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斯瑶
摘 要:为促进学前教育公费定向师范生师德培育,本研究基于SECI模型知识创生理论,运用NVivo.11软件对湖南省某高师15名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公费定向师范生毕业实习期间撰写的师德践行报告文本进行质化研究。发现社会化模式对个体师德培育效果欠佳,外显化、组合化和内隐化模式作用更明显。为此,本文提出四点思考建议:学校师德教育亟须破旧立新探索构建共情感化模式;幼儿园应当以SECI模型为指导构建园所的“师德知识库”;尊重师范生的话语体系能促进其师德认知与践行的升华;应注重从集体和个体两个维度优化师范生对师德的元认知。
关键词:SECI模型;学前教育;公费定向师范生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9-0012-03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全局,深刻阐释了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师德培育是新时代师范生培养,尤其是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的引路灯塔。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发表的“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就将“有理想信念”和“有道德情操”二者列为“四有”好老师之首。日前,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工作的通知》,文件被称为“优师计划”,传承了我国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核心理念,以“四个相统一”为师德师风培育的新航标,再一次强调了新时代公费定向师范生师德培育的重大意义[1]。从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的知识两分法来看,师德既是显性知识,又是隐性知识。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定向师范生教育实践中,师德的学习传承与践行创新也面临重大问题,即如何从政策文件中的显性的陈述性知识内化为师者身心的隐性的实践性知识。
一、问题的提出
(一)SECI模型的含义
SECI模型最早来源于管理学,是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在著作《创造知识的企业》中提出的知识创生的经典范式,认为知识通過S-socialization(社会化)、E-externalization(外显化)、C-combination(组合化)、I-internalization(内隐化)四阶段完成知识共享与创新。SECI模型实质上是一个知识创生的螺旋。社会化模式产出共情知识,外显化模式产出概念性知识,组合化模式产出系统性知识,内隐化模式产出操作性知识,进而开始新一轮的知识创生螺旋[2]。模型以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的知识两分法为基础,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关系入手,认为知识管理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挖掘隐性知识,即不仅对客观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还要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详见图1)。
(二)SECI模型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知识创生理念已经被运用于各层次教育研究,更不乏将经典的SECI范式应用于教师教育研究的案例。钟启泉研究认为,“教师知识的形成更多地来源于教师的个人生活史与教育实践的现场,具有实践性、情境性、综合性、默会性、个体性等的特质。”[3]兰英和杨霞的研究更是关注到了实习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引用SECI模型从知识创生四个不同阶段探究实习教师教育实习状况,以促进实习教师内隐知识的外显化[4]。师德兼具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双重特性,学习传承没有标准答案,践行创新也没有标准模式,其教育与实践的过程则呈现螺旋上升态势。从知识创生的角度来看,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师德培育是可以用SECI模式来解释的,即分别经过了社会化、外显化、组合化和内隐化四个步骤,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故产生以下研究设计。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
本研究选取湖南省长沙师范学院15名学前教育学院五年制公费定向师范生(以下称“师范生”)毕业实习期间撰写的《“师德规范、教育情怀”行动性实践体验报告》作为研究样本。其中有效报告26份,无效报告3份。
(二)研究程序
报告主要分为主题和内容两个部分,撰写自由度较大,且没有客观评分标准。实习结束后,本研究共收到15名师范生撰写的23份报告,均被导入NVivo.11软件,参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称《标准》)中“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的四个领域的表述对文本进行了编码和分析。编码基本按照SECI模型知识转化与创生的理论步骤设置。
第一阶段是开放式编码,共建立了5个自由节点。第二阶段是轴心式编码,合并了2个自由节点,得到4个主轴编码,分别为实习前对师德的理解、幼儿园师德培育主要形式、实习中师德践行与反思、实习后对师德的总结。第三步将《标准》中的四个领域内容与研究结果进行比对,分别是:(1)职业理解与认识;(2)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3)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4)个人修养与行为。
(三)研究结论与分析
1. 实习前学校教育的社会化模式对个体师德培育效果欠佳
社会化是共享经验从而创造隐性知识的过程,一般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获得隐性“共情知识”。师范生在实习前对师德的原始认知,主要来源于对《标准》等政策文件中关于幼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陈述性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实习前的学校教育多采用脱离幼儿园真实情境的观察、模仿和分析一线教师和授课教师行为等方式来进行师德培育,试图将被模仿者隐性师德知识转化为模仿者的“共情知识”。这无异于把信息从相关的情感和特点场景中抽象剥离出来,只剩下单纯的信息转移。通常,这么做的意义不大。本研究样本中也只有5份报告提及师范生在实习前对师德的理解,表达与理解较为笼统,反映出当下学校教育模式对个体师德情怀培育效果欠佳。
2.教育真实情境外显化模式促使个体师德认知清晰多元化
外显化是将隐性知识表述为显性概念的过程,SECI模式主张用比喻、类比、概念、假设或模型等表达方式。经上述研究发现,师范生在幼儿园实习时的师德培育呈现内外部共同驱动的特点。外部驱动主要来自幼儿园为师范生组织的集中宣讲、自学反思、师德讲座和主题活动等师德培育活动,意图唤醒师范生个体内隐于心的对师德的概念性知识,但大多囿于文字表达的方式,呈现为一种显性知识的生硬整合。内部驱动则主要指向师范生在幼儿园自主或被动体验师德的经历与思考,通过在真实情景中观察、思考和实践激发个体隐性知识主动外显化,即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化。个体师德培育的清晰多元化体现在两点:一是表达与《标准》等政策文件中的陈述性知识愈发契合,用语逐渐规范;二是理解师德的角度明显多元化,对“职业理解与认识”与“个人修养与行为”两个对应领域的认知明显丰富许多。
3. 组合化模式帮助个体构建多元师德话语体系
组合化是将各种概念系统化为知识体系的过程。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师范生会不自觉地用个体不同的话语体系发声,把实习前对师德的原始理解进行重新编码和知识关联重组,并贴上个性化标签。通过对显性知识进行整理、增添、组合和分类(就像在计算机数据库中做的一样),重新配置既有信息,由此催生新的知识[2]。经上述研究发现,在政策话语体系框架下,师范生对于师德的理解渗透了个体的独特理解,并能将师德融入个体教育知识系统图景,比如融合传统教育名言等。从对应领域来看,组合后的个体师德话语体系有了明显的整合性,突破了《标准》对专业理念与师德各领域的扁平划分,让个体师德话语体系更加立体系统化。
4. 内隐化模式重塑个体师德培育的元认知模式
内隐化是将显性知识升华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当通过社会化、外显化和组合化获得的经验以个体认同的元认知模型被内化到个体的隐性知识库中时,就不再是政策文件和课程教材中死板的陈述性知识,而是成了个体拥有的有价值的隐性操作性知识,让个体拥有了自主的鲜活的隐性知识库。研究发现,师范生在经历了实习之后,基本都能意识到自身师德培育要从“个体修养+集体文化”双重维度推进,简单说就是师德培育需要集体与个体相互促进。个体重在自我反思与修炼,自我品德修养、共情感化和多元理解教师角色都有益于师德培育。集体重在创设师德环境,传承和创新师德文化。
三、基于SECI模型培育学前教育公费定向师范生师德的思考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和知识创生理论,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定向师范生师德的有效培育,可以从SECI模式的四个维度来思考并寻求突破方法。
(一)学校师德教育亟须破旧立新探索构建共情感化模式
师范生在总结师德培育方法时提到了“共情感化”是师德培育的有效方式,用到了“亲其师则信其道”和“教育不仅是认知过程,更是情感交流过程”等形象表述来说明。表明师范生渴望突破学校传统的理论授课模式,期待在教育情感交流过程中体悟师德。从深度学习角度看,“深度的情感交流是社会化阶段的目标,也是进行深度学习的基础”。所以,共情感化模式能让实习生在幼儿园真实情境的知识创生过程中收获最重要的“原体验”。
(二)幼兒园应当以SECI模型为指导构建园所的“师德知识库”
“师德知识库”可以实现对个体与群体知识的高效管理,厘清知识体系,将知识结构化,方便快速提取与外显。有研究认为SECI模型中高层次的外显化方式需要借助人脑的加工器进行加工,组织的管理者应当鼓励员工运用高层次的外化方式,将自身的隐性知识经过加工后形成高质量的显性知识,有利于组织知识库的建设和知识的传播[5]。所以,“师德知识库”无疑能在师德培育中发挥个体与群体知识外显化的加工中介作用。
(三)尊重师范生的话语体系能促进其师德认知与践行的升华
组合化模式对推动师范生知识创生的作用是最大的。从已有对幼儿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来看,给予幼儿教师更多的话语权,尊重场域内的自主权利,能够激发共同体内幼儿教师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思维[6]。新时代教育图景更重视的是教育主体对师德的生动解读,创造多元师德审美。所以,师范生个体的话语体系才是师德践行落到实处的优质土壤,只有尊重它的多元化发展才能有效促进师范生师德建设。
(四)注重从集体和个体两个维度优化师范生对师德的元认知
内隐化模式最重要的作用是将扁平化的知识转化为有价值的隐性资产。从元认知角度来看,以元认知知识为经验背景,通过元认知体验这一中介,反复运用相关的元认知技能,对认知活动做出连续不断的调节,从而得出更好的问题解决策略。基于外显化和组合化的已有成果,群体“师德知识库”帮助师范生“从无到有”积累师德体验知识,个体话语体系驱动师范生“从有到精”自觉规范师德行为,优化的元认知模式则能“从精到通”地不断调节和优化师范生的师德行为,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参考文献:
[1] 程建平. 新时代“优师专项”的使命担当[J]. 教育研究,2008(06):16-20.
[2] 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 创造知识的企业[M]. 吴庆海,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
[3] 钟启泉. 从SECI理论看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质[J]. 全球教育展望,2008(02):07-23.
[4] 兰英,杨霞. 基于SECI模型的实习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探究[J]. 教师教育学报,2020(02):1-11.
[5] 赵蓉英,刘卓著,王君领. 知识转化模型SECI的再思考及改进[J]. 情报杂志,2020(11):173-180.
[6] 蔡迎旗,孟会君. 基于扎根理论的幼儿教师学习共同体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02):46-52.
(荐稿人:龙明慧,长沙师范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