文化带乡村片区环境营造设计,不断提高当地居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呼吁更多人参与延庆长城文化带保护工作,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区。景区建设应保留历史原有风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提升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水平。
通过挖掘延庆长城文化带乡村多元文化、资源,提出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探索延庆长城文化带乡村振兴策略,对延庆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村落利用提供思路和建议,也期望能够对传承文化遗产、振兴延庆乡村、促进民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