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佳骏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下中职学生归属感缺失原因,然后提出了培养归属感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班级管理;学生;归属感;缺失原因;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8-352
班级归属感就是指学生对所在班级在价值观念、行为取向、情感意识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的接受、认同和执行程度,主要体现个体对班级的依赖和依附程度。一个班级是否可以真正良性发展的关键在于班级是否成熟,而班级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班集体成员的归属感。
一、导致中职学生归属感缺失原因分析
1.学生自我角色的模糊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不管是从小学升入初中,还是由初中升入中职,面对着新同学、新老师、新的学习内容和新的学习环境,可以说一切从头开始的现状,他们感到相当陌生,于是内心就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和迷茫感。他们不知道如何与同学交往,如何与老师相处,怎样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喜爱,怎样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同,在班级中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等。在这些问题无法得到解答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对学校、班级产生恐惧感和反感,在行为上表现出疏离集体、封闭自我,出现归属感的缺失行为。
2.教师对学生关怀不够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由于教师承担着高负荷的工作强度和高压力的成绩竞争,于是他们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对于学生的心理感受关注不够,进而忽视学生在班级中出现的消极行为,没能发现学生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更不曾意识到班级归属感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在班级管理和班级日常活动中,一切均围绕着让学生的成绩得以提升,重心更多地放在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而不是营造一种民主、全纳、向上和团结的班级氛围。那些成绩一般、对班级缺乏归属感的学生,由于得到老师的关心不够、关注不够,进而产生归属感的缺失。
3.社会文化环境不佳
从社会角度而言,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提高,学校的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当学生在学校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原本处于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于是受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在无规则和无约束的虚拟环境中尝到了甜头,进而形成了更加孤僻、自闭的个性,甚至有些学生产生了反学校、反班级的心理倾向。
二、培养学生归属感的策略研究
1.关怀信任学生,深化师生情谊
(1)全纳关怀,培养学生的自信。全纳关怀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提倡教师要面向所有的受教育者,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发自内心地关爱每一个学生。教师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对那些遭受同伴排斥的、有很重负担的学生,教师的鼓励和引导是他们安全感和稳定感的重要源泉。这是让他们喜欢班级的开始,也让他们感到老师很重视他们。
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和养成教育,提倡“人权、民主、平等、合作”,反对对学生“歧视、排斥、分类和标签化”。教师要认识到由几十个学生组成的班集体,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学习上有天分,有的在体育方面出类拔萃;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有的热情开朗。所以,为人师者要从关爱学生的终身发展入手,采取不同的方法让他们在这个集体里获得平等、获得自由,进而渐渐产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
(2)尊重信任,赏识学生的优点。学校相对来说是个大环境,每天和学生在一起的、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又代表一定权威的是教师,因此培养学生的归属感,需要教师运用一些技巧。第一就是要取得学生的信任,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慢慢建立起双方的信任感。第二,教师要给予学生尊重,要与学生站在同一高度去相互了解。第三,要学会赏识,多看到学生的优点,让优点带动缺点改正。
现实生活中,由于教师的权威,大部分学生在与老师相处时会感到拘束。所以,教师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不妨采取“自我暴露”的方式,比如,可以将自己的家庭情况、爱好、空闲时间的娱乐方式等与学生交流,从而让师生之间找到更多的话题交流,让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变得更加有吸引力,从而让学生将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班级中,找到班集体的归属感。
2.学生参与管理,强化角色意识
(1)班干轮流,责任约束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实行班级管理责任分工、班干部轮岗等方式,让每位学生都负责班级当中的一项工作,为学生提供发挥自身管理能力的舞台。这样不但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量,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角色意识,让班级当中“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没有没人干的事,没有没事干的人”,形成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为每位班级成员都“心有所属,心有所依,心有所想,心有所向”,自然就形成了班级的归属感,团结向上的班级风貌就形成了。
(2)小组合作,温情感染学生。心理学认为,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表现使个体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得到支持的力量。这是因为任何人都有一种归属的需要,总是希望自己能被别人喜欢和接纳,而害怕被群体冷落。因此,小组合作方式可以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被群体接纳和关注,从而让学生彼此之间建立联系,进而在班内营造互帮互助的氛围,更有利于创建具有归属感的班级。
3.精心组织活动,实现自我价值
(1)组织主题班会。师生可以共同确定主题班会的内容,挖掘班会活动中隐藏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在集体理念和价值认识上达成共识。比如:召开“榜样的力量”主题班会。再如,针对班级学生信心不足,害怕自己不能成功的现象,召开“我的未来不是梦”主题班会,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目标。
(2)组织课外活动。教师可以借助于组织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如:集体劳动、班级读书会、亲子活动、成人礼活动等,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到自己的集体作用,进而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和集体意识的增强。
(3)组织竞赛活动。教师还可以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学校和市、省开展的各类竞赛活动,都鼓励学生热情参与,告诉他们“试试你就行,争争你就赢”。学校组织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也要求班干和团员都必须参与,进一步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让他们代表学校外出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了爱校教育。
4.打造班级文化,滋润学生心灵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所有成员或大多数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共同具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班级精神的体现,传达着班级的价值取向,是班级的灵魂所在,因此,营造“全员共建,共同参与,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级文化,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班级成员都感受到班级精神,从而共同去追求精神的升华。学生在共同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成长,增强了对班集体的归属感。
总之,归属感的形成是一个由浅入深、渐进互动的过程,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借助诸多手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归属感,不断满足学生对生理、心理、感情、人际关系等不同方面的需要,不断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思维方式和对班级文化的深层次的认同感,逐步提高个体的安全感、公平感和价值感,感受到自己的强烈使命感和成就感,進而增强对班级的满意感,最终形成对班级深深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杨娜.浅谈大学生归属感的培养[J].科教导刊,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