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洪涛 张杰 缪成长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最好诠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当前大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课堂教学的“大思政”视域、学科课程“金课”的“大思政”理解、强化“两个意识”及构建“五个再认识”四个方面,探讨“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学科课堂的“金课”打造,从课堂教学功能、学科及专业素养等方面探究植根课堂实现立德树人的新路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学科课堂;大思政;金课;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9-0006-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由此,在各专业学科课程中探索思政教育功能,成为高校课程育人体系内涵建设与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2]。2018年6月在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吹响了全面高唱人才培养主旋律、着力推动课堂革命,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号角。如何理解“金课”?如何打造“金课”?如何认识各门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如何将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联系起来?如何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如何将立德树人与打造“金课”联系起来?这些问题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课题。
因此,我们把上述问题放在“大思政”的视域下进行审视,认为高校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所有教育教学环节,都承载着助人成长成才的功能,都属于“大思政”的基本范畴。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既是立德树人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更是具体实践全方位育人的主要途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程及课堂教学所蕴含的知识学习规律、思维逻辑、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以及在此过程中所涉及的人文情怀、价值取向、情感态度等都是“大思政”的主要内容。
一、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金课”来打造的“大思政”视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了许多重要论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
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九个坚持”[4],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同时,强调立德树人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養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就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明确了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即全方位培养学生各方面素养,使学生真正地成长成才。
何为“金课”?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提出的是“三度”: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这是对“金课”的总体要求。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将其归结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5]。这是在“三度”基础上对“金课”的进一步诠释。高阶性是指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要求进行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特征。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一定难度。李志义提出“金课”的特征是“高阶课堂、对话课堂、开放课堂、知行合一、学思结合”[6]。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就是要体现课堂教学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而打造“金课”的目的就是要提升课堂教学水平,“金课”的本质要求必须是能够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也即课程要完成对学生全方位素养的培养。有了这样的认识,“金课”打造的思路就清晰了,也正是依据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了“大思政”教育理念。
在全国高校都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背景下,我们将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过程归结到“大思政”范畴,将与学生培养有关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中对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都视作立德树人在“大思政”视域下的表达。各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也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主渠道,我们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实现本科人才培养内涵提升的“金课”打造放在“大思政”视域来筹划,提出了“大思政”视域下学科课程“金课”打造这一新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课题,并将其视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举措。
二、“大思政”视域下学科课程“金课”的“大思政”理解
我国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党对教育的政治要求,也是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专业与学科核心素养三方面得到充分表达。立德树人在这三方面的充分表达,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立德树人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六个方面下功夫”的指标体现构成了“大思政”视域下学科课程“金课”的“大思政”理解。
首先,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全社会都要遵循的最核心的价值要求,处于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基本价值观的统领地位,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层面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专业与学科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学生全面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是从教育实践层面对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
其次,从立德树人角度来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教育应该立足专业及学科教育,体现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的功能目标,还应该通过学校文化建设以及管理和服务,体现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的功能目标,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专业与学科核心素养有机融入十大育人体系,共同服务于全方位培养人,服务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才能全面回应当下大学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育引导学生,这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使命担当和必然要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内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进而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专业与学科核心素养是由专业培养目标所确定,由人才培养方案所设计的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培养环节所支撑。承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具体任务的各个不同专业之间,应该既有通过教学活动和课堂管理等表达的共同的基本的综合的素养内容(这些共同的基本的综合的素养内容,就是学科课堂教学承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涵盖的素养内容),又有各自独特的与专业和课程对应的专业与学科核心素养表达。各专业要加强对专业与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形成对专业培养全面系统的认识。专业与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在各门课程学科知识的内在结构、思想、方法以及学科知识体系中,需要通过教学过程才能达到培养要求。专业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教师对学科课程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科知识的充分掌握上,所以,教师要认真学习并掌握学科知识,深入研究并把握学科内涵。
陈宝生部长为“金课”提出了“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三度”定位,同时提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的要求。各门课程学科知识的内在结构、思想、方法以及学科知识体系所涵盖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保证课程的深度、难度、挑战度最有价值的素材,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的最好养分。
我们强调“大思政”视域下的“金课”打造,就是希望教师树立“大思政”观念,构建学科课程育人的多功能观,研究并实践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方位的素养培养,实现陈宝生部长提出的“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7]的目标。
三、“大思政”视域下的“金课”打造要强化“两个意识”
关于如何打造“金课”,现阶段没有固定模式可以学习,也没有统一的“金课”课程标准,各个高校都在探索本校的“金课”建设。可以说“金课”打造永远在路上,任何一所高校都可以打造符合本校实际、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金课”。“金课”打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高校教师全员参与,人人为“金课”打造献计献策,人人为“金课”打造作贡献。为了更有效地打造“金课”,要强化教师的“两个意识”。
(一)要强化“金课”打造的政治意识
政治意识主要是指政治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对政治现象的态度和评价。要求高校教师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求高校教师在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政治鉴别力。
当前,高校增强教师的政治意识,关键在于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保持清醒认识,将大学“十大育人体系”的育人功能落到实处。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就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特别是课程育人“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这一问题做深入细致的思考;要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课程育人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认真履行主体责任,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师积极探索、学生踊跃参与的工作格局;要突出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重点,抓住课堂教学与课程育人的结合点,找准学科课堂“金课”打造的着力点,明确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实践的落脚点,全面开创课程育人工作新局面,切实把课程育人工作的优势转化为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优势,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全方位育人的“金课”。
“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的大学,是社会主义的大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学。高校各级党委要有坚定的政治站位,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员的政治教育和党性修养,引领广大教师讲政治,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待教学工作。“办人民满意的大学”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所决定的,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办人民满意的大学的基础,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对社会主义大学教师的政治要求。因此大学教师要有这个政治意识,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课程育人的功能要求。
(二)要强化“金课”打造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就是角色意识,就是要知道自己这个岗位、这道工序、这个环节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在整个链条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自觉做好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责任意识是一种精神状态。有了责任意识,就能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形成意志和品格;就能凝聚人心,聚集力量,创造出一流的成绩。
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主体,无论是在知识的传授、文明的传承方面还是在言传身教做人的标准等方面,都对学生有着深远影响。要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必须清楚高校教师的责任是什么。高校教师的责任主要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学习钻研、为人师表及培育新人。因此作为高校教师,从事课堂教学是天职,也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职责。陈宝生部长指出:回归本分,就是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高校教师不管名气多大、荣誉多高,教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育人是第一责任。所以,教师要回归本分,强化责任意识,热爱教学、用心教学、研究教学。要做到“德高”,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到“学高”,下苦功夫、求真学问,以扎实学识支撑高水平教学;做到“艺高”,提升教学艺术,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改造学习、改造课堂的能力。这些都是责任意识的主要体现。
四、“大思政”视域下的“金课”打造要构建“五个再认识”
(一)构建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再认识
“水课”的教学往往局限于知识的教学,从形式上看大多是教师围绕知识讲解的“照本宣科”,其目标也多局限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金课”打造必须回归初心,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培养又红又专堪担大任的一代新人。因此,要构建对新时代高校课堂教学目标的再认识,就必须从立德树人高度认识课堂教学目标,也就是要从“大思政”视域构建对“金课”课堂教学目标的再认识。
从“大思政”视域来看,高校“金课”之教,更应注重教思想、教方法、教价值观。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教思想、教方法、教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品质。学生的学也应该是广义上的学,学思想、学方法、学价值观,实现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培养,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以,“大思政”视域下的课堂教学目标在体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时,要具体内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专业与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有机融合。这是新时代赋予大学课堂教学的新任务与新目标。
(二)构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再认识
课堂教学内容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载体。要结合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再认识。人才培养目标随着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发生了大幅度的变革,这就要求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认识、重新定位。我们应该认真梳理教学内容,注重学科群教学内容的衔接、知识更新及知识体系构建,更注重各门课程学科知识的内在结构、思想、方法以及学科知识体系所涵盖的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探讨哪些课堂教学内容是保证课程的深度、难度、挑战度的最有价值的素材,哪些课堂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的最好的养分,哪些内容能支撑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哪些内容能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总之,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再认识,从“大思政”视域和打造“金课”的角度重新审视教学内容。
“水课”所表达的课堂教学内容,通常局限于课程的知识内容,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往往局限于知识的传授。现代教育赋予课程教学内容极为丰富的素材和信息,包括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等,这与我们从“大思政”视域认识的课堂教学功能是一致的,与我们提出的“金课”打造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要以“大思政”视域,从知识和技能、思想和观点、习惯和行为等方面进行再认识。
(三)构建对课堂教学现状的再认识
从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再认识的角度,我们发现一些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匹配度不够,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组织教学活动,不能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安排教学内容,更缺乏对培养能够支撑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关注。这样的课堂,既缺乏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对学生的引领,也缺乏学生作为教育教学主体的主动学习状态的展现,教师完成了对知识内容的讲解,但学生却难于从这样的课堂获得有效的、真正的发展。这样的课堂,实际就是陈宝生部长所说的“水课”。
课堂教学从哪开始?要经历什么?要到哪里去?这是每一位有志于打造“金课”的教师必须思考且有必要形成清晰认识的课题,这需要我们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再认识。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以培养学生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课堂离不开学生,课堂需要从认识学生状态开始。要认识学生状态,我们要了解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经历、学业基础也就是“学情”。我们的教学就要从“学情”分析开始,根据“学情”设计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的教学活动。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可塑性、发展性,认识青年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特征,构建学生不仅愿意积极参与而且能够有效获取成长力量的新型课堂生态,这是我们实现 “金课”打造的内在逻辑。
(四)构建对课堂教学方法的再认识
教师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不同版本的教材、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做到每堂课都要精心选择最佳的教法与学法,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缺乏对学生状态的关注,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结果往往是“教”与“学”的脱节,这是我们看到的很多“水课”课堂的状态。现代教育强调“以学为中心”,就是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突出课堂教学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围绕学科情感培养、学科知识建构、学科思维训练、学科方法学习以及学科问题解决等学科课程的专项育人内涵,用学科知识的内在结构、思想、方法以及学科知识体系所涵盖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元素,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教思想、教方法、教价值观,培养学生“乐学”“会学”的品质,营造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
(五)构建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再认识
课堂教学评价,即对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测量与评价的总称,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所进行的测量和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既要评“教”得怎样,更要评“学”得怎样。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再认识,其核心是对课堂教学评价目的和形式的再认识。基于“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和“以学论教”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成效,这是“金课”打造实践的重要支撑。倡导“过程性评价”,这样可以实现对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及时评估和优化。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以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心。
五、结束语
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必须依靠各专业广大学科课程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从“大思政”视域来理解和认识学科课堂教学的多功能性,努力从讲政治的高度增强自身立德树人的意识,全身心投入高校学科课程的“金课”打造,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育人水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1-18)[2020-03-22].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7.html.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5] 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 2018(12):4-9.
[6] 李志义.“水课”与“金课”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 2018(12):24-29.
[7] 陳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4-10.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