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时代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2021-09-15 01:24李福志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出路心理健康教育困境

李福志

【摘 要】本文基于网络时代背景,分析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变化,指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论述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旨在促进当代高中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信息时代 困境 出路

在高考压力的影响下,高中学生容易出现焦虑、压抑、消极等不良情绪,会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与此同时,当代高中生又处于一个高度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它以互联网技术工具及信息化媒介为主导力,具有高度开放性、自由性、多元性等特征,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固有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削弱心理健康教师话语权、瓦解传统心理健康课堂结构、导致学生心理健康认知错误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信息时代出现了一系列变化,面对种种困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提高网络素养、顺应信息化发展规律,为维护高中生心理健康探寻一条合理、高效的教育路径。

一、网络信息时代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变化

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网络信息时代形成的挑战属于外部因素,它的影响不是零星存在的,而是从整体上导致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教育环境变化

网络信息时代具有高度开放性特征,这一特征是针对教育环境而言的,它与传统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封闭性呈明显对立状态。通过智能手机、台式电脑等工具,高中生可以便捷地获取互联网资源,这就打破了传统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垄断地位,并为高中学生舒缓心情、排解烦闷提供了多样化渠道和聆听对象。例如,高中生通过申请微信、微博、短视频APP账号的方式,与陌生人建立起虚拟友人的关系,在网络世界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容易导致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消解,甚至将心理健康教师、教材等边缘化。

(二)教育资源变化

传统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主要是教材及教辅材料,也包括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家长等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此类资源在内容构成、表现形式上十分单一,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主要以“过来人经验”的方式传授引导—— 这本质上是一种后喻文化现象,即前辈根据自己的经历,将一些优秀经验传递给晚辈,避免他们在人生道路、學习生活等方面陷入误区。但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后喻文化范式已经逐渐变为前喻文化范式,即晚辈反过来指导前辈(此处的前、后主要指年龄)。一个明显的现象是,教师在现实中虽然是教育主体,但面向教育客体的高中生,自身信息技术素养、网络信息操作能力等明显不足,这就加速了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变化,即从单一的语言、文字、符号等演变为丰富的视频、图片、动画等。

(三)教育模式变化

传统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较多,如师生谈心、亲子活动、班级座谈会等,但多样形式表象的背后难掩教育模式的弊端,在心理辅导、交流等环节,仍然采用单一向度知识(或技能)传授的模式,高中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例如,当高中生发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或教师认为学生心理反常,普遍采用的教育模式是“了解问题→分析结症→提供方案”,整个过程中高中生都处在被指导、被安排的地位,按照教师提供的心理解决方案或许可以临时解决问题,但由于自身参与性不足,很难形成持续性的心理问题化解机制。而网络信息时代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生变化,高中生在心理问题解决方面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随时可以上网检索相关问题、对照自身情况,这样一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就面临着“脱媒化”的压力。

二、网络信息时代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

(一)认同困境

所谓认同困境,泛指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高中生对传统课堂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认同感不断削弱,而作为“互联网+”社会的原住民,当代高中生对虚拟教育场景的认同感越来越高。例如在心理健康知识信息接受方式上,高中生更倾向于实用性较强的“碎片化阅读”,对系统的、深奥的心理学理论,不再愿意消耗过多时间、精力去思考。又如在心理健康知识信息来源渠道上,高中生日益疏远教师、教材,视线不断聚焦于视频APP、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等新媒体。认同困境造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当高中生从心理认知上脱离现实生活场景时,所获取的心理健康辅导方案、措施等在很大程度上也与现实脱节,盲目实践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偏执。

(二)技术困境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教育”理念的出现,越来越多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普遍面临技术困境,即缺乏互联网工具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是一个必然趋势,但网络与信息要素在学科教育价值中,仅是一种“催化剂”。换言之,即便不利用网络信息优势,也不影响教育应具备的价值,这种普遍心理造成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在技术素养提升上的惰性,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保持“认识上重视、行动上滞后”的状态。此外,还要注意到网络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在不同区域的高中教育中分配是不均衡的,落后地区无力建立现代化教学系统,互联网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比例很低,加上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原本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也就容易造成技术困境陷入“死循环”。

(三)定位困境

相对于学生认同困境、教师技术困境,网络信息时代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定位困境更为根本,师生之间的冲突也更加严重。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教学实践都应将学生作为主体,而教师处在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的地位,且在互联网媒介和信息技术应用上学生作为“主导者”已是事实,甚至一部分高中生在信息技术素养方面完全可以指导教师。在心理身份定位、现实身份定位的双重作用下,学生更希望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作为聆听者、合作者,至少双方处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上。然而,学校教育机制限制原本主客体地位的置换,在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职能的前提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仍然是教师、客体仍然是学生。此外,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与高中语数外等学科知识体系不同,这也是主客体定位困境的诱因之一。

三、网络信息时代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出路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网络信息时代造成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困境,必须立足网络信息时代特征寻求出路,但也不可忽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势。

(一)坚持课堂教学主阵地,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教育创新改革不是纯粹的“拆旧盖新”,即便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授课仍然存在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完全取代高中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地位。但在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上,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网络信息时代的优势进行创新,形成“线上+线下”的组织架构,即“线上收集心理问题+线下进行心理辅导”模式。

“线上收集心理问题”利用网络“匿名体验”的优势,在师生非面对面交流时,高中生更容易打开心扉,而教师主动利用线上渠道与高中生交流、了解其心理问题,有利于打破认同困境,获得高中生更真实的想法。具体的实践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手段,其一“直接手段”是通过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采用普遍网络工具突破技術困境),教师扮演好聆听者的角色(明确自身职能突破定位困境);其二“间接手段”是教师关注学生的抖音、B站等个人账号,从学生日常发布的信息中分拣有关心理问题的内容。

“线下进行心理辅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是为了实现“匿名体验”的对称性,只针对心理问题展开指导、疏解,可以将典型的心理问题作为教学资源、案例使用,提供详尽的自我疏解方案。如此一来,师生就“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空间、时间下形成交替式的“主客体平等”。

(二)坚持专业教育主旋律,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首先,高中心理健康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必须基于一个大前提,就是坚持“专业教育”这一主旋律,不能被信息时代网络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误导,毕竟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多元的信息空间,其中存在大量无法识别、不辨真伪的内容。

其次,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要想从根本上适应网络信息时代,就必须保障教师、学生在信息技术素养层面的平衡,否则高中生期待的心理健康教育状态无法得到满足,自然会越过教师直接向互联网平台获取相关资源。高中心理健康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的渠道很多,在计算机硬件、信息软件高度普及的状态下,原则上已经不需要专门进修培养,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式,在高中校园内形成帮扶体系。例如,由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主导,以“学科交流”的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且同在一所学校任教,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更为清楚,能够确保“素养对称”。又如,采用“师生互学互助”的形式,筛选部分具有良好信息技术素养的学生,帮助心理健康教师学习计算机、网络等知识,而在帮助教师筛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同时,学生自身也可以获得指导和启示,一举两得。

(三)坚持以生为本原则,构建多方共育实践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化解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为其塑造正确的三观、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资源、模式变化的情况下,应该尊重高中生的个性特征,按照“以生为本”的原则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与此同时,在网络信息技术支撑之下,打破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将家长、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等主体吸引进来,各主体之间各有优劣,通过优势互补,构建多方共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体系,将互联网工具及信息技术的价值最大化。例如,“多方共育”依据职责差异展开,家长方面负责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反馈心理健康变化给教师,教师求教于心理健康专家、制订更科学的干预方案,学生始终处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位置,在教师、家长及专家建议的“合理”下进行心理健康实践。

总之,《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指出,高中各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爱,坚韧乐观,奋发向上,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也强调:“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高校学生展开,而中小学作为三观教育、人格构建的重要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却被严重忽略。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角度分析,高中阶段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人生首个转折点,一方面生理、心理在迅速变化,整体上处在青春期最激烈的拐点上;另一方面时刻能够感受到高考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发生概率更高。本文结合互联网信息时代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各方面变化,探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对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柳昧.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7).

[2]韦晓娟.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学周刊,2020(4).

[3]晋海青.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J].学周刊,2020(4).

[4]徐创瑜.融合德育思想与心理健康教育,优化高中班级管理[J].当代教研论丛,2019(10).

[5]孙会珉.网络信息时代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5).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出路心理健康教育困境
跟踪导练(一)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