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珍
摘要: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朗读,是把词语、句子或文章念出来,是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在教学中,学生常常能通过规范化的朗读,提升自己文字的吸收以及感悟能力,因此朗读在学生语感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感;情景朗读;角色朗读;语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8-453
一、朗读在培养学生语感中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学生的语感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语文能力,学生的语感能力将在听说读写中最为直接地反映出来。同时,在日常教学中的听说读写都是对学生语感的一种培养。朗读则作为对预感培养的一种重要途径。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有效的朗读教学更加能够使学生加深对字词句段的理解,在对字词感的理解中,逐步提升自身的语感。让学生学会朗读,在语文课堂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用朗读来表达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朗读教学中是存在着许多问题的,如学生个读时不能够很好地体会文本情感,导致读书语调平淡没有节奏,全班齐读时,语调太过拖沓,光有音量而无情感。没有质量的朗读会影响学生到阅读文本的感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方法策略,来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朗读,以此让朗读在阅读课堂上发挥最大的作用。唯有规范化的朗读,以及学生发自内心地投入,方可提升学生自身的语感能力。
二、朗读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具体运用策略
(一)创设情境朗读,用心感受语感
当今信息技术发达,信息技术融入课堂,能够很大程度地提升课堂的效率。有趣的图片,能给学生最直观的视觉感受,提升理解。生动的视频,能创设有利的情境,让学生更快速地课堂教学氛围。而一段与文本贴切的音乐,更是提升学生对阅读内容理解上的主观感受。因此,教师在利用配乐诵读时,不应以自己的喜好为第一考虑要素,应考虑的第一因素在于此段音乐是否贴切我们的文本内容。
如在教学《可贵的沉默》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提升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此篇阅读文本的两初,我都采取了配乐诵读。一处是根据课文内容编辑一段延伸文本,让学生体会文中的孩子们都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时所产生的想法与心情,文本如下:
在这沉默里,我感受到了爸爸妈妈的关爱和呵护;
在这沉默里,我在思考应该怎么样回报爸爸妈妈的爱;
在这沉默里,我懂得了在接受爱的同时,要回报爱的道理。
这里,我挑选了一段稍显悲伤的轻音乐,在音乐的带动下,我问道:“在这沉默中,孩子们可能会思考写什么?让我们跟着屏幕的文段一起来感受他们的情感。”学生们开始跟着音乐进入到朗读中,学生读时,第一句略带伤感,第二句难过的感情基调逐步加深,第三句在愧疚中醒悟。学生们伴着音乐读着,感情上逐步升华,不自觉就体现出了文中孩子们对于自己不知道父母生日所产生的愧疚与自责的感情基调,也读出孩子们在这沉默中的醒悟。利用一段音乐及文字,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便将“可贵的沉默”中的难点,为何这沉默是可贵的,顺利突破。
理解完可贵的沉默这一重点,还要让学生们重点理解文中的倒数第二段:不久,学校召开家长会,那些爸爸妈妈不约而同地说道:“我那小家伙真懂事了呢!”“他祝我生日快乐!”“他送了我礼物!”“他给我写信叫我不要烦恼!”“他会体贴人了!”……
在此段中,主要目的是要凸显出文中的孩子们学会向父母表达爱后,父母所含有的欣慰之情。而学生的角色是孩子,如何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体会父母的情感呢?在这一段的处理中,我加入一段稍显轻快又舒缓的音乐,先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感动,再让他们来模仿父母的语调来读出这一段落。学生便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文中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所流露出的欣慰之情。
因此在处理不同的文段内容时,我们要注意音乐的选择,对文本内容解读所来的影响。切合的音乐,能让配乐朗读达到最大的效果,让学生更能深入情景地体会文段所表达的情感。
让学生处在不同的情境中,发自内心地去感受当下的情境,由衷而发出的读书声,最能让学生体会到当下情境所蕴含的语感,不同情境下的情感体验,语感上的文字输出是不同的。
(二)带入人物角色朗读,切身体会语感
阅读教学中常有出现不同的人物角色,当遇到人物角色带有各自的言语时,教师一般都会采取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的其中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人物语言让学生体会不同的人物思想与情感。在学生进行人物对话之前,要先让学生对人物有一定的初步理解。可通过课文关键词的提示,让学生在读时候尽量去贴近扮演的角色形象。角色分类朗读一般会分为两类:
第一类,角色特征对比明显,可抓住关键形容词,带入角色特征。
在《陶罐与铁罐》中,角色的对比非常的强烈。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捕捉到一些关键的词句。如“傲慢”“轻蔑”等词汇,通过这些词语,学生们很快便带入了铁罐的角色,读出了骄傲自满的语气。而“谦虚”、“争辩”则体现出了陶罐的不卑不亢,学生很容易便体会到了要用和善的语气来读出陶罐的话语。在《陶罐与铁罐》这样人物角色的對比十分强烈的课文,只要稍加指导让学生找出关键词句,学生朗读时的情绪就会十分高涨,很快便形成了一个轻松有趣的课堂。
第二类,角色特征不够突出,先理解角色的身份,所代表的人物形象。
有些文本内容,人物形象不够突出,没有相关形容词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如《池子与河流》这篇课文,通篇大段对话,没有形容词来彰显不同的角色性格。这时,就需要我们先带领学生理解角色的身份,以及角色所阐述的观点。池子的阐述的观点是人生不必太过劳碌。而池子则认为动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两种观点形成了冲突,抓住这个冲突点。让学生体会到,池子在描述河流的生活时,对河流的生活所充满的不理解。河流对池子的生活态度持有的斥责与劝说。在学生大致理解了文本内容之后,再进行角色对话的朗读,这时人物对话的角色朗读起到的作用则是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道理。当学生带着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分角色读完这篇后,教师再进行提问,“请问你们更加赞同谁的观点?”这时,学生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池子!”这也达到了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本的目的。
代入不同的人物角色,体会其情感特征,比较容易捕捉到特定语境赋予语言的深层意蕴信息。同一个词,同一句话,不同人物说出来,其情情感体验就是不同的。这就可以培养到学生语感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三)教师范读的渲染力,直面感悟语感
学生是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的,而教师的诵读恰恰是一个最好的范读模本。教师的范读与录音范读最大的区别在于,熟悉地声调,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切身根据文本内容来变化语气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模仿。教师在备课中专研了阅读内容,传达给学生的朗读是带有教师对文本的一种理解的,教师在范读时,不仅要声情并茂,更重要的是通过朗读,向学生传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此来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要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不能光靠课文录音,更需要教师亲自的示范。尤其是如下几点,是需要教师的示范指导的:
第一,句子的停顿与重读。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有一个小练习,怎么样朗读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其中有一句:书中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学生在朗读时,时常会有的问题,在于长句不知道何时断句,哪些词语应该重读,不同的地方重读所表达意思的不同之处。所以,当学生第一次去读这个句子,朗读基础不好或者还没有形成一定语感的同学,体会不出来,不同的读法所带来的不同意义。当学生读完之后,教师再来范读这个句子,分几次去读,在不同的地方重读,学生一听,立刻能明白,老师想要表达的重点。一个句子在不同的地方重读,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再来一个举一反三,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来读其它的句子。学生很快能领会到朗读的乐趣。在教师一次有感染力的范读下,有利于去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
第二,古诗的诵读,把握节奏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初读一首古诗时,习惯用一种平滑的语调来读古诗,完全读不出古诗的韵味。有的古诗读的时候应气势磅礴,有的古诗读的时候应委婉曲折。教师在范读注意节奏韵律和语速的把握,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先去感受这首古诗感情基调,再对学生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古诗读时的韵律。
第三,利用不同的感情基调来起头,会达到不同的阅读效果。有些阅读文本不需要教师去进行一个通篇的范读,但是需要起好一个头。如朗读文本中的某一个段落,在适当的引导以及解说之后,根据不同的文段内容来起一个开头,如悲伤文段,起头时语气低沉,学生便会顺延伤感的语气来朗读,感悟当中所表达的哀伤情景。轻快的文段,起头时语气高昂,学生便会带着愉快的情感来诵读。
因此,教师的范读,根据具体情况,轻重缓急以及语气语调的变化,是最贴切学生的一种朗读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语感中的字词感和句感的最有效方式。例如,某个字词的重读,某个句子的不同停顿,通过老师的读,学生都会有最直接的体会,感受到其中的语感变化。
(四)肢体动作来带动朗读,展示自身语感
肢体语言也是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带着动作来进行朗诵,让课堂更的丰富精彩。如在教学《一分钟》这一课时,当中有一个选段“丁零零,闹钟响了。元元打了个哈欠,翻了个身,心想:再睡一分钟吧,就一分钟,不会迟到的。”这段话,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动作,带着动作来读这一段,学生带着打哈欠、翻身这样的动作,在朗读时,都不免带着懒洋洋的语調,切身地体会到了文中人物的困意。对于学龄年段低的孩子,带着动作的阅读教学非常容易激发了他们的朗读兴趣。
除了人物的动作之外,植物也可以用上动作的朗读方式,例如《花钟》这一课,不同的花开放的姿势不一样,这一段大量低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我便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的花开放的方式不同,来设计不同的动作。“舒展”、“绽开笑脸”这些词语,都加上动作来表达,不同的动作设计帮助学生区分了花开放的方式不同之处,也帮助学生体会到了拟人手法用在此处的精妙,当学生带着动作来朗读此段时,课堂上可谓是妙趣横生。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吸收,内化,表达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语感会蕴含在学习的点点滴滴当中。带肢体语言的朗读,能最为直观地展示出学生的语感能力。唯有对文本很好地理解以及消化,方能用最恰当的动作将文本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
三、结语
语感是语言的一种直觉能力,能直接地反映出学生的语文能力素养。同时,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同的朗读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明确当堂课中,朗读的教学目的,用最准确的朗读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感。
参考文献
[1]董翱.小学生基础语感在阅读教学中的分学段培养与评价[M].浙江大学出版社
[2] 吴迪儿.浅谈小学语文语感的培养[J].科教文汇
[3]井子拉莫.论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语感的培养策略[J].中外交流
[4]陶玮.小学生语文语感培养的有效途径[J].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