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朋,刘 超
(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2021年2月20发布的公告称,2010年末中国有听障人群2 054万人,占中国残疾人总数的24.16%[1],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同样地,听障大学生也是中国残疾人大学生群体中的主体之一[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3]。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归根结底,其目的是要让特殊学生像普通人一样融入社会,正常生活。然而许多针对听障大学生学习及生活现状的研究表明,在他们融入社会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韩梅与赵菲的研究中发现,听障大学生面对学习过程中的失败和失误会产生强烈持久的焦虑、羞愧的情绪,相较于积极情绪来说,这种负面情绪更容易引起心理变化[4]。马红霞关于听障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研究表明,听障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社会融合和权利3个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健听大学生,总体满意度属于中等[5]。
社交焦虑是指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6],对于听障大学生而言,他们身上的“残疾”“大学生”“特殊”等标签,意味着他们需要承受着比普通大学生更大的生活压力,其中就包括社交压力。他们拥有和普通大学生一样的社交需求,但是由于较为特殊的身份,也拥有着更加严重的社交焦虑[7]。心理弹性是在面对逆境、危险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反应能力,在各种社会研究中,经常作为压力情景和行为反应的中介因素[8]。如在杨桐等人的研究中显示,心理弹性在社交焦虑对自尊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9]。在郭佳佳等人的研究中得出,心理弹性在初中生正念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中起着中介的作用[10]。随着体育的地位在教育中不断提升,国家在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器材设施、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学校体育教育的各种硬条件软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提高[11],学生的自主性体育运动需求基本上也能得到满足。针对体育锻炼对各个人群的身心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已颇为丰富,如杨灼芳等人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骨骼以及心理健康均有促进作用,并且能够预防一些疾病[12]。但是针对特殊人群的体育锻炼,例如听障大学生,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有待进一步的证实。
在这样的背景与理论基础下,本研究构造了一个中介模型,来探讨听障大学生体育锻炼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以及心理弹性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并提出假设:1)听障大学生体育锻炼能够反向预测其社交焦虑;2)听障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够通过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来影响其社交焦虑。
以整群抽样的方式,对南京市一特殊教育师范高校的在校听障大学生进行问卷发放,共回收346份,剔除有悖逻辑、勾选同样答案等明显胡乱作答的问卷后,保留有效问卷325份,问卷有效率为93.93%。其中男生138名,占比42.46%,女生187名,占比57.54%,其中大一学生136人,占比41.85%,大二学生106人,占比32.36%,大三学生83人,占比25.54%,大四返校学生极少,本研究未做统计。
1.2.1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
本研究采用的是梁德清等修订的中文版《体育活动等级量表》[13]。用体育锻炼强度、时间与频率来考察运动量,强度与频率等级分为1~5,分别记1~5分,时间等级分为1~5,分别记0~4分,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运动量=强度*时间*频率,运动量的评定标准:≤19分为小运动量;20~42分为中等运动量;≥43分为大运动量。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14。
1.2.2 社交焦虑量表
本研究采用的是由汪向东、王希林等修订的中文版社交焦虑量表。该量表共6题,采用5级计分,分数由0至4,表示由“非常不相符”至“非常相符”。反向题目反向计分,分数越高表明社交焦虑程度越高[14]。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5。
1.2.3 心理弹性量表
本研究采用的是由张建新和于肖楠修订的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由25个题目组成,这些题目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评定法进行评估,分数范围0~4:完全不符合0分,很少符合1分,有时符合2分,通常符合3分,几乎总是这样4分。这些评分结果都是0~100之间的数字,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弹性越高[15]。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63。
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等,使用PROCESS2.16插件进行对模型中介作用的检验。
采用Pearson相关法对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并进行描述统计,得到平均数、标准差以及相关系数,具体见表1。听障大学生体育锻炼总体得分较低,小于19分,总体上属于小运动量。以体育锻炼、心理弹性、社交焦虑作为因变量检测是否满足正态分布,发现均不满足(p<0.001)。因此,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性别差异检验,结果发现,在体育锻炼上,男、女大学生差异在0.05水平上显著(p=0.049<0.05),且男大学生运动量高于女大学生,但男、女得分均低于19分,属于小运动量;在心理弹性与社交焦虑上,男、女大学生差异均不显著(p>0.05)。
表1 各变量相关系数及平均数与标准差
体育锻炼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体育锻炼是影响社交焦虑的因素。体育锻炼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为进一步检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本研究应用Hayes提出的PROCESS for SPSS中的模型4进行中介效应模型的数据分析。该模型共执行3个回归方程:1)自变量体育锻炼对因变量社交焦虑的直接效应;2)将中介变量心理弹性作为因变量,检验自变量体育锻炼对其的直接效应;3)分析加入中介变量心理弹性后,自变量体育锻炼对因变量社交焦虑的影响效应。为了行文简便,避免在回归方程中出现与讨论无关的截距项,首先在数据处理之前,需要对所有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16],本研究所呈现的是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系数。
使用Process检验前,勾选Sobel Test选项,同时采用Bootstrap方法对中介作用进行检验,并设置样本量为5 000,置信区间为95%,可同时输出3种检验方式的结果。听障大学生体育锻炼显著反向预测其社交焦虑(B=-0.419 5,p<0.001);在加入中介变量心理弹性后,听障大学生体育锻炼对社交焦虑的直接效应大小为-0.238 1(p<0.001),心理弹性的间接效应为-0.181 5=[0.550 9×(-0.329 4)](p<0.001),说明心理弹性在听障大学生体育锻炼与社交焦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具体的作用系数关系图如图1所示。
图1 心理弹性在听障大学生体育锻炼与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
同样的,使用Sobel Test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部分中介效应显著,心理弹性的间接效应为-0.181 5。使用Bootstrap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间接效应为-0.181 5,样本容量设置为5 000,95%置信区间为[-0.257 7,-0.118 3],不包含0,说明心理弹性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心理弹性作为中介作用的检验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听障大学生体育锻炼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能够反向预测社交焦虑,验证了前文提出的假设1,表明了体育锻炼是听障大学生减少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之一。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量均低于19分,属于小运动量。在朱风书等人的研究中,在普通高等院校测得的男性大学生体育锻炼平均得分为38.29分[17],明显高于本研究中男性听障大学生的18.83分。可见,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听障男性大学生体育运动量明显不足。社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颇为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听障大学生也是如此,根据陈善平等人的研究结果,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内部动机本身就包括了社交、提升乐趣与优化外貌形象等[18]。听障大学生的社交圈不仅仅包括听障人群,而是要融入整个社会,也就是前文提到的特殊教育的意义所在。在熊琪的研究中也表明了,听障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与健听人交往的意义,对健听人也基本持接纳态度,但支持不足导致要实现听障大学生与健听人的正常交往还是困难重重[19]。而这种困难重重的社交现状,可能就导致了听障大学生有着比普通大学生更为严重的社交焦虑。如在楚啸原等人的研究中,使用相同的量表对普通大学生进行测量,所得的社交焦虑平均分为6.08[20],而在本研究中,对听障大学生测量所得到的平均分为12.34,可见听障大学生有着比普通大学生更为严重的社交焦虑。此外,李波的研究,证实了体育舞蹈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社交自信,减少其负性情绪,从而降低焦虑[21]。结合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听障大学生比普通大学生有着更加严重的社交焦虑,但同时,也可以像普通大学生一样通过一定量的体育锻炼来减少这种社交焦虑。
本研究还发现,心理弹性在听障大学生体育锻炼与社交焦虑关系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这表明,听障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够直接作用于个体的社交焦虑,还可以通过心理弹性对其产生影响,验证了假设2,即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从而降低其社交焦虑。在马伟娜等人的研究中,对于心理弹性所总结出的两个操作定义为:1)个体遭遇逆境;2)个体的成功应对[22]。可以理解为心理弹性高的人,其在遭遇逆境后更容易能够成功应对。由此看来,心理弹性这个指标,对于听障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相对于普通大学生,他们自身的身体缺陷就属于一个逆境。因此,提高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能直接帮助其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容易地融入社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在张靖波的研究中,体育锻炼对于不良情绪、压力等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能够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为各种身心问题提供一个良好的解决途径[23],而这些对不良情绪的正确应对、合理看待生活的压力与困难等,正是心理弹性在个体身上的微观体现。张姗姗和宋利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4],心理弹性能够保护不良社交行为,较好的心理弹性能够帮助大学生更从容地应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宋澍深等人的研究中,还得出心理弹性也起着中介作用来影响学生的社交焦虑[25]。这些结论与本研究有相似之处。可以看出,心理弹性在处理人际关系、面对社交焦虑时,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且其自身也能够被体育锻炼所影响。更多的体育锻炼,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自信,提高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从而降低他们的社交焦虑。因此,这种递进关系为心理弹性成为中介变量创造了条件。
1)听障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体育锻炼、心理弹性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听障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够反向预测其社交焦虑。男性听障大学生运动量相较于普通男性大学生明显更低,男、女听障大学生社交焦虑都明显高于普通大学生。
2)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心理弹性,从而影响听障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心理弹性在体育锻炼与社交焦虑的关系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
1)在存在听障大学生的高校校园中,应营造安全的体育环境,良好的基础设施,实现无障碍交流或减小交流障碍。鼓励其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体育教师应重视对他们的专门化指导,可针对不同性别,开展有特色的体育运动,引导听障大学生积极参与。
2)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的认知教育,重视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举办各类心理讲座,提升其心理弹性,为听障大学生长期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为听障大学生安排学术交流、趣味团体竞赛或娱乐游戏等活动,扩展听障大学生的社交圈,锻炼其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