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生态主义视阈下一流课程生成逻辑及建设路径研究

2021-09-15 18:17杜霞
高教学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

杜霞

摘  要:一流课程建设,既是高等教育时代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检测标尺。要建成一流课程,就必须优化重构课程要素,其生成逻辑表现为单一课程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化,碎片化知识向综合性知识转化,学、做、研的离散型课程结构向循环嵌入型结构转化。一流课程建设是后现代生态主义思想在课程领域的逻辑发展。在这一视角下,课程群建设、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塑造和学、做、研的一体化建设是一流课程建设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后现代生态主义;一流课程;生成逻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4-0031-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course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era, but also a yardstick to test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To build a first-class course,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and reconstruct the course elements, which are manifested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 single subject to a multiple subject,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fragmented knowledge to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discrete structure of learning, doing and researching to the circular embedded struc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curriculum is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hought of postmodernism in the curriculum field. In this perspective, the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the shaping of the "growth communit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doing and research are the optimal path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curriculum.

Keywords: Ecological postmodernism; first-class courses; generation logic

2019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开展了双万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活动,标志着高等教育新时期发展的目标指向和着力点。一流课程建设,既是高等教育时代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检测标尺。一流课程以政策导向的方式还原了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一流课程建设政策的驱动下,大学将课程建设作为工作重心,展开了系列课程改革,改革指向是一流课程的生成逻辑及建设路径。厘清这些问题,将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一、现代生态主义观与后现代生态主义观

纵观历史发展,面对生态危机,先后形成了二元对立的现代生态主义观和多元融合的后现代生态主义观。

现代生态主义观根据中心安排不同,分为以生态主义为中心的生态观和以现代人类为中心的生态观。前者认为,应当限制人类创造和发展,以保护自然生态。后者认为,要通过改变人类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维护生态平衡,最终实现人类利益的最大化。两种不同的现代生态主义观虽然关注了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但一元中心的思维,使其忽视了事物间实际的物质和能量交互联系[1],带有浓厚的工具主义色彩,是一种二元对立观,体现了单向性、一元性和二维性的特质。

后现代生态主义观否定了现代生态主义理念的二元对立观,强调整体发展、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生态理念,提出世界是多元的,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处在相互关联的時空关系中才能得以正确理解[2]。首先,生态意味着过程。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主张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任何一个时期存在物都是与过去和未来息息相关的。此外,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体系的一部分,在其内部各要素和与外部环境之间,总是存在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3],事物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共同作用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动态平衡系统。由此可见,后现代生态主义观具有整体性、双向性和开放性特质,体现了以相互关联的共同体为基础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维[4],是一种人类共同体和地球生态系统的三维生态文明理论[2]。

现代生态主义观与后现代生态主义观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这些思想和方法对课程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课程研究与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方法,形成了相应的课程研究和实践路径。传统课程理念视课程为教育目标实现的工具和手段,课程的合理性完全是以工具价值而评判的[5]。这种目的和工具二元对立的课程理念,建构了单一性、单向性和工具性的课程体系,造成主体消亡等课程问题。基于对传统课程的批判,以现代主义生态理念为指导的现代课程生态体系得以构建。现代课程理念更加关注人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力图在实现课程工具与目的统一的基础上,着力课程的“目的合理性”。现代课程理念虽然摒弃了传统课程理念的思想和方法,但依然存在问题: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却无视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外部环境等其他课程要素的重要价值以及之间的交互关系,只见课程单个要素,不见多维、多元和双向的课程范式。对于课程所授知识的内外在关系、课程多元主体之间关系、课程内涵与外延建设的关系研究,是对现代课程问题的解决,是对现代生态主义观的反思,也是在后现代生态理念指导下一流课程的生成逻辑。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
市场经济视域下农业供给侧改革:历史镜鉴、生成逻辑与困境破解
网络反腐制度化:反腐权力结构改革的一种选择
社区教育治理体制的生成逻辑及构建动力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关系正义生成逻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的网络虚拟社会论要
国家形象的跨文化生成逻辑及传播策略
充分认识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的重要意义
网红现象的生成逻辑及其引导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