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倩玉 (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初中部 210002)
学校是学生德育的主要阵地,而数学又是学校的主课,因此通过数学教学渗透德育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在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数轴”这节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氛围热烈,教学效果显著,现与同仁分享.
教学目标:(1)了解数轴的概念,会正确画出数轴;(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3)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4)教学渗透德育,落实立德树人.
教学准备:(1)预习“2.3数轴”;(2)找一件自己觉得最像数轴的物品或该物品的图片;(3)查阅关于数轴发展的历史资料.
·活动1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带来自己觉得最像数轴的物品或该物品的图片,如刻度尺、温度计、天平等,与大家分享.(1)你觉得这个物品与数轴像在哪里?(2)要把它看作数轴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补充?(3)数轴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物品出发,感受并认识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方向、单位长度.以实例说明虽然数轴通常是画成水平的,但也可以是任意位置的.
例1判断图1中各图形是否是数轴.
图1
设计意图通过例1建立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三要素”缺一不可.
·活动2 动手画数轴
(1)画数轴的步骤是什么?(2)根据使用温度计的经验,“原点”的作用是什么?(3)怎么理解“取适当长度为单位长度”?(4)数轴上,表示正数的点离原点越远,这个数越,表示负数的点离原点越远,这个数越.(利用数轴比较大小)
设计意图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加深对数轴“三要素”的理解,巩固数轴的概念.
·活动3 比一比谁的数轴“美”
学生互评所画数轴.
设计意图数轴比“美”体现了数学内容的美学价值.除了判断所画数轴是否具备“三要素”外,还要评判直线是否直、单位长度是否恰当、数轴上方的刻度大小是否统一、是否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等.
例2如图2,指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图2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例2、例3经历“数→形”的思维过程.两个例题引导学生经历两种不同的思维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结合学生的易错点,在例2中特别要指导学生正确写出原点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
·活动4
游戏1 你来比划,我来报数:两人为一个小组,一位学生在数轴上找到一点,另一位学生报出这个点所对应的数.
游戏2 你来报数,我来比划:两人为一个小组,一位学生报出一个数,另一位学生在数轴上找到表示这个数的点.
设计意图数学渗透德育的基点是让学生热爱数学,以游戏的方式让练习“动”起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活动5 分享关于数轴的历史素材
素材1 1619年的一天,笛卡尔因病躺在床上,天花板上一只苍蝇在慢慢爬动.笛卡尔想:如果把苍蝇看成一个点,怎么用数来表示苍蝇的位置呢?
(1)如果苍蝇向右爬了3 cm,怎么用数来表示其位置?向左爬了4 cm呢?先向右爬了3 cm,再向左爬了4 cm呢?
(2)如果苍蝇向上爬了3 cm,怎么用数来表示其位置?向下爬了4 cm呢?先向上爬了3 cm,再向下爬了4 cm呢?
设计意图以笛卡尔发明数轴和坐标系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其实在二维平面内,一条横轴不足以确定一个点的位置,还需添加一根坐标轴(纵轴).
素材2 1631年,笛卡尔在《几何学》一书中,通常会设定一条直线为轴,且以直线上一点为原点来展开研究.
素材3 笛卡尔的思想在17世纪受到很多数学家的质疑.大致到19世纪中叶,人们才普遍使用直角坐标系.
设计意图以数轴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发展史激励学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同时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信念.
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回答:(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2)数轴的概念是什么?说说引进数轴概念的好处.(3)数轴“三要素”指什么?分别有何作用?(4)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内容,掌握核心概念,感受通过数轴把数与形结合起来的好处.
学生通过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轴,如刻度尺、温度计、天平等,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已经明确数轴概念的基础上设置活动3,让学生比一比谁画的数轴更“美”,学生在评价他人和审视自己的过程中成长,感受数学之美.
数轴是数学中一个重要概念,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数形结合”思想,也是后续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基于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的数学史设计问题,为突破学生在八年级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从一维过渡到二维)的认知困难作铺垫,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体系.学生通过查阅数轴的发展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五个活动串联起来.整节课学生情绪饱满,课堂生动活泼.由于活动较多,数学史中加入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铺垫,所以基本概念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练习略显单薄,需要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但这些活动的加入将立德树人融入到课堂的各个环节,将德育有效融入到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了数学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