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 惠,唐 恒
(1.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2.江苏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大学技术转移绩效低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创新发展的突出难题,成果与市场脱节是其中的一大瓶颈[1]。近年来,中国大学的科技成果数量逐年增长,但技术转移绩效却始终在低位徘徊。2018年中国大学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当年总额的比例仅为2.56%[2],大学技术转移率也仅为5%[3],与发达国家差距悬殊。大量的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困难、束之高屋,造成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严重削弱了大学自主创新战略的推动作用。2019年全国两会提出让校友做大学技术转移的“搬运工”、充分利用大学丰富的校友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重视[4]。
大学技术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技术、市场、经济、管理等全方面的把控。而校友知母校、懂市场、有人脉、对母校有特殊情结,对于大学技术转移是珍贵的资源宝库。近年来,多所大学围绕开发利用校友资源推动大学技术转移绩效提升展开了积极探索,西安交通大学设立“丝绸之路高校联盟”和全球校友组织[5],武汉大学搭建师生成果与校友资本等创新资源对接平台[6],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然而,目前诸多大学对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仍然浮于表面,通过校友资源获取的社会资本也极其有限[7],反观国外大学在相关领域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8-9]。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校友资源来实现大学成果与市场的对接、促进技术转移绩效提升,是当前学术界和实践界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试图回答如下研究问题:影响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校友资源因素究竟有哪些?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何?
国外已有学者验证了校友资源对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积极影响[10],其在中国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探讨。现有研究多囿于浅层次的描述分析,关注到校友资源的社会资本属性及其对大学技术转移的价值,鲜有根植于现实资料的质性研究,缺乏客观性,且研究结果较为碎片化。本文引入社会资本理论视角,采用扎根理论和解释结构模型(ISM)开展研究,希望实现以下目标:①探索影响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校友资源因素;②对因素的逻辑关系及层级结构深入剖析,进而形成影响因素理论模型;③根据理论模型,寻求大学利用校友资源促进技术转移绩效提升的实践举措。
国内外学者已经认识到人力、财力等资源因素与大学技术转移绩效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开展了一系列研究[11-13]。在众多资源中,校友资源作为一种人力、物力、智力、信息、文化和公共关系的资源集合体[14],是一所大学极具潜力也易被忽视的优质资源。然而,目前国内有关校友资源开发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校友资源的内涵和价值、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及对策建议等方面[7,15],研究的针对性、与现实的对接性都不够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有限。与传统资源的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16]相比,校友资源作为大学得天独厚的资源,还具有校本性、可再生性、地域广泛性和潜在性等特征[17]。鉴于传统的资源基础理论对校友资源解释的局限性,有必要从新的理论视角重新思索校友资源对大学技术转移的特殊影响。
为了克服上述局限性问题,本文探究发现社会资本能够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其强调个人或组织之间的关系作为社会活动资源的重要性[18]。校友资源作为校友自身所拥有的以及蕴含在校友关系中的众多资源的集合体,是一种低成本、增值型、可再生的大学社会资本[7]。大学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从其社会关系网络中汲取大量的社会资本。大学社会资本作为社会资本的一种特定形式,是大学组织在非正式规范的影响下,经过长期交流、互动合作,形成的以信任和特殊交往规则为关键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源[19]。因此,本文认为校友资源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其输出的正效应有利于大学与校友之间形成信任、达成合作、互惠互利并产生创新绩效,并借鉴学界广泛认同的Nahapiet和Ghoshal的研究,即社会资本由认知、关系和结构三维度构成[20]。
目前,国外许多研究已证明了技术转移受到社会资本的制约,而国内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资本的某一维度对技术转移的影响,并侧重以企业或区域为研究对象。刘路星等[21]、华冬芳等[22]仅从信任维度探究了社会资本对技术转移的影响。曹威麟等[23]、吕荣杰等[24]利用省际数据实证检验了社会资本对区域技术转移绩效的影响。黎仁惠等[25]构建并运用企业案例验证了社会资本在技术转移隐性知识转化过程中作用的理论模型。然而,基于社会资本理论针对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
综上,尽管影响技术转移绩效的因素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校友资源这一独特资源对大学技术转移绩效影响的“黑箱”尚未打开,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大学技术转移绩效影响因素研究还不够系统全面,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模型。因此,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入手探讨影响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校友资源因素,有助于加深对校友资源开发利用价值的理解,为大学技术转移工作的开展、校友-母校发展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1)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一种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从下往上建立理论或概念的质性研究方法[26]。鉴于相关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且影响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校友资源因素具有涉及面广、维度复杂等特征,本文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收集一手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方法以更有效地挖掘影响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校友资源因素。
(2)解释结构模型法(ISM)。ISM的特点是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一系列子系统或因素,运用实践经验和先验知识及计算机的辅助,最终形成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ISM立足于搜集到的原始资料及对资料的处理分析,能够把隐晦的想法转化为清晰直观、层次分明的理论模型[27],适用于本研究。本文采用ISM构建模型,研究步骤见图1。
图1 ISM模型的研究步骤
本文选取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江苏大学等10所大学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校友会及技术转移部门工作人员的访谈来获取数据。在选择样本时遵循以下原则:①为了保证样本的地域广泛性,样本大学覆盖东、中、西部地区,提高研究的普适性;②考虑样本的层次结构,选择的样本大学涉及985工程、211工程和省属地方院校,增强研究的效度;③为了反映大学技术转移现阶段的总体情况,同时考虑样本的代表性并兼顾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在校友资源开发利用、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具备典型经验的一批理工特色大学(涉及科技部认定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教育部认定的“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友工作研究分会认定的“高校校友工作优秀案例”)作为样本,增强研究的信度。本文共确定了20名访谈对象,均为校友会及技术转移部门负责人或核心工作人员,对校友资源的管理利用及技术转移运作情况有整体的思考和深入把握,访谈对象的性别、年龄、学历分布满足随机分布原则,排除样本单一化导致的误差,其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访谈对象总体情况
本文采用线上电话访谈及线下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分别对20名工作人员开展半结构化访谈,并搜集整理了新闻报道、公开出版的学术成果、学校官网、校友会官网、校友会微信公众号推送等资料作为重要的数据来源,同时邀请本领域专家对所获得资料进行分析,以保障资料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为全面剖析影响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关键性校友资源因素提供有力支撑。
从大学利用校友资源推动技术转移绩效提升出发,访谈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大学与校友企业开展合作情况;②校友为大学技术转移提供科研设备、资金捐赠,以及知识、技术、经验帮助等情况;③大学利用校友资源提升技术转移绩效相关的激励机制情况;④大学利用校友资源提升技术转移绩效相关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管理情况。本文对获得的访谈资料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运用扎根理论对现有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逐步提炼出概念、初始范畴、主范畴和核心范畴。
本文在社会资本理论及半结构化访谈的基础上,通过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识别和提炼出16个影响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主要校友资源因素,编码举例如表2所示。在相关文献回顾和扎根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通过电子邮件、电话、视频会议等方式对相关领域的20位专家开展三轮意见征询,最终整理形成15项(S1~S15)影响因素,并进行编码、阐释,如表3所示,这些因素之间呈现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制约关系。
表2 扎根理论编码举例
表3 影响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校友资源因素提取
通过扎根理论分析,本文发现校友资源作为一种大学社会资本[28],包含认知、关系、结构三个维度。认知维度的社会资本表现为大学与校友之间的共同价值取向、目标追求与信仰愿景,特别表现为大学的校友文化,富有生机的、具有共鸣的校友文化环境会增强大学与校友之间的交流意愿,推动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促进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提升。关系维度的社会资本表现为高校与校友间关系连结的特征,如信任、合作、互惠等,同时涉及规章制度、奖惩办法等正式规范,以及行为准则、价值标准等非正式规范。大学与校友之间的关系不仅基于天然的学缘关系,还融合了更多的理性发展和互惠共赢,因此校友甘愿主动与母校进行互动,遵守双方交往规则,充分运用拥有的资源助力母校的技术转移。结构维度的社会资本表现为大学与校友之间的关系网络及其特征,如高校与校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频繁程度和广泛程度,大学与校友群体的关系网络,是双方进行互动的基本途径,能够推动大学与校友之间的交流,充分开发利用校友具备的丰裕资源,以促进大学的技术转移绩效提升。
首先,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和访谈资料分析,确定15项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用字母V、A、X、O表示,其中,V表示行要素对列要素有直接影响,A表示列要素对行要素有直接影响,X表示行列两要素相互影响(强连接关系),O表示行列两要素之间无影响。然后,再次运用德尔菲法对20位专家开展三轮意见征询,对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修正完善,如表4所示。
表4 影响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校友资源因素关系分析
基于上述因素关系分析图,通过研究不同校友资源因素之间的直接关系,构建邻接矩阵A,A中的元素Rij定义为:
在邻接矩阵A的基础上,采用布尔代数运算规则,得出可达矩阵M,如表5所示,该矩阵揭示了不同校友资源因素之间的间接关系。
表5 可达矩阵
为了更清晰地厘清各因素间的层次关系,对因素进行层级划分,共分解为四层。依据因素层级划分的结果,赋予各变量本身的含义,绘制影响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校友资源因素ISM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影响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校友资源因素ISM模型
由图2可知,影响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15项校友资源因素构成一个四级递阶结构模型,对各层级之间的关系分析如下:
(1)直接因素:有效沟通、共同习惯、共同语言、共同价值观、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是影响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宏观校友资源因素,对大学技术转移绩效产生直接影响。从制度及规范层面针对利用校友资源促进大学技术转移绩效提升给予保障,促进大学与校友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共鸣,让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据可依,这是有效发挥校友资源价值的直接保证。
(2)间接因素:联系广泛、共同信仰、联系频繁,位于直接因素和基础因素的中间,在系统中起传递影响的作用,间接影响大学技术转移绩效。如何维持大学与校友间可持续的联系虽然不是制约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关键校友资源因素,但也不容忽视。
(3)基础因素:共同热情、合作、联系紧密在利用校友资源促进大学技术转移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大致表征了大学与校友之间的协作关系。它们能够对间接因素产生影响,同时受到根本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学从战略层面与校友建立共同热情、广泛合作、密切联系,能够为大学技术转移绩效提升提供基础保障作用。
(4)根本因素:互惠、共同目标、信任是影响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根本因素,能够直接或间接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可见,维持大学与校友之间的互惠、共同目标与信任,这是有效发挥校友资源价值的根源。
校友会在大学与校友之间处于结构洞的优势位置,对双方所拥有的资源都具有优先知情权,大学与校友之间经常通过校友会开展密切交往[29]。江苏大学校友会成立登记于2006年12月14日,在服务支撑母校科技创新、助力校友创新创业、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校友资源交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江苏大学校友会、各地方与行业分会始终积极汇集校友资源,维持与校友企业的广泛与深度合作,为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先后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和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并获得个人与集体“金桥奖”。2019年,江苏大学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江苏大学在技术转移方面取得的卓著成绩与学校对校友资源的重视和利用是分不开的,通过分析影响江苏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校友资源因素,能够为大学充分认识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促进技术转移绩效提升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在国家倡导利用社会资源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江苏大学在校友资源开发利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努力探索,成效显著。江苏大学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借助国家战略和政策,构建起多方位全覆盖的校友关系网络,形成校友支持母校科技发展、母校服务校友事业发展、校友与母校共赢发展的格局。通过搭建完善的校友网络平台、维护与校友的可持续化联系,架起学校与校友之间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产业孵化的桥梁,构造了影响江苏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校友资源因素系统,如图3所示。
图3 影响江苏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校友资源因素多层递阶结构图
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理论,采用扎根理论和解释结构模型,厘清影响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校友资源因素的逻辑关系及层级结构,有利于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理解校友资源的社会资本属性及其开发利用价值,在理论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和拓展,并以江苏大学的案例揭示了ISM模型在实践中的表征,可为现实中大学技术转移实践提供一定借鉴。本文研究发现,校友资源是开展大学技术转移活动的重要社会资本。其中,规范是影响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直接校友资源因素,联系是间接因素,合作是基础因素,互惠是根本因素。大学应结合实际情况,全面系统地认识这些校友资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合理配置校友资源,聚焦关键因素的管理,使各层级的校友资源因素对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贡献实现最大化,并基于此制定提升技术转移绩效的实践举措。
本文在大学技术转移实践方面的启示如下:
第一,健全的制度规范是直接保证。大学与校友的互动是基于学缘关系形成的天然情感,并无行政隶属关系及法定义务职责,大学应加强制度规范建设,让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据可依。一方面,大学在制定、落实方针政策时,要坚持规范化运作和制度化管理,做到以制度促规范、以规范促合作、以合作促转化;另一方面,大学和校友之间要构建起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并共同履行遵守,形成“母校支持校友助发展—校友反哺母校促转化”的良性循环。
第二,完善的校友网络平台是组织保障。大学与校友之间的关系网络是双方交流互动、促进大学技术转移绩效提升的重要平台。大学应充分挖掘潜在的校友资源,将大学与校友单纯的学缘关系扩展至与社会各界的互动关系,构建起范围广泛、信仰互通、联系频繁的关系网络;同时,大学可以加强校友会的网络式管理,建立健全学院、地方、行业分会,建立起校友企业合作网络、二级院系合作网络、行业合作网络等多方位全覆盖的关系网络。
第三,产学研深度合作是重要渠道。大学应借助校友丰富的社会资源,实行科研项目“引进来”,与企业、高新园区等密切联系、广泛合作。一方面,将具有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并通过校友积极了解技术应用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以校友为桥梁,将成果信息传达给企业、高新园区,加速待成熟科技成果的加工和改造,使科技成果更好地“走出去”并形成生产力[30]。
第四,稳定的互惠共赢是长效机制。信任是社会资本最主要的内容[31],是长期凝聚各方力量的“粘合剂”,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核心因素。大学应以服务校友、建设学校和造福社会为一切校友工作的出发点,采取校友企业家联盟、科技转化校友联合会、校友企业家住校代表制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建立稳定的大学-校友互惠共赢机制,保障校友在推动成果转移转化后的合法权益,平等共享利益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