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乳房注入剂与头孢噻呋联合用药对奶牛乳房炎临床疗效试验

2021-09-15 05:37张凤凤侯佳琪陈胡羚辛怡霖杨彦武李引乾
动物医学进展 2021年9期
关键词:乳区噻呋体细胞

张凤凤,侯佳琪,陈胡羚,张 欣,辛怡霖,杨彦武,李引乾*

(1.西安市未央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西安 710016;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3.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北川 622750)

奶牛乳房炎是由于乳腺在化学、物理、微生物等因素刺激下而导致奶牛乳房的炎症,可分为临床型、亚临床型和非临床型乳房炎[1],属于奶牛较为常见的一种多发病。据统计,全球2亿多头奶牛中约有30%的奶牛患有各类乳房炎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达300亿人民币,严重威胁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2]。目前,奶牛乳房炎主要通过注射抗菌药物以及乳房灌注治疗[3],抗感染药物作用迅速,针对性强,但存在易产生耐药性和兽药残留的问题,而天然中药具有低毒性、低残留、无耐药性的特点,两者结合应用可取长补短、内外兼顾,降低成本,提高疗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4],因而近年来中西兽药联合应用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本试验使用丹参酮乳房注入剂、头孢噻呋及其联合用药对奶牛乳房炎进行临床疗效试验,以观察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制的中兽药制剂丹参酮乳房注入剂与头孢噻呋联合用药对奶牛乳房炎临床治疗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用动物 患临床型乳房炎的奶牛15头,选自陕西省宝鸡市眉县首善镇晓峰奶牛标准示范基地,以病牛乳房变化(红、肿、热、痛症状明显),体温升高,乳汁变化明显等临床症状为依据,同时查阅牛场兽医对奶牛发病的记录,包括时间、病程、症状等,确定所选动物为患临床型乳房炎的奶牛,初步记录和统计患乳房炎奶牛头数及乳区数。试验前均未给任何药物。

1.1.2 试验药品 丹参酮乳房注入剂,规格为23 g/支(每1 g含隐丹参酮>0.48 mg;每1 g含丹参酮ⅡA>1.33 mg),由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提供;注射用头孢噻呋钠,规格为1 000 mg/支(以头孢噻呋计),江西邦诚动物药业有限公司产品。

1.1.3 主要仪器 便携式体细胞计数仪C-Reader,韩国Digital Bio Technology公司产品。

1.2 方法

1.2.1 试验用动物分组 将临床诊断确诊为患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奶牛1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5头奶牛),其中,丹参酮乳房注入剂给药组:20个乳区中确证患病乳区,计数,只注射丹参酮乳房注入剂(23 g);联合用药组:20个乳区中确证患病乳区,计数,同时注射丹参酮乳房注入剂(23 g)和头孢噻呋(500 mg);对照药物治疗组:20个乳区中确证患病乳区,计数,只注射对照药头孢噻呋(500 mg)。

1.2.2 用法与用量 用药时挤掉几把奶,然后乳房消毒,从乳管注入药物。每次分别从感染乳管注入药物,2次/d(早晚各1次),7 d为一疗程。

1.2.3 乳样体细胞数(SCC)检测 分别采集各治疗乳区用药前、每天给药后乳样,测定乳样体细胞数。采样时先挤掉前3把乳,随后挤取约30 mL乳样于50 mL离心管中,作为检测乳样,采用便携式体细胞检测仪进行检测。

1.2.4 奶牛乳房炎的疗效判定 综合考察给药前及停药后第7天试验奶牛的精神状态、采食饮水、粪尿排泄、乳房局部症状(肿胀、潮红发热、疼痛等)、泌乳量及乳汁性状等指标,最后1次给药后7 d,综合各方面检查结果,按下列标准判定药物疗效。

1.2.4.1 治愈 治疗后患病牛精神和食欲正常,乳中的凝块、絮状物消失,乳色和产奶量恢复正常,乳区的红、肿、热、痛消失,无复发现象。乳汁SCC<50万/mL;主要病原菌消除。

治愈率=(组内治愈乳区数/组内用药乳区数)× 100%

1.2.4.2 有效 治疗后患病牛精神和食欲正常,乳中的凝块、絮状物消失,乳色和产奶量恢复正常,乳区的红、肿、热、痛消失,无复发现象。乳汁SCC为50万个/mL~100万个/mL;主要病原菌消除。

有效率=(组内有效乳区数/组内用药乳区数)× 100%

1.2.4.3 无效 治疗后病牛临床症状如乳区的红、肿、热、痛没有减轻或消失,甚至出现病情继续恶化现象,均确定为无效。乳汁SCC>100万个/mL;主要病原菌未见消除。

无效率=(组内无效乳区数/组内用药乳区数)× 100%

1.2.5 临床症状观察及记录 奶牛发生临床型乳房炎时,症状明显,乳汁也明显异常。本试验综合考察患病奶牛的整体状况与感染乳区的局部症状,记录治疗后奶牛回乳时间及临床表现。

1.2.6 统计学处理方法 使用SPSS12.0软件统计分析各组间用药后乳汁体细胞数的差异显著性,使用卡方检验对各试验组的无效率、治愈率和有效率等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

2 结果

2.1 治疗前患乳房炎奶牛乳区统计情况

治疗前将15头患临床型乳房炎奶牛随机分成3组,分别统计各组奶牛的患病乳区,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前奶牛乳房炎患病奶区统计结果

2.2 治疗前后乳样体细胞数(SCC)检测结果

给药前和给药期间每天对乳样体细胞数(SCC)进行检测,连续7 d,结果见表2。

表2结果表明治疗前(0 d),3组奶牛乳样体细胞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乳房炎奶牛乳房分别灌注丹参酮(丹参酮组)、头孢噻呋(头孢噻呋组)、头孢噻呋与丹参酮(联合用药组)7 d后,与用药前相比,3组均可显著降低乳样体细胞数(P<0.01);联合用药组和头孢噻呋组乳样体细胞数明显少于丹参酮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联合用药组的体细胞数较头孢噻呋组少,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2 乳房炎奶牛乳汁SCC检测结果

2.3 丹参酮乳房注入剂与头孢噻呋对奶牛乳房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后各组奶牛治愈的的乳区数情况见表3,丹参酮乳房注入剂与头孢噻呋对奶牛乳房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见表4。

由表3和表4可知,丹参酮组、头孢噻呋组以及联合用药组均对奶牛乳房炎有一定疗效。患乳房炎奶牛乳房分别灌注丹参酮(丹参酮组)、头孢噻呋(头孢噻呋组)、头孢噻呋与丹参酮(联合用药组)后,联合用药组治愈奶牛临床性乳房炎治愈率可达83.3%,头孢噻呋组治愈率可达73.3%,丹参酮组的临床型乳房炎治愈率为0。经统计分析,联合用药组和头孢噻呋组对患乳房炎奶牛治愈的乳区数均高于丹参酮组,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两组对患乳房炎奶牛乳区治愈作用明显,且联合用药组治愈率高于头孢噻呋组。

表3 治疗后统计奶牛治愈乳区数

表4 丹参酮乳房注入剂与头孢噻呋对奶牛乳房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2.4 丹参酮乳房注入液与头孢噻呋治疗后奶牛回乳时间及临床表现

2.4.1 治疗后奶牛回乳时间 治疗后统计奶牛回乳时间见表5。

表5 治疗后统计奶牛回乳时间

由表5可以看出,患乳房炎奶牛乳房分别灌注丹参酮(丹参酮组)、头孢噻呋(头孢噻呋组)、头孢噻呋与丹参酮(联合用药组)后,联合用药组与头孢噻呋组奶牛回乳时间相近,且回乳均达100%,而丹参酮组奶牛只有1头回乳(20%),且需要在治疗后7 d才回乳(虽然回乳,但未治愈)。

2.4.2 丹参酮乳房注入剂与头孢噻呋乳房治疗后的临床表现 治疗前患牛乳房紧张、红肿、触诊感温热,甚至有痛感;乳房内部有肿块或整个乳房肿胀;乳汁量小或全无,乳汁稀薄,有的乳汁呈水样,或自动排奶。后期乳汁逐渐变为棕黄色液体并有少许颗粒或呈絮状物;体温升高至40 ℃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废绝,饮欲减少,反刍微弱,鼻镜干燥,不愿行走。

经用药后,丹参酮组患牛临床症状基本无变化,只有1头奶牛有所好转。头孢噻呋组与联合用药组在用药治疗后的患病奶牛精神和食欲均恢复正常,乳中的凝块、絮状物消失,乳色和产奶量恢复正常,乳区的红、肿、热、痛消失,无复发现象。

3 讨论

奶牛乳房炎由多种因素导致,大多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主要包括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及大肠埃希氏菌[5]。除与病原微生物直接相关之外,饲养环境差,管理不良,挤乳流程不正确等都容易导致奶牛出现病原体感染而引发乳房炎症,不仅对产奶量及奶质量有影响,对人类身体健康也会产生危害,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奶牛乳房炎的防治需进行全面考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目前奶牛乳房炎主要使用抗菌药物,然而随着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的不断暴露,学者们开始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式。近年来,联合用药疗法不断发展,合理联合用药,不仅可以延长药物寿命,增强药物疗效,还能够解决新药开发的困难局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试验初步研究了丹参酮乳房注入剂、头孢噻呋及其联合用药对奶牛乳房炎的临床治疗效果,通过用药后乳房体细胞数、治愈乳区数及临床症状,分别评价各试验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丹参酮与头孢噻呋均能够降低乳房炎奶牛的乳样体细胞数,但头孢噻呋的治疗效果要显著高于丹参酮乳房注入剂,而丹参酮乳房注入剂与头孢噻呋联合使用可显著降低患病奶牛乳样体细胞数,治愈率可达83.3%,对奶牛乳房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要显著高于单纯用药组,证明头孢噻呋与丹参酮乳房注入剂联合用药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头孢噻呋对奶牛乳房炎的治疗作用在国内外已得到证实,但耐药性导致治疗效果不佳仍是一大问题[6-7]。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凉血消痈的功效[8],研究表明丹参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9-10],其中丹参酮类与抗炎药效关联度最大[11]。有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通过减少MPO与NO的释放,下调促炎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抑制炎性细胞浸润,发挥其抗炎作用[12]。头孢噻呋与丹参酮乳房注入剂联用,既能降低抗菌药物耐药性及药物残留,又能发挥中药的整体治疗功效。西药治标,中药治本,中西药合方可发挥中西兽药各自的优势,弥补不足之处,提高防治效果[13]。蔡文利等[14]通过使用乳酸环丙沙星及其与中药联合对比临床疗效,结果显示,中西药治疗的效果更好。范建新等[15]通过对33头病奶牛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达到了96.96%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王海秋[16]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奶牛乳房炎治愈率为83%,有效率高达90%。近年来,中西药结合应用尤其是中药与抗菌药物合用以治疗动物细菌性、病毒性疾病的报道越来越多,已成为兽医临床用药的一种趋势,为合理解决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提供了有效策略。

猜你喜欢
乳区噻呋体细胞
27.8%噻呋酰胺·己唑醇悬浮剂的分析方法研究
不同用量的27.8%噻呋·已唑醇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浙江:诞生首批体细胞克隆猪
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细胞之谜
奶牛乳房炎对主要牛奶成分的影响
噻呋酰胺对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的抑制活性
扬大康源乳业牧业示范基地干奶流程与操作
20%噻呋·吡唑酯悬浮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新疆石河子地区某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调查与分析
内皮前体细胞亚型与偏头痛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