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华
[摘 要]实践能力在教育硕士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实践内容与环节的指导能力薄弱、实践缺乏系统性设计和多样性、缺乏在真实教学实践环境下的历练与评价、高校之间交流不够等问题。举办教育硕士技能大赛,有利于增加各高校对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可提供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评价观测点,有利于提高和调动教育硕士研究生及其导师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导师的专业指导水平,有利于各高校师生的交流和优质课程资源的生成,有利于提高教育硕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和水平,有利于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关键词]技能大赛;教育硕士;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9-0172-04
一、当前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009年起,我国开始招收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到现在已有十几年在职教育硕士的培养经验,但考虑到招生对象、培养方式、管理体制等诸方面的差异,应该说,全日制教育硕士作为新鲜事物,我们并没有太多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尤其是作为专业学位的一种,其注重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与高校传统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评价侧重等都有着根本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当前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一个集中反映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
(一)对实践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过去的研究生教育以科学学位研究生为主,以提高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为重点。但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是专业性研究生,许多高校虽然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改革,但不可否认的是直到今天,用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模式来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这种状况突出表现在学校和导师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仍然以培养其研究能力为主,而将实践能力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17年公布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修订)》第一条“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培养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应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但是一份在20所师范高校师生中进行的关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如下结论:对实践教学目标的认识不够全面[1]。大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上具有的重要作用,但对实践能力培养在教育硕士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在实际培养工作中更缺乏足够的重视。
(二)对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内容与环节的指导能力薄弱[2]
教育硕士具有“专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大量“双师型”教师。但是受过去高校办学导向的影响,高校的教师多处于封闭状态,缺少与一线行业的频繁、深层互动。这种现象在各高校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教师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虽然有的教育学教师或基于个人的研究兴趣,或者因为工作需要、受聘于某些中小学和教育机构,能够经常频繁地深入基础教育一线,了解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也具备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能力,但是绝大多数的高校教育硕士导师对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了解得不够深入,既缺乏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也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难以有效指导教育硕士的专业发展。尤其是许多教育硕士导师本身是从事学科研究的教师,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对于基础教育的了解仅仅限于自身受教育的经历或子女个体的成长经验。基于考核压力或者个人研究需要,他们无法在教育硕士实践能力指导上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这导致无论是在案例教学、教育见习、实习、研习还是在学位论文选题上,许多教育硕士导师都存在不足,甚至难以胜任。这种状况的一个直接体现就是在指导教育硕士开展讲课评课的活动中,部分导师的点评无法让学生信服,甚至说出一些所谓的“外行话”。
(三)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缺乏系统性设计和多样性
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应该明显区别于本科生的教育实践,这一方面是因为许多教育碩士研究生本身是师范专业毕业,本科阶段就经历了包括最短10周,最长可能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等教育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教育硕士属于研究生教育,自然具有高于本科教育的要求。可见,教育硕士的教育实践不能是本科师范生教育的简单重复。
现在,社会和考生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认可度越来越高。高校教育硕士的招生已经从早期的无人问津到如今的激烈竞争,各高校教育硕士的培养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受导师实践指导能力的制约,以及实践教学本身所具有的特征的影响,教育硕士研究生参与教育实践的途径单一,在参与教育实践的活动中多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缺少主动性。
以教育实习这一重要教学实践活动为例,一些高校对教育硕士教育实习的支持仅仅停留在联系实习学校和进行常规检查。在实习学校,研究生和同时参加实习的本科生做同样的事。一些高校对于教育教学既缺乏深度参与,也缺少多方支持下的深层研究。教育实习作为实践教学必须完成的环节确实是完成了,但是实际效果有限。学生虽然增加了对基础教育教学的一些认识和了解,但更多也是知道了“是什么”,至于“为什么”以及“如何(更好地)做”收获并不多。教育实习后的总结反思提高,研究生更多需要自己来完成,缺少教师的有效指导。
正是因为实习实践效果一般,教育硕士对于参加实践活动的主动性不高,许多时候是为了完成实践任务而实践,做的是“表面文章”,缺少促进个体成长发展的深层参与。
(四)教育硕士研究生缺乏在真实教学实践环境下的历练与评价
当前,教育硕士实习学校的选择存在矛盾。部分教师紧缺的中小学条件艰苦,也缺少高水平教师的指导,教育硕士进入这些实习学校后,对于各项工作疲于应付,缺少有效指导。如果选择将教育硕士送到重点学校实习,实习学校考虑到上级领导部门、家长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又不敢让实习生真正走上讲台,独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这样的学校里,学生能近距离与优秀教师交流学习,但是难以走上讲台,从而缺少真实教学环境下的亲身参与和历练。这导致部分用人单位反馈,虽然教育硕士相比本科毕业生整体水平更高,但进入工作单位后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难以做到站稳讲台。
教育硕士进入实习学校,一般会被安排给不同的校外指导教师。这些教师多数为教学骨干,本身就有比较繁重的教学、班主任、教科研或行政工作,再加之很多情况下,指导教育硕士实习是学校领导安排的计划外工作,并不属于本职工作,所以虽然他们对于这项工作并不排斥,但是许多时候确实是有心无力,难以做到尽心尽力。许多教育硕士的实习限于听课、帮教师批改作业、看自习或帮忙处理一些琐碎事务。这些内容也是教育实践的一部分,但是与教育硕士所应该达到的教学实践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此外,教育硕士的教学实践能力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应该以何种方式、达到何种标准以及由什么人来进行评价、评价后的结果如何应用于教育硕士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关乎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重要而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五)高校之间关于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交流不够
对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在更多是向下看,即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将来的服务对象是中小学基础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上,高校更多的是与中小学进行交流合作。但各培养院校尤其是新授权培养教育硕士的学校完全有必要向教育硕士培养经验丰富的高校学习,即使是同类型高校,也都有一些创新性的举措和成功的经验、做法,可以互相交流学习。现在,可能各高校之间有一些交流,但是校际间的交流不能代替不同高校同一学科之间的交流。后者的交流能够更为具体直接地应用在教育硕士的培养上,具有更强的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二、举办教育硕士技能大赛利于提高教育硕士实践能力
我国高校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举办学科竞赛,经过30多年的发展,学科竞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学科竞赛已经走出国门,成为国际大赛。我国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这些竞赛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变化,加快了一些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
具体到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学技能大赛既能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学生明确专业或职业技能的标准,又能检验和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3]。近年来,在教指委的指导下,各学科教育硕士专业教学技能大赛的成功举办印证了这一点。作为教育硕士从教能力的阶段性检阅手段,来自高等院校和一线的中小学教育专家纷纷表示,教育硕士专业教学技能大赛在成功考查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已经成为学生快速成长的平台,也成为教育硕士培养工作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一)有利于增加各高校对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近些年,许多师范院校都试图改名,去掉“师范”二字。针对这种现象,教育部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各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持续减少,师范生招生规模受到压缩,师范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的趋势。
全日制教育硕士自从出现以来,其培养的学生就业直接指向中小学,而且对其学术水平要求不够高,无法为各高校在学科排名和学术科研上争取到荣誉,因而不被重视。但是,各高校普遍认可学科竞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的价值,对于学科竞赛普遍比较重视。
举办教育硕士技能大赛,能够让各高校增加对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为了体现办学水平,也为了给学校争取荣誉,各高校势必会在赛前提供人、财、物的支持,以此来帮助参赛师生积极备赛,提高水平;赛后则会积极总结得失,通过大赛成绩来分析评判自己学校在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得失,对于取得的成绩则积极宣传,扩大该校的社会影响。
(二)可提供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评价观测点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学术型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最根本的差异,就是其行业背景和专业指向性,这决定了教育硕士的培养和对教育硕士工作的评价有其特殊性。但是,目前各高校在评价教育硕士研究生以及专业学位导师时,比较少考虑这种差异性,政策上也无从体现。这里面的原因除了认识上的偏差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缺少体现教育硕士差异的评价观测点,全国教育硕士技能大赛为相关单位的相关评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观测点。
国家对各高校进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水平评估,高校对教育硕士导师进行职称评定、年度和聘期考核、教育硕士研究生参评各类奖学金等都可以将学生参加全国性技能大赛的获奖情况列为评价指标,并赋以足够的权重,这利于对高校、教育硕士研究生及导师进行评价。
(三)有利于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教育教学应该是科学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习了较为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理论知识,这为实施高质量实践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理论必须被自觉而恰当地应用于实践。教育硕士参加教学技能大赛,若想取得好成绩,势必要经历若干个完整的“备课—试讲—改进”的过程。他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先将一堂原本不知道怎么讲的课备成一堂自己觉得很精彩的课,然后经教师指导后发现自己设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再进行修改完善,最后才得到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学设计;教育硕士在模拟授课时,从开始的慌乱无助、不自信到最终镇定从容、自信大方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的过程。
这种提高过程是教育硕士研究生通过观看前后期的教学设计、教学视频自己就能看到的,是能被感受到的。他们经历这个“看得见”的成长过程后,个体价值得到了自我肯定,获得了愉悦感,这能直接提高教育硕士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提高还为他们参加教育实习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四)有利于提高教育硕士导师的专业指导水平
为了保证参加全国教育硕士技能大赛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取得好的成绩,除了需要校内导师认真负责的指导以外,势必还要邀请包括校外导师在内的高校教育专家、省内外骨干教师和教研员对参赛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的指导。这种做法在加强了高校和中小学一线、各高校学科专业之间联系的同时,使得高校教育硕士导师能够了解基础教育一线的实际情况,增加教学实践经验。
导师通过全程参与和指导竞赛转变了教育观念,提高了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增加了对中小学课堂的了解,加强了对课堂教学技能的研究及与合作导师的沟通,改进了实践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实践的方式,提高了研究基础教育的积极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其指导教育硕士教学实践的能力。
(五)有利于调动教育硕士研究生及其导师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都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教育硕士研究生同样希望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得到肯定。通过参加教育硕士技能大赛,教育硕士研究生不仅个体能力得到了提高、自我价值受到肯定,同时取得的优异成绩能够帮助他们在评优评奖、发展入党以及毕业求职等个人发展的关键环节占得先机。这些由大赛所产生的内在和外在的激励,势必会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事实上,往届学生参加全国教育硕士技能大赛的获奖事迹在下一级学生中往往被心口相传,许多新生因此从入学伊始就立下了要参加全国教育硕士技能大赛并争取获奖的决心,从入学开始就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动机。
许多高校对于教育硕士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教育硕士技能大赛得奖有特殊的奖励政策。这种奖励政策既是对导师们辛勤指导工作的肯定,也发挥了评价的导向功能,利于调动教育硕士导师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参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有利于各高校师生的交流和优质课程资源的生成
通过教学技能比赛,各位参赛选手充分展示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技能。比赛能够给观摩者创造很好的学习机会,不仅使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參赛选手之间得以互相观摩和互相学习,而且对其他学生来说,也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和相关管理人员在观摩大赛之余,还可以借此机会围绕教育硕士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和大赛准备的有关情况进行广泛的交流,参赛教育硕士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学习经历、教学风格,这些差异是教育硕士培养中很重要的课程资源。每次大赛,从初赛到决赛,都会生成许多优秀的教学设计,也有精彩的比赛录像,这些都会成为教师日后组织教学的宝贵资源。
(七)有利于提高教育硕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和水平
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全国教育硕士技能大赛无论是在初赛还是决赛,对于选手在教学中恰当使用信息技术通常都有明确的要求。这种明确的要求使得参赛学生在平日里不仅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的信息技术,而且要结合具体信息技术的使用形成一个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即做到学以致用。这无论是对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学设计能力,还是二者的整合能力都有积极的帮助,从而利于信息时代高素质专业教师的养成。
(八)有利于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团队合作精神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养之一,现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是要有团队合作精神。教育硕士研究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既要和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合作,也要与学生家长进行合作。参加教育硕士技能大赛,从形式上看最终可能是只有一位选手走上讲台接受评委的评判,但是在大赛实际准备过程中,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设计的。参赛选手除了需要来自指导教师的帮助外,通常还需要身边同学的帮助,而且后者的帮助有时候可能发挥的作用要更大。因为学生之间通过共享实践性知识能够克服实践性知识的缄默性,有益于教育硕士获得可意会但无法言传的、无意识的、内隐的实践性知识,从而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另外,参赛师生围绕比赛课题进行积极研讨,就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就要求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这种互帮互助、协同合作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更增进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全国教育硕士技能大赛应该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有关文件精神,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专业技能,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专业化能力和水平,进而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并最终实现教育硕士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指导思想,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竞赛原则,达到“展示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成果,促进院校之间的相互交流,提升培养质量”和“以赛促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合”的目的。
当然,教育硕士大赛究竟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组织、不同学科竞赛的内容形式是否应该差异化、如何保证技能大赛成绩评定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是否可以举办不同层级教育硕士技能大赛等,这些问题都是后续在实践和理论上应该继续探索的。
[ 参 考 文 献 ]
[1] 郭永峰,毕波,于海雯.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现状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6):14-19.
[2] 谢本亮,陈勃,谢志勇.“赛学制”与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0):10-15.
[3] 张小菊,鹿路,牛彦飞.浅议技能大赛对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J].教育探索,2008(2):37-38.
[4] 王定华.“十三五期间”,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N].人民日报,2017-01-17(12).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