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 贺映红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奠基石和落脚点。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机融合,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路径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好立德树人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奠基石和落脚点[1],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情况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研通过问卷星App平台发放问卷,调查对象为全国各地30多所高校本、专科大学生,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8份,问卷回收率96.8%;有效问卷952份,问卷有效率98.35%。对问卷调查结果用SPSS软件进行了整理分析,调理结果显示如下。
(一)大部分大学生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对于“你是否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99.5%的大学生明确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观;99.6%的大学生知晓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99.8%的大学生了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这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具备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二)学校教育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对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的调查(图2)显示,99.92%的大学生表示学校是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96.64%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媒体是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由此可见,学校教育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学校要充分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
(三)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95.6%的大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与魂;82.5%的大学生认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仅有5.21%的大学生认为两者之间的关联不紧密。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没有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
对“你是否经常参加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调查显示,15.2%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参加;41.5%的大学生表示偶尔参加;43.3%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参与过。对没有能够经常参加原因的调查显示,有38.5%的大学生表示学校没有相关的活动;41.8%的大学生表示学习任务太重,没时间参加;19.7%的大学生认为这些活动与自己没多大关系。这说明,部分高校缺乏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有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对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不够。
(五)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意义重大
关于“大学生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意义”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能厚植家国情怀的学生占42.5%;认为能培养责任担当精神的学生占28.32%;认为能锤炼优秀道德品格的占42.6%;认为能磨炼意志的占23.62%。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之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之光、力量之源。
针对以上情况,高校需要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让大学生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高校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实践育人工作有机融合,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做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路人。
(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中坚力量。一,要培养一支具有高素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包括思政理论课教师,还包括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高校要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训,使教师能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此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2]。二,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把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列入人才培养目标中。三,课堂教学中要充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融入,一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精髓融入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总体设计中。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通性、契合性,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点、语言和案例佐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与正确性[3]。要结合不同专业特征有针对性地增加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如针对理工科学生,应重点增加工匠精神的内容;针对医卫类学生,应重点增加中华传统医德医风、医德典范故事等。三是要开设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课,选修课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一方面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列为选修课,另一方面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开展谈古论今教育,如开设“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等选修课,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功能,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
校园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空间,校园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环境熏陶力量,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职责,要通过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地陶冶大学生的价值观。一,高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学校校训校史的基础上营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的文化氛围,如设置与学校校史、专业相关的雕塑文化、墙壁文化等。二,高校要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团组织并积极鼓励开展各类活动,如设立国学社、象棋协会、围棋协会、武术协会、旗袍协会、国画协会、书法协会等。要对协会活动的开展积极提供政策支持,如通过聘请专家举行文化沙龙、专题讲座,安排专职教师进行指导、提供资金、场地支持等形式鼓励大胆开展活动,对积极参加协会活动的同学在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方面要给予倾斜,通过这些活动让大学生深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美。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交融
5G时代,网络新媒体已经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交的方方面面。高校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媒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新媒体平台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要具备多样性。要充分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设置不同的专栏,如国学经典专栏、诗词歌赋专栏、历史典故专栏、戏曲专栏、饮食文化专栏等,这些内容既要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又要有接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内容,要雅俗共赏、深浅结合,让大学生们能够看得进去、学得明白、悟得深刻。二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要多样化。要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动漫、快闪等多样化的新媒体立体技术手段,让文化活起来,打破以住的单向灌输模式,丰富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的熏陶。三是要充分运用自媒体平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交流互动、社会实践等环节,要充分运用QQ、微信、易班、钉钉等网络社交平台,实行线上线下的同步互动,做好国学經典推介、中国奇趣民俗、传统艺术鉴赏等,把握好网络宣传的“时、度、效”,增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寓教于乐的效果,不断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
(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融合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利用好社会实践这个平台,积极在社会实践育人中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一方面,高校在实践育人方案中要对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行整体规划、综合协调,设计操作性强的实践方案。另一方面,实践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第二课堂”,依托当地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爱我中华、爱我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历史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名人纪念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可组织参观当地的历史名胜古迹,通过实地考察和解说员的讲解,做到视听觉体验相结合,深刻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绝伦。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地方举办的大型传统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接受礼仪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的文化洗礼中,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马金南,刘建红,耿慧慧.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2]杨晓慧,等.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
[3]宋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契合与践行研究”(项目编号:17C0192)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贺映红